|
作者: 屈麗麗
直到今天,作為被商務部反壟斷審查否決的兩方當事人,可口可樂和匯源都還沒有針對否決提出任何異議,也沒有看到雙方進一步的法律行動。難道,這場轟轟烈烈的耗時半年有余的跨國并購大案就此銷聲匿跡了嗎?雙方是否有翻案的機會或可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來算一筆賬,即可口可樂和匯源為此項被否決的并購交易曾經支付的成本。且不論通常并購交易中商業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上百萬美元的咨詢費用,這與雙方股票在否決消費傳出后股價的應聲滑落相比還都是小錢。
更何況,企業在申請并購審查前一般都已經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了,這也就是說,企業在申請之前一定已經在企業架構或資源配置方面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甚至是購進相應的原材料或設備,招聘相關的人才等等。
然而,所有這一切努力潛存的價值,都將隨著否決消息的披露而消失于無形。而匯源總裁朱新禮在否決通過時對企業架構的重調可以看做是這些潛在價值的支付成本被打水漂的標志性事件。
或者,從雙方的行動來看,它們將就此罷休,自認虧損,或者匯源將尋求新的買家。那么,他們為什么會在法律仍存一線生機的情況顯示出徹底放棄的感覺呢?
美邁斯律師事務所北京辦公室合伙人布內森沒有直接回答這一問題,他告訴記者,“從國際范圍的反壟斷案件來看,如果做出禁止令或否決決定的機關是法院,當事人通常會認為結果難于改變,于是放棄交易。但是,如果禁止令出自政府,那么他們往往向更高一級法院提起上訴。”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針對商務部做出的否決申請行政復議的話,復議部門仍然是商務部,盡管出于避嫌考慮,主管及參與人員會有變化,但是從部門執法的嚴肅性及一致性來看,行政復議基本上很難推翻前面的否決。再加上作為《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后被否決的第一案,在相關專業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商務部一定是傾其全力作出的決定,對于這樣的決定,改變談何容易。
那么,企業還可以在行政復議之后,提起行政訴訟,但是,從中國既往的行政訴訟案件來看,作為政府相對方的企業,往往很難勝訴。更何況,商業交易的機會稍縱即逝,企業根本不愿意承擔這些曠日持久的訴訟。
于是,剩下最后一條道路,就該案向國務院提出申訴。談亞軍告訴記者,“這將是一條簡便有效的途徑”,然而,這需要企業提供更新的證據和材料,甚至是方法以實現對現有問題的解決。同時,由于申訴的過程已經錯過了雙方交易契約的200天有效期,除非雙方均想挽回這場“婚姻契約”,否則單方的努力在商務上即已不可行。
那么,雙方翻案的機會已經小而又小了,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企業并購前的風險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幫助企業避免不必要的精力和成本上的投入。而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在盡量快的時間頒布相關細節,并盡量對裁決的關鍵內容(在去除企業商業秘密內容后)做詳盡披露,將幫助在早期做出更準確的評估,避免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