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商務部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 > 正文
此次收購失敗,最大的輸家當屬匯源集團和朱新禮。雖然朱新禮說賣不出去就繼續做下去,希望消費者更加支持,但匯源的生存環境無疑將更加艱難。
其實,我們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假如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果汁成功了,結果會如何?
無非是兩種:一是真的形成壟斷;二是強化了果汁市場的競爭,促進了行業資源整合,提高了行業發展水平。
對于第一種可能,我們有沒有后續辦法,是不是就只能任由壟斷發生,損害消費者利益而我們卻無能為力呢?答案顯然不是。
首先,政府反壟斷部門以及其他維護市場競爭秩序部門依然可以依法隨時制止這些壟斷或不正當競爭行為。
至于品牌強勢會提高對潛在競爭對手進入障礙,可哪個名牌不是如此?而這對消費者是有利的,因為有助于行業水平提升。
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早已經清晰顯示,高質量名牌產品和企業的出現,為行業設立了更高標桿,提高了行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供給數量、質量控制能力和相關服務質量,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福利。我國飲料行業本身就是個極好的例子。
況且從壟斷角度講,競爭并不僅僅局限在品牌,還有價格、品種、質量、文化、消費者感受等等多個方面,某些強勢品牌并不能一統天下。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潛在市場規模大、層次多、差異化明顯的市場中。
其次,即使產生了壟斷行為,是不是已經產生的壟斷損害就無法消除,會對行業發展持續產生負面作用呢?答案也顯然不是。
因為如捆綁銷售、搭售、設定排他性交易條件等等都是即時性競爭行為,制止了則影響立即消除。即便可口可樂和匯源兩大品牌合并產生了市場進入障礙,且出現了如果汁品種減少、質量降低、價格提高、存在行業暴利(這才是不當阻礙了市場進入的直接證據)等情況,政府也可以對可口可樂(美汁源)和匯源采取強行拆分或其他措施,從而避免壟斷對行業造成損害。
國內果汁行業仍然處于低水平競爭階段。我國現有果汁生產企業四千多家,年銷售額不過1000萬噸上下,市場高度分散,還沒有形成絕對主導品牌。而從關聯度極高的飲料行業整體來看,則更是如此。
目前的果汁乃至飲料行業,若以企業屬性來劃分,已形成了三大集團軍:匯源、娃哈哈、露露、椰樹等本土品牌,統一、康師傅等港臺品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外資品牌。
而這幾大類,又難以從產權上清晰劃分,如眾多的本土品牌都有外資成分,有的還被境外注冊企業擁有;而港臺品牌也算是外資企業,可口可樂、百事等外資企業中也有中方股份。
若做行業細分,碳酸飲料最為特殊,兩樂地位無人能撼;功能飲料、茶飲料或某些特種飲料外資(含港臺)領先一步;水飲料、乳飲料、果汁飲料則似乎本土品牌略占上風。而絕大多數飲料企業,不管內資還是外資,不管企業規模大小,都介入至少兩三類飲料生產。這恰好證明這個行業不同種類產品之間幾乎不存在難以逾越的技術、品牌、網絡等進入壁壘。
雖然匯源在純果汁和中高濃度果汁市場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但在低濃度果汁市場僅占6%,在整個果汁市場的份額約占10%左右。我國人均果汁消費每年不過1公斤,而發達國家達到40公斤,世界平均水平也在10公斤左右。
在成熟的市場里,一般2-3個領先品牌占據70%-80%的市場份額,即使我國市場廣闊,且消費層次多、差異大,市場如此分散也是不合理的,阻礙了整個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質量安全也難以保證。
與我國的眾多行業一樣,果汁行業面臨的當務之急是進行行業資源整合,提高行業集中度,強化在技術、產品、質量、品牌、營銷等各個領域的競爭。而要做到這一點,并購是重要手段。并且,這樣的并購必須是開放式并購,而非內資企業之間的并購;可以是大吃小的并購,也可以是強強聯合的并購。
否則,禁止了統一、康師傅、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非本土品牌對本土品牌的并購,也禁止了匯源、娃哈哈、農夫、露露等內資行業領先品牌之間的并購,這樣的并購能夠達到應有的效果嗎?因為目前來說,即使這些品牌相互并購,也難以形成絕對的市場控制力,從而限制競爭。
所以,假如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成功,則最大可能不是壟斷市場,而是會導致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引發一輪新的行業整合(實際上,在可口可樂宣布并購以后,統一、百事等已經開始通過收購和擴大投資來加大果汁飲料的投資力度了),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部分企業因為資金、技術、產品、品牌等實力不足而被淘汰出局,但整個行業水平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如此,消費者才能以更低價格得到更多更好的果汁產品,也更有可能避免不安全食品的傷害。
從產業鏈條來看,阻止收購對上游產業的影響也是不利的。雖然有人說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后會“店大欺客”,損害上游供貨商和果農的利益,實在是有違常識之見。
現在我國的果汁生產分散之極,而且人均消費水平極低,為何卻長期存在果農賣果難的問題?可見癥結不在于壟斷而在于產業發展水平太低。要同時解決消費低而又賣果難的矛盾,從生產角度說就應該激活市場,增加生產要素供給,以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宜的產品,帶動消費者的消費,為果農賣果打開出路。朱新禮一再表示,匯源果汁出售后將轉做上游,并且已經開始布局,去年開始已在湖北、遼寧、河北、寧夏、海南等地規劃投資20億元建設果汁生產基地。
而在收購被否決后,匯源在第一時間就調整了企業戰略,暫停這些項目的建設,全力以赴做市場營銷。匯源遭此重創,融資能力下降,經營主業都面臨更為困難的局面,投資上游很可能遙遙無期。
況且,從產業分工效率來說,匯源也不應該在做果汁生產銷售的同時,兼顧上游的水果基地建設。否則,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分散企業資源,而又不可能壟斷上游(中國水果年產9000萬噸左右,且品種、地域極為分散)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那匯源很可能離衰落乃至破產不遠了。
無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愛國敬業的角度,我們都有理由相信朱新禮會把出售匯源果汁所得的70多億港幣的相當一部分投入到果汁生產基地的建設中去。
此舉對于果汁行業發展、果農增收的效應有多大?或許舉個不相干的例子大家更清楚些:我國從上到下都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前幾年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335億元;2003-2007年間,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五年累計1.6萬億元,平均每年3200億元。匯源若投資80億元到果汁基地建設,產生的乘數效應將會是幾百億甚至上千億,那是什么概念?
如果我國有幾十家這樣的企業去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那對于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會產生多大推動?而實現這些,我們并沒有動用一分錢的財政資源——那說到底還是我們國民自己的錢,而只不過是利用了市場杠桿、盤活了市場要素!
阻止收購,我們或許避免了“可能”的壟斷損害;但同時,我們也“可能”喪失了一次果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機會。可能的壟斷損害我們本還有別的手段制止,但喪失了的機會卻是永遠失去了,并且會進一步影響到今后果汁甚至其他行業的發展,因為今后行業內的并購或者新投資進入都可能遇到類似問題。
反壟斷的目的是要保證公平競爭,維護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和消費者利益,并購可能會減少競爭、限制競爭,損害行業發展;但也可能會促進競爭、提高效率,有利于行業發展和消費者福利增加——關鍵是看如何認識和權衡利弊。
或許,如何界定壟斷和反壟斷是政府管理中專業性很強的法律和技術問題;但要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還需要戰略眼光,需要深刻認識和善于利用市場經濟規律(南方周末)
作者為中國體改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級研究員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