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月,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臺灣鴻海傳出消息,將旗下工廠布局進行調整。據內部規劃,深圳龍華廠員工將由26萬人大降至10萬人,轉向湖北武漢及山西晉城等內陸地區扎根。
此次鴻海集團北遷內陸城市,大部分分析人士認為,郭臺銘主要是為了享受當地稅收優惠政策。據了解,目前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為25%,但是處于中西部的三線城市在稅制、公用設施等方面還有極為優惠的條件,因此吸引鴻海集團將工廠主力北遷。
除了當地政策優惠之外,中西部地區人力成本低廉也是郭臺銘北遷內陸的重要因素。武漢、山西兩地普遍人工成本比沿海城市低不少。另外,由于山西是煤電大省、湖北是水電大省,在能源方面遠比電力吃緊的沿海地區具有優勢。因此,在經濟呈下行趨勢、電子加工業處于寒冬時,郭臺銘選擇北上也在情理之中。
在這樣一個經濟困難時期,“裁員”這個詞變得分外引人注目。由于鴻海集團沒有詳細說明這16萬人的具體遷移計劃,許多分析人士和媒體猜測紅還可能會在內陸地區直接招新員工,而把深圳廠這16萬人遣散回家。雖然鴻海集團發言人丁祈安明確表示,目前深圳龍華工廠不會有大規模裁員,但是此前郭臺銘曾表示,鴻海集團將進行全球性的人事精簡計劃,裁員幅度為3%至5%。因此,外界對于龍華工廠不會大幅裁員一說,都保持懷疑態度。
鴻海集團全球員工人數最高時逼近68萬人,分布在深圳、山西、山東、武漢等大陸13個廠區;近期來鴻海集團展開的“精實計劃”的順序分三波段,第一波以非華人地區為首批精實對象,第二波才鎖定中國及相關管理人員,最后才鎖定高管調整。11月鴻海匈牙利兩工廠已裁員1500人,中國及臺灣的裁員行動方至近期展開。
鴻海集團發言人丁祈安在不景氣的年代,采取三方案,一是開源,二是人員由外向內轉,尋求更低成本,三是打三呆(減少“呆資產”—閑置資產、“呆庫存”—積壓庫存)、“呆帳目”—應收帳款)。鴻海面對全球險峻的經濟環境,已在兩年前進行大陸工廠人力的重新布局。
經濟學家王亮這對于長期高速運轉的鴻海來說,將是一個較大的修整階段,在此過程中,不能忽視比亞迪等對手的迅速崛起,以及諾基亞等廠商的不斷增加自行生產比重等新競爭因素的變化和發展。
富邦投信執行副總吳火生從鴻海集團的動作來看,顯示了明年接單狀況應不如預期理想。如此大幅度精簡人力和嚴控成本的動作,應該是做足了提前量。
分析人士鴻海耗資百億元進行生產基地大挪移,不僅將中國生產重鎮由沿海拉向內陸,未來在貨運運輸上,預估將有相關配套措施。
新浪網友現在往人力低廉的三線城市搬遷,明年看這形勢要遷往鄉村了。
搜狐網友經濟形勢的不景氣,促使各方頻出奇招。鴻海北遷內陸,自身節約了人力成本,獲得了稅收優惠,同時又滿足了內陸城市的“招商引資”和廣東政府的“騰鳥出籠”政策,可謂“一舉三得”。這個多方博弈能否成功,除了要看鴻海的人員安置政策,還要看廣東能為這無鳥之籠引入什么樣的“新鳥”。
《競爭力》如果僅僅是過冬,郭臺銘裁員打呆就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大搬家,北遷顯然還有戰略考量。手機和PC,尤其是筆記本都在經歷成本革命,壓力很快就會傳到代工巨頭鴻海身上,郭臺銘這是一不做,二不休,把成本下降的空間一次性騰個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