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開局裁員趨勢的延續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全球性的就業難題,中國企業能找到解決方案嗎
文 本刊記者 宋華安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爆的金融危機點燃全球經濟頹勢,全球經濟急速下滑導致大批企業裁員。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裁員風潮所到之處人心惶惶,更加嚴峻的形勢或將延至2010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國家4萬億救助計劃雖對目前穩定經濟局勢、重塑消費信心起到積極的提振效果,經濟專家吳敬璉等對中國經濟回暖也報樂觀態度,但2009年中國企業開局裁員趨勢的延續仍不可避免地引發新的就業難題。
制造業、金融業是裁員重災區
具有158年歷史的美國雷曼兄弟倒下后,企業裁員之聲開始在全球蔓延開來。一股企業裁員浪潮同經濟危機摧枯拉朽的破壞性一樣,席卷全球,人人自危。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8年開始至2009年2月,全球各行業企業主動裁員數量累計高達150萬人以上(此數據主要包括城市白領、中產階層,不含中國失業農民工),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和處于金融風暴中心的金融業是裁員重災區,約占裁員總數的60%。
歐美金融機構史無前例的大裁員波及各個行業,整個歐美裁員占全球裁員總量的70%左右。盡管陷入經營困境的企業不斷呼吁政府救援,但各國政府的第一反應是站在中間立場。實施救助是需要條件交換的,那些多年來積重難返、很難見底的企業窟窿,政府很難拿出一套兩全其美的好方案用納稅人的錢實施援助。因此裁員成了企業的救命稻草,不能自救的則只有破產倒閉。
據統計,從2008年到2009年2月,美國金融機構包括雷曼兄弟在內的投行、銀行有30家破產倒閉,其數量超過此前5年倒閉的總和。美國各大銀行今年1月份公布了慘淡業績,連花旗銀行也陷入困境,宣布裁員5.1萬人,高盛、摩根士丹利、歐洲瑞銀集團等都相繼開出了裁員名單。
除金融行業外,其他行業也深受危機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微軟、谷歌、雅虎、愛立信、AMD、索尼、惠普、戴爾、摩托羅拉、百事可樂等世界知名企業,均經過一輪甚至第二輪的裁員,總計人數已超過16萬人。美國通用、克萊斯勒和福特三大汽車巨頭陷入破產邊緣,德國、日本的汽車產業也因遭受重創而大面積裁員。
《勞動合同法》下的裁員
全球經濟危機下,中國的裁員以廣東合俊工廠倒閉為標志,首先波及中國東南沿海一線經濟發達地區。大部分出口制造型企業訂單劇減,紛紛精簡人員。
有調查顯示,中國三大核心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區受經濟危機沖擊較大,近2000萬失業農民工主要來自這三大區域。從2009年開年以來,裁員多發生在外向型企業,中石油、聯想、海爾、華為、萬科等部分大型企業、房地產企業也因勢裁員,但力度有所控制。各地房地產業用人需求劇降了近8-9成,約計有20%的房產中介關門停業。
相比歐美而言,中國企業裁員較為溫和,較少有動輒上萬人的(公開)裁員。不少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倡議“不裁員、少裁員”的行動,給經濟寒冬增添了特有的暖意。裁員并非企業陷入經濟下行危機中最好的拯救辦法。類似襄樊、上海、杭州等地的不少企業,以及政協委員力挺“不裁員、少裁員”的聲音,彰顯了企業與員工抱團自救也是不錯的出路。
經濟危機雖引發了普遍的心理恐懼,但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不是想象的那樣糟糕。經濟學家吳敬璉透過各地企業增加庫存和股市的穩企現象,認為中國經濟復蘇有啟動的跡象。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綜合分析08年12月、09年1月的PMI指數(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認為,中國經濟回穩態勢較明顯。
盡管如此,面對大量企業的裁員問題,我們不禁有三問:其一,企業裁員是否違背《勞動合同法》的法律原則?其二,企業裁員是否有背棄社會責任感之嫌?其三,裁員是否能夠真正拯救企業的經營困局?
2月上旬,國務院緊急發布《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規范企業裁員行為。該《通知》重申了《勞動合同法》第27條和第41條的規定。有專家就此表示,企業裁員行為應當受到《勞動合同法》的制約和監管,不能亂裁,要避免勞資糾紛問題擴大化。
廣東國暉律師事務所曾凡新律師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實質上《勞動合同法》與企業裁員并不矛盾,《勞動合同法》并沒有限制企業裁員,只是企業裁員需要走一個法定的程序,獲得相關部門的批準,而不能隨心所欲想裁就裁。若不走法律程序實施單方面裁員,企業員工有權利提請訴訟,那么企業勢必將承擔裁員觸及的法律風險。至于裁員涉及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三安科技集團董事長張令玉表示“企業裁員可以說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比較差的行為”。
從企業經營角度看,裁員作為企業的一種自我“生理”調節或無可厚非,但裁員不能作為主流的危機應對手段,企業要慎防裁員對經營造成不利影響。有專家認為裁員應適度,千萬不要為降低成本而影響了企業的生產和業務發展。萬通總裁馮侖認為,裁員救不了企業,激活企業關鍵是要轉變思想,創新商業模式、企業業務流程和價值取向。“全世界沒有一個公司是通過裁人把自己救活的。”
裁員引發就業難題
據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2008年失業人數達260萬,歐美主要發達國家2009年的平均失業率預計將達7.7%。據中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統計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登記失業率在4.5%左右,失業人數達上千萬人。在2009年前兩個月中,各地不少企業相繼執行裁員救企的措施,新年裁員局勢的延續無疑加重了更多待業者的就業難題。
有經濟學家認為,國家4萬億經濟救助計劃對裁員起到了一定的消解作用,但如果此計劃以修高速公路、鐵路、水電站、核電站等項目為主,或無法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投資50億元修一條地鐵最多能提供2000人就業,若50億投資在農業產業,至少可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認為,解決就業問題需要國家對企業實施扶持政策,如果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創業和中小企業實際的扶持,必將減少裁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對三農問題有多年實踐研究的三安科技集團董事長張令玉在接受《法人》采訪時認為,《勞動合同法》從根本上解救不了失業的2000萬農民工,他們僅僅靠政府的一紙《通知》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北京宣布免費給農民工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這對2000萬龐大數字的農民工而言也是杯水車薪。按目前中國城市發展水平,要以城市為主體來解決中國千萬級人口的就業問題,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但農村肯定是一個有極大開發潛力的大市場,若有創新的商業模式加上好政策,本著“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原則,就業或許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