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即將到來的春節用電高峰,煤與電的暗戰仍在繼續;除河南外,黑龍江、貴州、重慶、湖南等省市政府相關部門都曾出面協調,可結果并不理想,因電力企業不接受協調價格,各地電廠電煤庫存不斷下滑。(《工人日報》1月21日)
讀及這條消息,第一反應就是會不會突然出現缺煤導致的停機斷電?此前有消息稱,目前五大電力集團的不少電廠的電煤儲存已經大幅下降,存在斷“糧”停機之虞;東北地區的華電集團下轄的七家電廠已經因斷“糧”而一度停機。電監會數據顯示,截至1月16日,全國直調電廠存煤3655萬噸,預計只可用19天。
把電廠“斷糧”的責任往煤炭企業身上推是說不過去的。別的省區的情況我不知道,沒有發言權,但重慶的情況我做過調查。重慶主供電煤的松藻煤電公司,供給重慶兩大電廠的發電燃煤平均價格只有240多元,只及重慶市場價的一半,不到全國市場均價的三分之一。市政府在松藻煤電的要求下多次提出提高價格,兩大電廠仗著電力在地方政府心中的重要地位,根本不予理睬。煤礦減少發煤,電廠就找政府,讓政府給煤礦施壓。結果,重慶能源集團下屬這家最大的國有煤炭企業,年產量從270萬噸提高到500萬噸,竟逃不掉虧損,員工平均收入只有電廠的三分之一。
國際上,火電企業都把煤炭庫存作為日常經營監控的重中之重,并納入經營戰略管理。比如,美國火電廠的煤炭庫存量,要求保持在40天左右;日本則在保證火電有數十天運行庫存的同時,將進口的大量煤炭埋藏于海底,作為“戰略庫存”。而我們的火電廠普遍以10至12天為正常存量,以5天為警戒線。相比之下,我們的電力企業明顯存在差距。這顯現的就既是標準的偏低和監管的松懈,也是電力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缺失。
電力企業過低的庫存標準,既不符合安全生產的要求,也與中國的特殊國情不適應。中國雖然是煤炭生產大國,煤炭供求關系基本平衡,不愁沒有煤炭供應;但中國煤礦生產的煤炭從坑口到消費點,卻受制于兩大因素:一是幅員遼闊,儲藏和煤種分布不均,被迫北煤南運,西煤東運,鐵路運輸距離跨度太大;二是相對于巨大的人流和物流量,鐵路運輸能力尤顯不足,更呈季節性特點。這決定了屬于大宗松散物資的煤炭供應極為脆弱,天災導致的供應中斷隨時可能發生。這就要求包括火電企業在內的煤炭大用戶,應該有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把建立足夠的煤炭儲備以防范危機突發,作為重中之重。
缺煤停機,威脅民生,影響安定。政府部門“管人、管事、管資產”,卻管不了煤電之爭。煤電之爭的破解之策,在于推進電力行業的市場化改革。而在改革未能到位之前,政府主管部門應當對電力企業的經營和煤炭庫存量實施有效監控,不能被電力企業“逼宮”。作為占有公共資源的電力企業,可以為自己的利益與煤炭企業博弈,但不能因此失守社會責任這條底線,遇到困難就隨意減少庫存、突破警戒線,以缺煤停機斷電來要挾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