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利來公司的包存林自殺了!”昨天,在興化乃至泰州的街頭巷尾,很多人都談論著這樣的一條消息。可以這么說,泰州人或者所有到過泰州的外鄉人,都知道當地興化戴南是全國著名的不銹鋼城,生產企業就有1000多家,而知道不銹鋼城的人就應該知道包存林。
這是因為包存林經營江蘇興利來特鋼有限公司,幾年前就以產值6-8億,利稅1個多億的“實力”,成為不銹鋼行業的領軍人物之一。(《揚子晚報》11月13日)
據知情人透露,造成不銹鋼行業巨頭包存林自殺的因素有兩點,一是,無休止的擴張,鋪的攤子太大;二是,隨著金融風暴的不期而遇,資金鏈條的意外斷裂,最終導致其無法還貸。
盡管說這兩個原由,聽起似乎與其它倒閉破產的企業并沒有兩樣,但民營企業包存林畢竟以自殺的方式,來告別殘酷世界的,我們完全有必要追問,一個聞名于世的企業家,為何以極端的手段,選擇最為悲觀失望的自盡。
有一項權威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有超過1200位民營企業家自殺身亡,而且呈逐年猛增的趨勢。所以,我們的追問并非空穴來風,具有普適的社會意義。
毋庸置疑的是,在激烈市場競爭的今天,民營企業家不僅承受著社會各界對其“原罪”(第一桶金),無情聲討和強烈質疑,還因社會“仇富”思潮的興風作浪,使他們的人身安全受到極度威脅,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對民營企業的種種不公,使其日常生存變得異常艱難和困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企業主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難以獲得投資資本。銀行不喜歡借錢給私營企業,中國股市中上市的私營公司不超過100家。”國有商業對民營企業的“另眼看待”,至今仍未改觀。盡管現在國家基于國內外形勢的需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倘若此次新政,不能對民營企業貸款給一個寬松的制度化出口,要想使中國民營企業順利度過金融危機的沼澤,勢必比登天還難!
不堪重負的稅費,也壓的民營企業喘不過氣來。無論是稅收負擔,還是政府各種“多如牛毛”的收費,都讓民營企業苦不堪言。據全國工商聯調查顯示,各項政府征收稅費和基金多達375種。而這還不包括各種攤派、贊助、協會收費、有償宣傳費、部門下達的報紙雜志費和非生產性招待費用。
除此之外,出口企業因承擔大量的非稅負擔和成本,人為地增加了創業難度和負擔。據最新一項調查顯示,44%民營企業法人反映自己經常忙于跟職能部門跑關系忙公關而耗費精力;高達60%的民營企業家曾因有關職能部門效率低、辦事拖拉、程序繁雜而喪失發展新項目機遇。
還有,壟斷企業無限度地擴張,也大大擠占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譬如,最為典型的石油行業,1998年3340家民營石油批發企業到目前只剩下663家,其中經營情況較好的實際上只有一二百家,民營加油站也從5.63萬家銳減到4.5萬家,民營油企每年上繳給國家的利稅由原來的1000多億元滑落至400多億元。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1200多名民營企業家先后都選擇自殺,但每個人的自殺有都著獨特的緣由,更有深刻的社會背景。惟有剖析這種社會背景,進行制度的改良,才能有效避免民營企業家輕易選擇不歸路,整個社會經濟的肌體才會健康成長。(作者:吳睿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