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資近20億元從二級市場買進股票,鞍鋼集團對攀鋼系舉牌并未能有效阻止競爭對手的插足。一位接近國務院國資委高層官員的權威人士向媒體透露:“之前只是授意,現在國務院國資委已經敲定了由寶鋼重組攀鋼。”另一位接觸過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的鋼鐵業資深人士也證實了上述內情,寶鋼將在今年年內、最遲明年年初啟動對攀鋼的整合工作。(見于8月25日《華夏時報》)
自從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達出做強央企前三甲原則后,圍繞攀鋼的重組消息從未消停過。由于鞍鋼和武鋼各自與攀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外界一直據此認為重組攀鋼極有可能在這兩家公司當中產生,而寶鋼雖然財大氣粗卻并不被看好。但是出乎外界所料,最不被看好的寶鋼突然在敏感時刻現身了。
表面看起來,武鋼和鞍鋼都比寶鋼更有優勢。但有報道稱,這些都沒有用,央企之間的重組是由國資委決定的,國資委有自己的考慮,既然國資委定了讓寶鋼來重組攀鋼,武鋼和鞍鋼參與重組攀鋼就顯得有些多余。由于國資委對于寶鋼重組韶鋼、廣鋼后組建的廣東鋼鐵集團模式非常欣賞,國資委此次極有可能參照此種模式制訂寶鋼攀鋼的重組方案。
在廣東鋼鐵集團的組建模式上,廣東方面是將現有的韶鋼、廣鋼資產打包,按照20%的比例,與寶鋼現金出資組建廣東鋼鐵集團。有分析認為,如果按照廣東鋼鐵集團的組建模式,現在鞍鋼利用作為現金選擇權第三方的契機,大量購入攀鋼系股票,與寶鋼重組攀鋼并不沖突,因為寶鋼并不直接入股攀鋼,而是雙方打包組建合資公司。
這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能否具備可操作性還很難說。由于寶鋼有行政力量的支撐,因而勝算的可能性更大。現在業界仍有一種觀點盛行:只有行政力量方能達成我國鋼鐵業迅速整合的目標。只要經濟決策層下定決心,各鋼鐵企業的“國有”性質反而能形成快速通道,使國有鋼鐵企業集團閃電聚變為3至5家的強勢集團。按照鋼鐵產業政策的目標,到2010年,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鋼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并且同期要形成兩個3000萬噸級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在國內產業整合重組中,用行政力量來捏合的例子很多,典型的如鞍鋼與本鋼的合并模式,首鋼遷徙河北與唐鋼的組合模式。不過這些模式無法解決跨區域以及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關系等難題。在國內許多重組案例中,我們發現,政府往往會同時扮演市場發展的“推動者”和“監管者”的雙重角色,在某些歷史階段,政府作為推動者的任務甚至會更重一些。
雖然行政力量驅動的兼并重組賦予了國內鋼鐵企業更大的靈活性和空間來進行自我整合,但在一個更趨多樣化的經濟環境中,這些單純的行政力量一旦脫離市場化因素,就會產生這樣一種怪現象,鋼企重組后,企業老總接受名稱的改變,然后照常經營自己的企業,無論是增加采購實力還是提高效率,難得實現行業整合的益處。雖然企業合并了,卻仍然是作為兩個單獨的實體運行,各自有自己的采購和出口部門。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就在國內的鋼鐵業整合陷入“行政力量依賴”欲罷不能之際,米塔爾和阿塞洛等國際鋼鐵巨頭卻在我國展開了大規模的并購,其速度和效率遠遠超過了行政性重組。外資并購最大的啟示正是行政力量無法擺平各利益方,通過資本市場的并購卻能將各種無比復雜的利益沖突問題一一化解。如果不是產業政策對外資持股的限制,在鋼鐵業以及股市的鋼鐵板塊上,外資善意或者惡意的并購或許早已經鋪天蓋地了。
就目前寶鋼、鞍鋼或武鋼重組攀鋼而言,其意義顯然超出了資本市場的范疇,而鞍鋼、武鋼在這場大比拼中,可能會甘拜下風,因為作為國內最具實力和野心的鋼鐵企業,寶鋼并沒有等待一紙批文來把哪家外地鋼企劃撥給自己,也不是采取外資巨頭們所擅長的市場化并購手段,而是動用了國資委這樣的行政力量,將攀鋼拿下。
必須指出,我國鋼企兼并重組已進入關鍵時刻,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從其目的出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對企業來說是進行市場化整合的前提。而如何發揮大型鋼鐵集團在資金、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則是決定市場化整合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正在加速進行的中國鋼鐵業大整合需要融入更多的市場化因素。(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