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航之爭大有看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07:53 東方早報
早報首席評論員 魯寧 昨天和今天,早報連續報道東航與國航母公司中航集團之間“股東爭奪戰”全面升級的新聞。 “爭奪戰”事起新加坡航空(簡稱“新航”)聯手淡馬錫,欲出資70億港元入股東航。然而就在前天,中航表示愿意以更高的價格,取代“新航”成為東航的股東。 東航的“母港”在上海,上海作為國內不可替代的航空樞紐,具備市場深度開發的極大潛力。“新航”欲與東航聯姻,其市場取向不言而喻。 “新航”客、貨運規模居全球航空公司的第四和第三位次,其經營管理業績居全球航空業老大位次。東航若與“新航”聯姻,不僅引進了戰略資本,更可直接吸納和借鑒“新航”全球一流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 以“程咬金”身份半路殺將出來的中航集團與東航一樣同屬央企。猶如談戀愛,中航集團若想把正與東航“熱戀”的“新航”擠掉,必須將自身的比較優勢發揮到極致。 就我們所察,中航集團的比較優勢首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義優勢”,打此牌容易贏得國內輿論的同情和認可。然而,由于中航集團在經營業績、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上與“新航”難以比肩,所以其還須向東航開出更優惠的持股價格,事實上,中航集團的開價高達108億港元…… 東航與中航集團的利益博弈,除上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爭取更大市場份額這類理由,還有各自擺不上臺面的小九九。鑒于國內三大航空巨頭有可能再度資產重組的傳聞時斷時續,東航若與“新航”聯姻,其現有管理層的“穩定性”大大增強不說,還有可能帶來包括“股權激勵”在內的中長期巨大的經濟利益;對于中航集團,若能強勢進入東航,其管理層在可能出現的重組來臨時,保住現有利益的保險系數也隨之提升,同時提升的,還包括現有管理層對“上”的“要價能力”。 但如此分析仍然是膚淺的。鑒于新加坡在中國與東盟關系、臺海局勢以及中國亞太戰略中的特殊地位,我們認為,這宗擬實施的“跨國婚姻”,還須擁有國際地緣戰略以及“經濟外交”的觀察視野。在亞太地區,中外大資本的聯姻越密切,越深化,越成規模,在強大的經濟現實面前,某些國家所謂封堵中國的“民主島鏈”,也將漸次式微以致消解于無形。 東航擬于今天召開股東大會討論其與“新航”的合作方案。考慮到中航集團出價比“新航”高出30多億港元,東航的中小股東們有可能不支持東航與“新航”聯姻。然而,東航股東大會只是走一道程序,最終,東航是否能嫁給“新航”,其拍板決斷權甚至不在國資委和發改委,它們或許只是決策的傳達者而已。 不僅如此,當我們把觀察的層面進一步抬高,將這宗可能的“跨國婚姻”置于十七大吹響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號角的大背景下,我們領悟到,資本項目下的“中國擁有”已然與“中國制造”并行發力,大有后來者居上的態勢。中外資本以互相持股為特質的彼此融合,僅去年一年間,撇開外資的“入”而僅舉中資的“出”,就有沙鋼收購澳大利亞鐵礦90%的股權,中投出資50億美元收購摩根斯坦利9.9%的股權,中投30億美元入股美國黑石集團,國家電網出資39.5億美元購買菲律賓國家電網25年經營權等等。整個2007年,有292億美元的中資跨出國門,藉全球化之“勢”,學習邁向世界的舞步。資本全球化態勢下的“中國擁有”,有聲有色 “只有開放兼容,國家才能富強,閉關鎖國必然落后。從70年代末開始,我們糾正了過去的錯誤,選擇了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使我們抓住了新的歷史機遇,實現了近30年的高速發展……”這是去年11月溫總理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以這樣的歷史高度,以中外資本交叉持股為表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場開拓和經濟發展格局,正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必然態勢之一。如是,觀察東航部分股權花落誰家,才具有真正的“大看點”。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