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油價猛漲 四管齊下積極應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 07:06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鄭 興 張東亞 林女士的買車計劃又擱淺了。 這段時間,天天泡在車市論壇里看好的車型,無奈面對不斷攀升的油價,林女士只能“等等看”了。“最近我在考慮另一款小排量、經濟型車了”,盯著自己原本心儀的車型,林女士有點不舍。近來“高燒不退”的油價使很多打算買車的買主都遲疑了,全球汽車業都在經歷與之相對的“寒冬時節”。 報告顯示,美國今年的汽車銷售量較2006年下滑了3%,美國汽車市場11月份的銷售整體下降,其中第一大汽車巨頭通用汽車減幅達11%。相比而言,以節能著稱的車型在車市上還留有人氣。在剛剛結束的廣州車展上,低能耗的經濟車型成為車市的新寵,越來越多的購車族將目光投在了用車成本上。 面對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盡管一些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國際市場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價油價,甚至會出現市場因素變化引發的交易者拋售浪潮,使油價大幅回調,但油價大幅飆升的勢頭和美元的疲軟走勢仍不排除油價進一步上漲的可能。今年的高油價與年初相比,上漲了40%,增幅超過90%。能源交易員斯蒂芬·施洛克認為,這樣的油價甚至已有“泡沫”成分,難以維持,他認為油價可能會回落到每桶65至68美元。但曼氏金融全球集團分析師對原油價格推高到每桶100美元以上似乎把握十足,和一些知名機構的推測如出一轍,“油價突破百元不過是時間問題”。也有分析師認為目前的油價走勢并不明朗,“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市場數據表明,對經濟的擔憂可能會令需求減少;而另一方面,美元的下跌給油價上漲帶來了動力。” 然而,無論未來油價漲跌如何,目前的高油價已經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影響。自2003年國際油價高企以來,應對高油價成為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 定價機制:解決油價市場化問題 我國的成品油價格目前仍實行政府定價制度,即由政府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成品油市場價格并考慮國內因素確定國內成品油基本價。如此定價有國內國情的具體考慮,但不可否認面臨著國內成品油價格既與國際成品油價格嚴重脫軌,又與國內原油價格倒掛的尷尬局面。 我國目前的石油定價機制尚待完善,一方面無法有效地反映國內石油的供求關系,同時也不利于節能降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永偉博士介紹說,2006年我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能源消耗卻占世界的15%,全年進口原油和成品油合計約1.81億噸,外匯支出819.62億美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專家史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針對我國現存的現實問題,我國應進一步改善石油定價機制,完善不同生產環節產品的比價,理順原油與成品油的價格,用市場手段調整市場供需,同時政府運用財政、稅收等手段對市場機制進行補充。例如,對低收入人群和公益行業進行價格補貼,對價格進行市場監管等。 商務部于2006年底頒布《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中國石油石化市場開放的標志”。國家發改委初步確定了成品油定價新機制,不再“盯住”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而以世界主要產油區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按照“在國際油價比較低的時候出臺成品油定價機制比較合適”的理論說法,下半年油價的不斷攀升態勢不利于定價機制的出臺。但是從長遠來看,在綜合考慮各行各業利益基礎上改革石油定價機制是推動我國石油定價真正與國際接軌、獲取石油定價權并最終促進石油市場化的關鍵。 石油儲備:著眼長期能源安全戰略 2002年,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對石油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而進口的石油大多來自局勢動蕩的中東地區,這使中國面臨著海外石油供應中斷的危險。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應對供應中斷沖擊的石油儲備,我國也在積極籌備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用以應對突發事件,防范石油供給風險,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能源專家姜鑫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建立石油儲備能夠應對緊急狀況下的石油供應中斷,同時抑制油價劇烈波動。一般來說,戰略石油儲備主要用于應付緊急情況,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初期可以穩定市場,向市場投放儲備石油后,則可直接彌補供應不足。另外,在平時,當發生國際糾紛或產油國故意減少供應時,可起到穩定市場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價劇烈波動的作用。 我國國家石油儲備正在建設階段。自2003年起,我國開始在鎮海、舟山、黃島、大連四個沿海地區建設第一批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陳德銘稱,四大石油儲備基地建成后,中國總的石油儲備能力將超過30天原油進口量。12月,國家石油儲備中心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作為我國石油儲備管理體系中的執行層,將承擔起戰略石油儲備收儲、輪換和動用任務,對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石油儲備管理體系,加快戰略石油儲備建設,規范石油儲備運作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能源外交:拓寬海外石油來源渠道 數據顯示,我國現在每年約3.5億噸的石油需求中,有一半需要靠進口解決。根據國際能源署上月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到2030年,我國國內石油需求的80%需要依賴進口,未來我國的能源安全也將越來越依賴于海外能源戰略的布局。而就目前來看,我國依然走的是單一的和絕對的海上運輸路線,以及石油貿易上長期的偏向中東和非洲的地域保守做法。我國應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能源外交。一方面通過石油貿易,從國外直接購買石油及石油產品,即“貿易油”。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建立海外長期的石油生產基地,穩定地獲取“份額油”。 2004年被稱為我國能源外交的“元年”,我國與俄羅斯、伊朗以及非洲幾國分別就能源合作進行了商討和對話,并簽署了一系列的能源協議,全面開啟了我國能源外交之路。此后,我國的能源外交戰略主要集中于在周邊廣泛開辟能源新路,在美國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地區建立新的能源渠道,以及在不影響大局的前提下,與他國尋求能源合作。 然而,近年來我國在拓展海外能源市場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經常受到能源所在國政治風險的影響,但相關的政策卻依然滯后。即便是國家能源領導小組于12月初公布的1.8萬字的《能源法(征求意見稿)》對能源國際合作方面的規定仍舊措辭模糊。 能源替代:或可改變能源短缺現狀 積極開發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石油困擾”問題。能源專家史丹認為石油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替代能源的發展。根據我國現有的資源與市場條件,天然氣、煤炭對石油進行替代的潛力較大。同時,我國有著豐富的可再生能源,應抓住機遇加快各種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的開發進程,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特別要大力開發水能、風能、太陽能以及核能,以減輕對石油需求的壓力。 近年來,國家的各項政策都在促進我國替代能源的發展。《可再生能源法》于去年正式實施,今年9月,作為配套措施又出臺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審議會議指出,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對于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切實抓緊抓好。 此外,節約被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將于明年施行的《節約能源法》明確規定,“國家實施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能源專家姜鑫民指出,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節能法律法規,制定嚴格節油標準,加強節油監管,強化全民節能意識,逐步建立節約型經濟社會。 專家視點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研究員沈驥如: 首先,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未來世界近百億人口的可持續發展,不可能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礎上。要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更要創建清潔可再生能源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這意味著要開展一場深刻的經濟變革,需要全世界全面、持久的合作,共同的能源課題也許會增進各國的政治互信。 上海交大能源研究院院長黃震: 我們的對策應從兩個方面去做,首先技術上,要通過技術進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發展多樣化能源。我國應積極發揮“富煤少油”的能源資源特色,還應大力發展天然氣、乙醇、生物柴油燃料等。第二政策上,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和稅收、價格的指揮棒作用,去引導使用替代能源、新能源和先進節能技術,降低對石油的依賴。這里我要呼吁盡快出臺燃油稅。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室主任、研究員李偉建: 我國的石油戰略,一是制定安全戰略,樹立依靠國際合作來確保能源安全的理念,爭取共贏。二是爭取戰略合作項目,既要考慮與產油國的戰略合作,也要與消費大國加強對話與合作。三是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盡早加入全球石油共享體系。四是積極落實《青島倡議》精神,促進亞洲能源合作,建立一個亞洲一體化的能源框架。五是向海洋要能源,加強海洋開發研究。 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黃靖: 通過經濟方法解決高油價問題有兩種,一種是匯率放開,讓人民幣升值,但現在不可能這樣做,因為這樣帶來的損失太大了;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各種小的手段,即通過改換投資方式,把中國現有的儲備投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關系;鼓勵低耗能產業的發展,對高耗能產業進行限制;進一步鼓勵中國石油企業以合作等方式開拓境外市場。 國際能源署執行干事田中伸男: 全球范圍內尋找新油氣田的成本越來越高,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為石油尋找替代能源就成了當務之急。不幸的是,目前最經濟的選擇卻是比石油更“骯臟”的煤炭。無論從環保角度還是從保持未來能源供應穩定的角度看,這樣的做法都是不可持續的。而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清潔煤炭技術及建設更多的核電站是消費者和政府必須采取的緩解能源供應緊張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對策。 歐盟能源委員會委員皮耶巴爾格斯: 歐盟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長期策略時應注重發揮電力、交通運輸和供暖制冷部門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通過開發沿岸歐盟電網等項目發展風電,采用生物質能供暖,擴大生物燃料的使用等措施,達到在2020年以前可再生能源的消費占其全部能源消費的20%的目標。然而,達成20%的目標可能要求3個部門齊頭并進,同時還需要成員國之間的密切合作。 美國著名智庫凱托學會能源問題專家杰里·泰勒: 替代能源的前景有喜有憂。可喜的是,由于高居不下的油價,替代能源項目更可能吸引到投資,替代能源產品將有更大的市場。可憂的是,再生能源替代可觀的礦物燃料的前景并不樂觀,因為再生能源的種類過于龐雜,而且單位土地上可生成的再生能源的能量無法與礦物燃料相提并論。 全球主要石油消費區能源對策 石油被稱為“液體黑金”,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費區都根據本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和石油儲備、能耗效率、未來石油需求預測、環境條件制約等因素,綜合制定了本國的能源政策。美國、日本和歐盟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費區,在能源對策上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特色。觀察他們的油氣政策,對我國恰當地作出相關政策調整不無裨益。 歐盟 為了應對油價節節攀升的局面,歐盟實行了一種機構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以機構儲備為主導的石油儲備模式。 為了保證石油供應,歐盟還建立了石油應急儲備機制。該機制旨在自然災害危機等導致市場石油供應中斷的事件出現時,保證受到供應危機的國家獲得最基本的石油供給。另外,歐盟還通過采取控制需求增長、管理石油供應等方式來保證石油的安全供應。 在能源管理上,歐盟實行“兩級能源管理體系”。歐盟委員會制定能源戰略和能源政策規則,歐盟能源委員會負責監督執行。各成員國政府根據歐盟能源政策法規和方針政策的總體框架,確定本國的基本能源政策和法規。 美國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面對節節攀升的油價,美國政府在多方面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一方面,積極地增加國內石油戰略儲備,目前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已達7.27億桶。另一方面,在國內施行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的“能源之星”計劃,通過設定有關行業如汽車制造業、家用電器業的節能標準等手段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能源進口問題上,為減輕對中東地區的依賴,美國積極加強同其他石油產地的合作,實現油氣來源的多元化。美國加強了同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和墨西哥等產油國的貿易合作。在非洲,多家大型美國石油公司爭先恐后地向幾內亞灣大油田進軍。在亞洲,美國逐步把觸角伸進歐亞大陸“心臟”部位,積極地加強同產油大國俄羅斯的合作。 日本 由于國內油氣資源貧乏,能源安全問題一直是日本的心腹之患。長期以來,日本大力推動和維護國內的油氣儲備。日本的石油儲備制度分為國家儲備和民間儲備兩部分。國家儲備由石油公團獨立完成,于1978年開始實施。民間儲備于1971年到1974年期間在行政干預下實施。 不僅在石油儲備上花“工夫”,日本還積極地對外開展能源外交。首先,與中東國家簽訂了長期穩定的供給協議,確保日本能以優惠價格進口石油。其次,把“觸角”延伸到非洲、中亞,特別是俄羅斯、遠東等地。并于近年建議建立亞洲共同儲備基地和東亞能源安全保障機制。通過這些外交手段,日本謀取了很多的海外油氣礦的長期采掘權。此外,日本政府還通過調整預算、稅制來改善石油產業結構。 德國 德國是世界上第五大能源消耗國,其能源的天然儲量卻相當貧乏。德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度幾乎為100%。為了緩解這種局面,德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在國內積極地擴大石油儲備的規模。目前,德國的石油儲備已達4000多萬噸,儲備天數已達120天。2004年,德國官方石油儲備為2370萬噸。其次,德國積極地推動地區及國際性能源合作機制的建立。通過貿易及投資等方式與石油生產區建立起相互依賴的關系,積極地推進油氣來源的多元化戰略。 上世紀70年代,在德國進口的石油中有2/3來自中東。目前,德國從四個大洲近30個國家中進口石油。俄羅斯是其最大的石油供應國,從俄進口的石油量占其總進口量的20%。 法國 同其他西歐國家類似,法國一方面國內石油資源匱乏,另一方面卻石油需求巨大。每年法國國內原油產量尚不足200萬噸,可是需求量卻高達1億噸左右。為了保持國內油氣安全,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積極地開展“石油外交”。近年來,法國除加強同“世界石油主要產地”等主要產油國的合作關系之外,還積極與另一個主要石油輸出國俄羅斯建立起了戰略伙伴關系。其次,積極地在國內推行石油儲備。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石油儲備的國家。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法國目前的石油儲備約2226萬噸。法國政府還通過立法、稅收、財政等手段加快能源替代的進程。在開發新能源方面,法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核電裝機占其總裝機容量的78%,居世界第一。 本版資料由張東亞 羅川宗 周笑雅整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