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問高速列車國產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7:52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記者李富永 國產化體現了“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但不是“自主化”;國產化的著眼點是有形產品的生產,并不等于自主創新。也許,只有褪去了“國產化”的光環,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主創新的精髓。 高速鐵路,中國人的一個心結。 年終將至,一個重要的信息是,我國首列國產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列車,年底將在中國南車集團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方車輛”)下線。2008年奧運會前投入京津城際客運專線運營。中國由此成為世界第四個能制造高速列車的國家。 其實這個重要信息最早是在今年4月29日在鐵道部專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由“四方車輛”的董事長江靖對媒體宣布的。 對于時速300公里動車組的來歷,江靖的說法是“在引進時速200公里技術平臺上自主研發的。” 江靖還表示,國產化率可以達到80%以上,后期階段的國產化可以達到85%。四方車輛副總經理王韌剛在另外一個場合說是90%。 上述新聞發布以后,社會上卻出現了質疑的聲音,有來自科技領域的官員,有來自業內專家。記者無意于炒作,而是抱著祈望中國高速鐵路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愿望,將質疑反饋給讀者,讓我們能夠更理性、客觀地看待“國產化”。 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 提出質疑的代表人物包括原科技部干部局局長金履忠、國產動車組“中華之星”總設計師劉友梅,以及其他業內人士。(“中華之星”是以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國內企業研制的時速270公里的快速列車,由于技術還不夠成熟,在今年的第六次提速中沒有被鐵道部采用。) 在研究了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后,今年7月,金履忠曾將他的疑問寫成材料上書中央。質疑的焦點是:“四方車輛”等國內數家制造企業在引進國外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技術時,是否真的如其所說的那樣獲得了國外的核心技術?在引進后短短的不到2年多的時間內,是否真的掌握了時速300公里的動車組的核心技術?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目前國內企業已經掌握了動車組九大核心技術:動車組總成、車體、轉向架、牽引變流、牽引變壓、牽引電機、牽引控制、列車網絡和制動系統。其中包括西門子向唐山車輛廠轉讓的時速300公里動車組關鍵技術。 但是,曾去德國考察過高速鐵路技術的金履忠指出,高速列車的核心部分如自動控制系統,一直是外方技術出口控制的重點,也是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保持競爭優勢的“殺手锏”,不會輕易送人、為自己培養競爭對手。 金履忠對本報記者說,要想知道外商是否向中方轉讓核心技術,需要鐵道部公布與3家外商簽訂的技術轉讓合同。 有報道稱,長春客車廠試驗車間副主任屈偉建曾透露:“動車組網絡操縱系統我們不懂,很多軟件的源代碼我們看不到。目前,我們只懂得按照指令,進行具體使用。” 劉友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更指出,近年來的實踐已清楚表明,跨國公司并不愿意將核心技術系統地轉讓給我們,一般只愿意轉讓具體型號的產品設計圖紙和生產制造技術,這使得我們很難進行技術升級或再開發,甚至進口產品的延續生產也得不到保證。 雖然鐵道部沒有公開技術轉讓合同,然而,在零星透露的合同內容中,還是有這樣的限制條款———部分重要零部件在德國生產。人們擔心有了這一條的規定,國內企業終究還要受到制約。 在是否掌握核心技術方面,張曙光與江靖的說法并不完全一致。張曙光說,目前國內企業已經掌握了上述九大核心技術;但是,按照江靖的介紹,“四方車輛”已經完全掌握的關鍵技術分別是輕量化車體制造、轉向架制造和集成總裝。 這三項技術在張曙光所列的九大核心技術中,實際上只是屬于前2項,尚未掌握的后7項,更是核心中的核心。 國產化步伐何以如此迅速? 記者注意到,對“國產動車組”真正身份的質疑,首先是時速200公里的動車組。也就是說,連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是否真的國產化都存在爭議,“四方車輛”時速300及以上的動車組,其真實性就更可疑了。 因為這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速度:通過2004年的引進日本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技術,“四方車輛”目前不僅掌握了該項技術,而且在這個基礎上,竟然又迅速地掌握了時速300公里、最高速度350公里的高速列車技術! 怎么會有如此之快的飛躍?既然有如此快的跨越能力,那當初怎么就不能在已經熟練掌握的時速160公里技術的基礎上一步跨越到時速200公里?為什么還要花費巨資引進日本時速200公里技術? 如果聯系到時速100公里的城市地鐵列車的國產化現狀,“高速列車國產化”的宣傳更是讓人不可思議———據記者了解,同樣是經過近年來引進技術,國內地鐵車輛企業目前仍局限在部分部件制造、整車組裝方面,在總體設計與系統集成技術以及牽引控制、轉向架等關鍵部件技術,仍然倚賴外商。這些國內企業,有的恰恰就是生產時速200公里以上動車組的那些企業。比如長春客車廠。 “國產化達90%”能說明什么? 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80%-90%的國產化率,并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在中外合作中獲取了對應的80%-90%的訂單價值份額。 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投入運營的60列CRH2型“和諧號”動車組,是“四方車輛”引進日川崎重工聯盟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技術生產的,60列總價值約110億元,但“四方車輛”不能“獨吞”,而是要向日方支付相當于人民幣60億元以上的技術和設備費用。 長春客車廠也一樣,在總價值120億元的訂單中,需要分配給技術供應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份額,折合人民幣是63億元。 何以如此?這是因為沒有掌握或沒有全部掌握其中的核心技術,而核心技術的價值是很高的。據張曙光介紹,“一列高速動車組有1.2萬多類零部件,但真正關鍵的技術主要有動車組總成、車轉向架、制動、牽引傳動與控制等,這五大部分占動車組成本的50%,是我國機車車輛行業的技術短板”。 但是,根據江靖的介紹,就“四方車輛”而言,并沒有這么樂觀。該公司已經完全掌握的關鍵技術分別是:輕量化車體制造技術、轉向架制造技術和集成總裝技術。在張曙光所列的“五大部分”中,實際上屬于前兩項。 而后3項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比如動力牽引系統,由于復雜和難度高,所以張曙光又將其細分為牽引變流、牽引變壓、牽引電機和牽引控制四大部分,加上另外一項,從而在“五大系統”之外,又有了“九大系統”的概念。如果按照“九大系統”劃分的話,“四方車輛”最多只掌握了九分之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對媒體指出:“國產化”體現了“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但不是“自主化”。國產化著眼點是有形產品的生產,并不重視設計和知識產權等有關技術能力的因素。中國汽車產業在過去20多年里走的引進道路已經充分說明,孤立的追求“國產化”,后果是陷入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國產化率即使達到100%,設計如果是別人的,我們只能永遠是組裝者。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