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厘會議:后京都時代路線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 09:44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評論員 陳永杰 12月3日至1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2個簽署國的代表在印尼巴厘島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主要目的是就如何延續將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制定出一份路線圖。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2月11日發布會議決議草案,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這一草案被提交部長級會議討論。 不久前聯合國的跨政府氣候變化專家小組出版了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是導致全球暖化的最主要原因,正是為巴厘會議鋪路。今年以來,從歐盟峰會到G8峰會,都把減排列為核心議題,甚至連諾貝爾和平獎都為全球抗暖化背書,而矛頭均指向美國這一排污大國。曾與布什政府一道拒不通過<京都議定書>的澳大利亞霍華德政府上月在大選中落敗,選民不滿政府在抗暖化上的消極態度是重要原因。然而,國際社會的減排共識并不意味著巴厘會議必能帶來任何成果,其關鍵仍然是美國的取態。 要檢驗會議將給出的這份“后京都”路線圖是否有實質意義,有三個方面需要關注。首先,要看它給出的是全球性的硬性指標還是外交辭藻。3月的歐盟峰會定下了歐盟到2020年減排20%的目標,是一項實質成果,但G8峰會卻乏善可陳,原因是為了把美國留在聯合國框架內討論減排,歐盟放棄“兩個攝氏度”和2050年前減排 50%等硬性要求。巴厘會議的成敗因此很取決于192個簽署國是否能妥協出一個明確具體的減排目標而不是大而無當的外交辭藻:有否使用溫度、排放量和大氣碳濃度等科學術語將是關鍵。 其次,發達國家有否作出進一步的表率。歐盟已表明到2020年把廢氣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再減20%。美國一直堅持“自愿”原則,不接受硬性指標。比較期待的是澳大利亞,工黨領袖陸克文憑“2050年減排60%”的氣候政綱擊敗霍華德,當選后更隨即宣布會通過<京都議定書>。談判至今比較暖昧的是日本和加拿大,上周五聯合國官員指日加兩國為“最不合作國家”。 最后,發展中國家是否參與。<京都議定書>的“普遍但有所區分的責任”原則清楚說明發展中國家并非減排的主要對象,但這也成了過去幾年布什政府拒絕加入有關協議的借口。6月的G8峰會上,美國一方面不接受硬性減排指標,另一方面卻成功把中國和印度等國“拖下水”,使發展中國家陷于不利的談判處境。現時,雖然這些發展中國家不愿意接受與其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減排要求,但為了防止美國繼續癱瘓談判,在某些特定的行業或部門設下排放上限也是可能的。聯合國官員近日稱贊中國態度積極,若談判朝著此方向發展,美國將失去拒絕參與的最后理由。 從博弈的角度看待減排談判,發展中國家與美國似乎正處于一個“囚徒困局”之中,雙方都希望對方在減排上比自己作出更大的讓步。然而,博弈論中的“囚徒”游戲只玩一局;現實中,從<京都議定書>開始,全球減排談判已進入第二輪,以后還會繼續進行,使博弈失去了最基本的條件,也解釋了何以歐盟甘作表率。從當前的形勢看,最重要的是參與這份路線圖及其“游戲規則”的制定,以防止將來更大的損失。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