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什么樣的公司是好公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4日 16:56 經濟觀察報
呂尚春 什么樣的公司是好公司? 從2003年,我們開始以“中國藍籌地產評選”這樣的一個平臺關注房地產業時,事實上,一直存在一個自相矛盾的問題,既然是“藍籌”,是一個較長時期都趨于穩定的標志,為何還要每年再挑選一次呢?當我們評到2007年時,2003年入圍者,40%的企業已然從這個平臺上悄然隱去。也就是說,如果內地的房地產企業,真的到了像香港H股中的地產藍籌那樣紋絲不動,這個評價平臺應當早就作古歸隱了。 這是一個充滿機遇,泥沙俱下的行當。什么樣的公司可以基業長青,這實在是一個需要依據時間去蓋棺定論的話題,一個既富且大的公司,領導者卻要挽起褲腿,兩腳踩泥,到工地去抽出比結構標準多余的鋼筋。這樣的公司居然不在少數,是大牛市的浮力,還是不完全競爭的寬松環境所賜?這個確實很難斷定,在《基業長青》中作者吉姆·柯林斯一言拍定:“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對很多高瞻遠矚的公司而言,利潤不是目的。”但在這個對財富尚且陌生的市場,這個定律起碼是階段性的被窒息了。 能在牛市中,恪守信義底線者當屬不易,而在爭得頭籌之后,又能躬身自省,或許這是我們可以從紛亂中看到的希望。 在藍籌評選收官之際,筆者看到了10月號的萬科周刊,題目是 “擔心萬科”,這對于關注地產業的人士而言,都是一個極易凝固視線的題目,翻閱其中,尖銳的置疑一一陳列,“執行力、職業化,究竟是什么含義,也讓人困惑。許多概念就像橡皮泥一樣,隨意捏來捏去,沒有人知道它本來的形狀是什么。”,“萬科以外也有優秀的人才。否則何來”社會精英“一說?但一說社會精英,又訂下幾條標準,不惜遠渡重洋,按圖索驥,好像大陸人才都被我們挖盡,這種教條主義的思維方式,難道是萬科文化?”更有激越之話,讓人心悚不已。問題在于,這些話不是任何一個萬科之外的人說出來的,是萬科的自省。 “諫言不咎,諫官不罪。”事實上,格局強盛與否往往決定于領袖胸懷中的反省刻度,當“唐人街”、“唐裝”成為固化的符號之時,“唐”名詞中也仍然沉積著歷史上“諫言”制度空前絕后的一筆,初唐之時,唐太宗恐人不言,“導人而使之諫”,“賞人而使之諫”。這已經不是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的問題,而是如何尋找自己的錯誤! 對于一個公司而言,如果能身處于一個時時不可逾矩的制度體系中,那么從失誤或是錯誤中,尋找提升的著力點,就不是一句空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香港買房,地產商與買家要簽的合同,厚可盈尺,對于房間與公共領地的一角一落、一草一木,細致如麻,反觀內地買房的合同,寥寥數頁。產品粗放與否,來自社會制約的力量大小,從這個側面可見一斑。 在日前南開大學商學院的一堂課MBA上,來自中海地產的一場高校巡講,讓人領略了這家習慣于站在鎂光燈后做事的公司,是如何打理自己的。正是在香港二十年的浸泡經歷,中海行動作為中的香港“約束”,最終演變成了自動“內省”的管理機制,當客戶所以抱著法律文書,一點一滴的對照時,可想而知,那是什么場景!失誤或者錯誤,哪里需要尋找,那是不找自來。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把失誤一個個積累,而在此后把他們化解在新產品之中。 這其實并不是什么香港做法,在任何一個法理制衡機制健全的國家,這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這種高強度的契約壁壘,實際上是把整個社會做為一個防火墻,讓任何一個商家無法急功近利。 在國內地產公司的工程運作,通常是交給一家總包公司,這家總包公司再分工下去,層層分散,而中海對于工程的管控卻是層層垂直,一個洗手間要由七家公司完成,三進三出,管理需求異常靡細,而這一切,與其說是中海出身于建筑,不如說更在于香港嚴酷的法律界線。 當我們追究公司治理之道緣何總有長長短短時,事實上也許不是某一個個體,某一個公司的問題,如果社會契約在整體面上出于對效率的追求,而自動放棄了細節,那任何一個不懂得節制的公司,都會在快起快落中莫名其妙地倒下。反言之,如果一個公司意欲做到基業長青,不僅僅需要面對錯誤,還要在社會缺少相應的糾錯制度氛圍時,自己創造發現錯誤的途徑與機制。 “小勝靠智,大勝考德”,簡言之,僅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短暫的,而擁有解決問題所需的利他、內省精神,才是決勝千里的秘笈。事實上,在這一方面,真正的大公司,我們看到的無不是先行“利他”,而后“利我”的行事步調。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產業外包大量轉移向發展中國家,從而引發當地的環境維護、勞工利益維護等問題,這至使企業在本國發展,更多了一層出現瑕疵的可能,而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的“股東中心主義”受到挑戰,他認為“企業僅具有一種而且只有一種社會責任——在法律規章制度許可的范圍內,利用它的資源從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潤的活動。”現在,對于工業透支環境的回補,以及當地勞工利益的保障,都成為企業的必要動作,面對西方消費者的“拒絕購買”運動,大公司不得不重新面對現實正發生的轉變,“負責利益相關者”正成為企業間最為時尚的名詞,而 “道德投資”與“環境投資”,成為企業展開競爭的另一個戰場。 這一切離我們并不遙遠。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或許由于一系列的調控,土地的邊際收益有所限制,但對那些真正想走下去的公司而言,“調控自己”才是行將致遠的真正關鍵。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