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唱片業新革命:客戶定價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7日 02:24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唐學鵬 英國著名的搖滾樂隊“收音機頭”的舉動讓傳統唱片業尷尬不已,他們將其第7張專輯《In Rainbows》搬到網絡上售賣。他們采取的是一種“愛付多少付多少”的客戶自主定價模式,讓歌迷們在下載之前決定付多少錢,當然如果有歌迷不愿意付一個子兒,免費下載,也可以。 毫無疑問,收音機頭此舉遭到了傳統音樂工業的討伐和譏諷,因為只有不出名的小樂隊將會將自己的音樂免費享用。但同時,也帶來了某種示范效應,例如綠洲樂隊、九寸釘以及大衛·鮑伊都對此很感興趣。顯然,收音機頭非常膩歪過去和EMI唱片公司的合作。收音機頭靈魂人物Thom Yorke曾經認為,他們跟EMI合作的第六張專輯《向竊賊致敬》被唱片業的官僚化和程序化的唱片模式給毀掉了,而“現在,輪到我們跟他們說再見了”。Thom Yorke覺得這種網絡直銷的方式是一種真正“酷的”、友好的方式,它不僅大量節省了唱片制作、包裝、流通等中間業務的成本,同時還有助于了解音樂的真實價格——即愿意聽的聽眾愿意付多少錢來購買它,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通過設定一個固定的定價,讓消費者來接受它。 此舉動的確是“革命性”的。我們要將“收音機頭式”的做法同“DIY作坊式”的私賣運動區分開來。很多淺薄的媒體將兩者混作一團,這是錯誤的。唱片DIY+私賣模式早已有之,例如偉大的爵士樂大師Miles很多專輯都是自己找樂隊小團體獨立制作,然后利用酒吧、群內書店、朋友圈以及公演間歇等等渠道來推銷。民謠歌手周云蓬最新專輯《中國孩子》也是一種“DIY+私賣”體系。簡單地說,傳統的“DIY+私賣”體系特征是:獨立制作、完成唱片實體(碟),對該實體進行定價,然后采納包括互聯網在內的促銷手段(比如朋友圈)來銷售唱片實體(碟)。同唱片公司的運作體系相比,終端產品和模式是一樣的(碟制作出來,標明固定的價格并送到消費者手中),只是中間的成本形態變化了。 收音機頭不僅擁有DIY、私賣以及ITUNE終端銷售(音樂文件有固定價格)等所有因素,更重要的是,它還確立了一種新的詢價體系,即消費者通過心理估值來盤算出他們的支付價格。按照經濟學的“理性人假定”,收音機頭這么做必然帶來悲劇性的結果。因為理性的聆聽者最優的策略是不支付任何費用,免費下載這些音樂。智力得不到獎賞、勞動沒有必要的報酬,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外部性。但“免費吞噬狂潮”并沒有在收音機頭的故事里發生。絕大部分下載者都支付了費用,有的人愿意出8美元,有的人愿意出14美分,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沒有花任何錢,不過這些人中很少是收音機頭的歌迷,他們只不過是“過路湊趣”的傾聽者。“可免費而大部分都會交費”,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它再次證明了人們的行為并非可以用淺薄的理性人假定來推斷。 至于收音機頭這樣做,是否合乎成本收益最大化原則。坦率地說,收音機頭這種網絡直銷方式盡管免去了很大的成本項,但音樂文件下載的平均定價肯定會遠低于唱片的固定銷售價格,于是,決定最后優勝的關鍵在于付費的下載量。但如果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消費者剩余異常“充沛”,收音機頭用一種授權的正版式的行為來激勵了聽者,聽眾不需要忍受盜版和網絡分享的羞愧來欣賞收音機頭那虛幻的、金屬感、尖銳的冰棱和寂寥的冷風相融合相支援的美妙音樂。 另外,收音機頭的行為會帶來“增生效應”,即《In Rainbows》的開放式和普惠式銷售會帶來聽眾對其過去傳統唱片的重新購買。因為收音機頭的新專輯的普惠式做法會衍生出新的歌迷群,并且會刺激老歌迷的懷舊情緒。就像學者Ken Hendricks和Alan Sorensen揭示的那樣:藝術家發行新專輯往往會帶動老專輯的銷售,而且新專輯的受眾面越大,老專輯的整體購買欲就愈強。不過,肯定很多心理陰暗的人會認為,“增生效應”是扯淡的,因為所有聽眾肯定會免費下載的。但可惜的是,他們低估了人性,至少一部分人的人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