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財經觀察:四問國際油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 15:30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金旼旼)在供需矛盾和地緣政治趨緊的雙重刺激下,12日紐約油價再創新高,紐約商品交易所指標原油期貨價格盤中突破每桶84美元,收于創紀錄的每桶83.69美元,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11月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每桶也上漲40美分,收于80.55美元。 本輪油價上漲的主要動力是什么? 今年國際油價走勢一反常態,在第四季度仍繼續創出新高。按照歷史經驗,國際油價一般在第三季度創出年內高點后開始季節性回落。市場對供需矛盾的擔憂是本輪油價上漲的主要動力。 美國能源部最新報告顯示,在截至10月5日的一周里,美國原油商業庫存大幅下降了170萬桶。國際能源機構(IEA)的最新月度報告也稱,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原油商業庫存已降到5年平均值以下。 另據IEA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原油日產量為8490萬桶,需求量為8440萬桶;該機構預計第三季度的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將升至8620萬桶,第四季度將進一步上升,供需矛盾將日趨緊張。 此外,中東局勢趨緊、美元貶值、投機炒作等因素也是近期油價高企的重要原因。 原油供需矛盾短期內能否緩解? 隨著新興經濟體崛起,全球原油需求增速越來越快。IEA預計,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將增長1.5%,明年增幅將達2.4%。由于新能源技術短期內尚難商業化普及,未來數年全球原油需求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從供應面來看,由于受制于資金、技術、設備瓶頸,非歐佩克成員國的原油產量提升空間有限。占有全球產量36%左右的歐佩克目前仍擁有一定剩余生產能力。歐佩克統計顯示,到7月底,該組織運營的鉆井平臺數達336個,同比增加了12%,是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表明歐佩克正在加大原油開發力度。但是,歐佩克目前并不愿實質性增產,僅在9月同意象征性增產50萬桶。 此外,海灣國家國內需求快速增長抵消了部分中東原油對全球的供應量。與2000年相比,如今中東國家原油日產量增加了200萬桶,但原油出口量卻低于7年前的水平。 高盛和瑞銀的最新預測稱,如果歐佩克不大規模增產,國際油價年內可能沖高至每桶90至95美元。 歐佩克為何不愿增產? 首先,如果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目前國際油價遠未達到1980年的水平。按通脹率折算,1980年的每桶38美元油價大約相當于今天的每桶100美元。此外,美元持續貶值抵消了部分油價漲幅。從2002年至今,美元貶值幅度超過20%。也無怪乎卡塔爾副首相兼工業能源大臣阿提亞日前表示,如今國際油價超過每桶100美元才合理。 其次,非歐佩克成員缺乏對原油的議價能力。雖然目前油價徘徊在每桶80美元高位,但非歐佩克成員難以擴大供應,對價格調控無能為力。面對源源不斷的石油美元,缺乏競爭對手的歐佩克顯然不愿增產抑價。 另外,歐佩克如啟動剩余產能,就意味著其今后進行政治議價的能力將被削弱,而歐佩克顯然不可能放棄其原油話語權。 高油價會損害世界經濟嗎? 目前來看,每桶大約80美元的油價并沒有實質性損害世界經濟。油價今年內屢創新高讓人們聯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但不同的是今天的世界經濟展示出更強的油價消化能力。 首先,如今西方主要經濟體對原油的依賴程度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幅下降。在兩次石油危機之后,西方國家開始有目的地制定能源多樣化政策,核能及太陽能、風能等其他綠色能源的比重大幅增加。 其次,全球經濟總量的增加降低了能源支出的比重。如今能源開支占美國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于4%,而在1980年這一比例為6%。 此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提供的廉價商品也部分抵消了高油價的負面效應。 上世紀80年代所謂的“荷蘭病”令石油輸出國明白,石油美元的過度輸入可能導致國內石油業之外的其他產業萎縮以及本幣快速升值等問題。因此,如今的海灣國家將大量的石油美元重新投資回美國和歐盟等消費大國,這也部分抵消了這些消費國的原油支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