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杠桿收購撬動中國民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8日 11:24 華夏時報
文/胡鈺 “杠桿收購在華爾街引起了轟動,人們把它與薩特發(fā)現(xiàn)的金礦相媲美。一時間,每個人都想嘗試‘杠桿收購’。按照收購的總公司數(shù)目衡量,杠桿收購從1979—1983年增加了10倍。到1985年,已經有18個獨立的杠桿收購公司,價值達到10億美元,杠桿收購的活躍性資金達到1819億美元,金融咨詢機構摩根士丹利、美林都沖向了杠桿收購市場。” 這是經典商業(yè)書籍《門口的野蠻人》中的一段描述。這部紀實著作中的故事正是一宗創(chuàng)下了當時杠桿收購世界記錄的著名案例:1989年2月9日,以克拉維斯(Henry Kravis)和其表兄羅伯茨(George Roberts)以及他們的導師科爾博格(Jerome Kohlberg)三人姓氏首字母的KKR公司,以總金額250億美元成功收購納貝斯克,其中有145億美元是大通和花旗等銀團提供的杠桿收購貸款,50億美元來自德崇和美林提供的過渡性貸款,KKR本身只提供了少量的資金。 從此,“杠桿收購”登上了世界舞臺,并開始翹首張望每一塊適宜它運作的市場。 17年之后,杠桿收購開始在中國首次上演。2006年農歷新年剛過,中國最大的兒童產品制造商好孩子被一家海外私人直接投資基金PAG(太平洋同盟)收購。名頭并不響亮的并購雙方何以掀起業(yè)界的“軒然大波”?原因就在于PAG是以目標公司的資產為抵押,持少量自有資金,以負債形式來籌措收購所需的大部分資金,可謂是國內第一宗真正意義上的杠桿收購案。 一向低調具有歐洲背景的PAG以1.225億美元購得了好孩子這家浙江民企68%的股權,究竟PAG自己拿出了多少資金,不得而知;但依據(jù)西方倒金字塔形的杠桿收購資本結構模式,收購者只需投入收購資金的10%。 收購基金感興趣的是領袖型企業(yè),而不在乎它是造汽車的還是生產小指甲刀的。創(chuàng)立于1989年的好孩子集團在2005年銷售額已達25億元,在國內中高檔童車市場已占據(jù)近70%的份額。易凱資本是好孩子的財務顧問,其首席執(zhí)行官王冉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寫道:“什么樣的企業(yè)適合杠桿收購?要有穩(wěn)定的、可預計的現(xiàn)金流(意味著通常是傳統(tǒng)行業(yè));有加大負債比例的空間(意味著現(xiàn)有的負債比例相對比較低);有提高運營效率的空間(意味著目前的管理還存在改善的余地或者業(yè)務中有更多的協(xié)同效應可以榨取);行業(yè)中的知名企業(yè)(意味著有一定的規(guī)模、品牌和市場占有率)。” 好孩子事件更像是一枚信號彈,標志著國外收購基金對中國企業(yè)杠桿收購的積極運作已正式拉開了大幕。還有許多如PAG(太平洋同盟)一樣的機構正在瞄準中國這個誘人的大市場。 號稱全球最大私人股本基金的KKR不甘人后,盡管進入中國市場時間不長,但據(jù)稱已準備了百億美元的收購基金來叩響中國大門,還聘請了柳傳志和田溯寧為公司的資深顧問,其心志可見一斑。另外,華平、高盛、黑石等也在躍躍欲試,等待時機。而中國那些增長記錄良好的民營企業(yè)成為他們鎖定的主要目標。 不過,國外私募基金在中國的杠桿融資之旅并非一帆風順。杠桿收購中所主要依賴的機構——銀行,是一大令人頭疼的問題,國內金融管制和融資環(huán)境是他們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
【發(fā)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