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外力助推地產轉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5:23 新民周刊
長三角、京滬等一線的城市依然是海外基金的投資熱點,投資方向更趨向于商業和產業地產 撰稿/楊艷萍(記者) 針對國內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自2004年開始,迄今已連續推行近4個年頭。2007年2月1日,土地增值稅清算政策的正式實施,更使不少資金鏈已捉襟見肘的中小開發商雪上加霜。盡管地產調控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不過在人民幣保持穩定升值的大背景下,外資進入中國的產業的步伐,并未因此躑躅不前。 1月29日,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與上海中凱房地產開發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舉行簽約儀式。華平以增資擴股形式轉讓,入股上海中凱房地產開發管理有限公司,并持有其25%的股份。同時,華平將提供不少于3000萬美元用于上海中凱房地產開發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和管理的房地產開發項目。 中凱集團董事長邊華才說,隨著宏觀調控的深入,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凱集團在市場低迷期間吸納外資入股,是集團長期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關鍵步驟。逆市而上,更顯示出中凱在地產業的勃勃雄心:要做就做行業老大。邊華才透露,目前中凱集團與海外資本的合作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新公司的股權架構不日也將正式公布。 超越“香港模式” 國內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不僅左右著樓市價格的走向,更對整個行業的未來路徑,產生重大影響。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所謂的“香港模式”,在內地房地產開發模式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香港的模式產生于香港特殊的背景,開發商壟斷市場,于是就把房價提高,轉嫁給消費者。可以說,香港地區這種住房發展模式是香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而中國內地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和它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香港模式”通過深圳地產業引入中國內地,經過十多年的“模仿”與實踐,其內在的各種弊端逐步顯現。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和專家學者已開始反思,這種模式是否能繼續適應國內高速成長的房地產市場。 對于這一問題,邊華才也有著長久的思考。近幾年來。在國家政策調控下,國內土地獲取的方式更為市場化,中小開發商在利益獲取的方式上已經出現了變化。早在七八年前,開發商獲利的主要手段是“圈地”。只要有途徑拿到土地,基本是穩賺不賠。 當土地拍賣制度日趨完善,開發商逐漸意識到他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要以拍賣方式獲取土地,就必須有充足的自有資金。因為根據政府的規定,開發商不得用銀行貸款來獲得土地。目前土地成本基本占到整個開發成本的50%左右,這對中小開發商構成了沉重的資金壓力。 “經過這樣的變化,開放商再想從獲取土地過程中獲得利潤,就必須要用專業化的管理來創造價值。”邊華才認為,房地產行業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是大勢所趨,國內業界當然要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思路,以專業化和國際化為核心,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對接外資 轉型、創新,國際化發展,尋找投資伙伴,在市場低迷階段,這些都是眾多房地產企業津津樂道的話題,如何從制度上進行變革,使企業真正做到脫胎換骨,形成一套成熟的具有國際水準的開發模式,卻需要經過一段艱難的發展歷程。 在房地產業目前的競爭格局中,邊華才覺得國內業界的大型企業可以而且應該擔當起這樣兩種角色:一個是房地產投資管理商;另一個是房地產服務商。二者彼此獨立,又相互補充,這樣既可以實現企業專業化的轉變,同時也大大拓展自己的經營范圍,并能夠獲得更多合作伙伴的支持。 在邊華才的構想中,作為專業的房地產服務商,公司可以通過地域的發展,迅速擴展業務,在任何城市,如果具備了專業團隊力量,就可以進入到不同產品的開發領域;或者也可以將力量集中在某一產品,然后進入不同城市。由此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借鑒國際先進的企業項目管理理念,建立可復制的房地產開發系統,為項目設計合理的資本運作結構,利用多種融資手段,實現項目投資回報率的最大化。 國內房地產業,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缺陷:開發商的融資渠道過于單一,除了銀行貸款,其他有效渠道屈指可數,市場談論比較多的信托和REITS,多數情況下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真正操作過程中,還很難付諸實施。 與此同時,由于外資仍然認為中國房地產具有相當大的利潤空間,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又增強了對中國房地產的升值預期,外資對國內地產業仍處在資金不斷流入的狀態。據商務部統計,近幾年來,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僅次于“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行業的第二大外商投資行業。長三角、京滬等一線的城市依然是海外基金的投資熱點,投資方向更趨向于商業和產業地產。 據仲量聯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一季度,外資在中國購買建筑物的資金達45億美元,超過2005年全年的34億美元。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合計占93%。投資的物業類型中,寫字樓占58%,商鋪占30%,住宅占5%。約有50%投在北京,約43%的資金投在上海,其余7%的資金投在大連、哈爾濱、武漢、南京等城市。在仲量聯行的調查中,近80%受訪跨國機構表示,會在擴張城市尋求寫字樓物業,其中2/3會選擇甲級寫字樓。約有20%受訪者除對寫字樓有所需求外,還對商鋪、高級住宅、倉儲物流和工業園區等物業有興趣。 在此背景下,國內地產業與海外資金的對接,成為近期地產行業中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此番入股中凱的華平集團,是美國最大的私募投資基金之一,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增加其在中國的投資。在過去的幾年里,華平集團成功地投資了哈藥集團、富力地產、匯源果汁、7天酒店等中國企業。對于本次與上海中凱房地產開發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除了秉承華平對于中國市場的一貫信心以外,也表現了其作為海外投資者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期發展的信心。 華平集團亞太地區房地產投資總裁菲利普·梅茲(Philip Mintz)先生表示,“中國人口城市化,以及住宅的巨大需求,使得房地產成為中國整體經濟中最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房地產也是華平最感興的投資領域之一。與內地企業開發的合作,也是華平在中國房地產投資布局中的重要一步。” 在邊華才看來,盡管通過以往的努力,他們已具有了成為專業房地產開發公司的條件,在市場進行調整的2006年,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不過公司要有進一步的提升,依然離不開資本的有力支持。 “我們一直在尋求一種本土企業、海外資本、以及本土開發管理團隊三方平衡的股權結構,這是最合理、有效,也最具有國際化運作基礎的公司形態。一旦形成這種模式,將來與我們合作的企業,得到的將不只是專業開發上的幫助,而且還打開了一條融資渠道,從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邊華才說。-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