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因素和未來走勢預測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3日 00:45 財經時報
譚雅玲 歐元挑戰美元和瓜分美元份額的現實,促使美國強化信心心理戰略與策略應對,使得國際金融較量面臨經濟貿易軍事與政治復雜化背景,而焦點表現集中于石油價格與石油戰略 伴隨著國際石油價格從2006年7月以來的大起大落,市場各方對于市場的預期也出現了空前的分歧,最高達到100美元(如羅杰斯),最低者只有30美元(如謝國忠)。高點與低點預期的巨大差異,意味著經濟、金融與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復雜交叉,也意味著石油市場和世界經濟所面臨的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憂患。 但至少對于美國來說,這種不確定性和風險在相當程度上是可控和可預期的。因為相對于看似權重巨大卻基本屬于被動因素的“中國因素”,“美國因素”對國際石油價格的影響不僅處于更主導地位,而且具有明顯的主動性。 儲備戰略和消息戰術 一般來說,影響石油價格的要素包括國際石油生產和消費的供求關系、政治及突發事件因素、投機因素、美元匯率走勢等方面,其中需求和供給是決定性因素,因為其他影響價格的要素最終要落到供求關系的層面上來。 在石油戰略中,石油長期戰略儲備因素的影響是特別值得研究的問題。美國戰略石油儲備與商業石油庫存近年來一直牽動著國際石油價格的敏感神經線,2006年更為突出。回顧70年代以來,美國石油戰略儲備經歷過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美國以不斷增加石油儲備為戰略目標,儲備數量在1994年創下5.92億桶的歷史紀錄,而當時國際油價最高達31美元。 第二階段: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石油儲備轉向以市場調控價格為目標。2000年底的美國石油儲備達到10年最低水平,僅為5.41億桶,而國際油價處于17-28美元的相對穩定和溫和的水平上,只在1990年的“海灣危機”爆發后短暫到達過41美元的峰值。 第三階段:布什政府在“9·11事件”之后,設定了2005年達到7億桶石油儲備的戰略目標, 2002年底創下6億桶的歷史最高水平,2005年8月已經達到7億桶。而在2007年1月中向國會遞交的年度國情咨文中,布什又呼吁2027年前將儲備增加至15億桶,此舉將為美國消費者提供相當于97天進口量的政策保障,以使美國免受全球油價震蕩的沖擊。就在美國石油新規劃發布之后,美國油價大漲近5%,至每桶55美元。 公布新油田發現的消息,是美國影響國際石油市場走勢的另一個戰略或策略。 2006年9月初,美國宣布在墨西哥灣發現特大新油田,這在發布時機上就具有戰略上的選擇性。據美國媒體聲稱,該油田油氣蘊藏量高達150億桶,如果這些儲量能夠探明,美國原油儲量將至少能增加50%。將使得美國能源對外依存度由目前的2/3降低為1/2,這無疑將是有助于油價回落的非常重要的供給原因。 新油田的發現在短期內不會形成石油供求關系的根本轉變,但國際石油價格下跌是石油需求走軟或供給增加的預期結果,而非市場簡單分析的石油供應的改善。 油價也要“講政治” 每次美國大選臨近都會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影響,盡管現任總統布什擁有深厚的石油家族背景,但為減少民怨仍不得不在國會大選之前壓低油價。 國際石油價格下跌是共和黨競選的一張牌,一方面降低美國通貨膨脹緊張性,強化美國經濟增長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淡化美國在攻打伊拉克中控制石油的意圖,以解脫布什對伊拉克問題策略的責任指責。 在2006年11月份舉行的中期選舉前夕,當時民主黨準備以“控制油價不力”作為攻擊布什政府的最重要焦點,但美國汽油價格卻從高峰上悄然下浮,并呈現持續走低的趨勢。 對石油價格回落與美國中期選舉連接的這種現象,一種可能就是布什家族關系密切的石油產出大國沙特助布什一臂之力,刻意參與油價下行的“炒作”,為美國中期選舉布什助威。 空方舞劍 意在歐元? 歐元出臺造成美元心理不穩定,歐元挑戰美元和瓜分美元份額的現實,促使美國強化信心心理戰略與策略應對,使得國際金融較量面臨經濟貿易軍事與政治復雜化背景,而焦點表現集中于石油價格與石油戰略。 回想1999年歐元啟動前夕,正好發生了美國股市暴跌和俄羅斯金融危機,其中石油價格對于俄羅斯的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歐元啟動之后,發生了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以及2000年的美國高科技股泡沫破裂,納斯達克股票的急劇下降也連接著石油層面價格的變數。 之后的伊拉克、伊朗問題則更清晰于石油問題,但戰略背景在于貨幣競爭,包括伊朗試圖以歐元報價石油價格依然處于不清晰狀態。這些事件與問題都直接與石油有所連接。 而歐元從一出臺就開始面臨通貨膨脹高企,其直接原因正是國際石油價格的持續走高。歐元問世與石油價格上漲幾乎同步,反過來也可以表明美元貨幣戰略與石油戰略連接的主旨。 挾OPEC以令天下 隨著美國“強莊”地位的日益提升,“價格聯盟”OPEC對石油價格的影響逐漸弱化。 后者的市場份額已經降到了40%,在定價機制中受制于美國明顯,其中包括政治、軍事壓力的作用,也包括國際援助與國際關系利益的原因。OPEC一方面順從美國需求和意志,另一方面自身自主性有分歧,不夠合作。 盡管2006年在石油價格下行中,OPEC兩次達成減產協議,力圖使石油價格維持在60美元水平,但這不僅沒有抑制油價繼續下跌,反而刺激石油價格加速下跌,并因此導致其內部對產量和價格分歧的進一步加劇。 相對而言,美國的石油戰略和策略顯然要“老謀深算”且具有持續性得多,這也將使得美國主導因素更深遠。 未來如果石油價格跌破50美元,將面臨進一步深跌風險,但也具有更擴大的反彈幅度與速度,因為石油層面的需求與政治風險依然嚴重,蘊藏國際油價進一步大幅度反彈的空間,這一方面是供需之間的必然,包括技術慣性的推力;另一方面則是政治“意圖”或經濟金融利益所致。 因此,筆者預計,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將在(一年)短期內穩定且略有向下,中期將會繼續走高,長期將跌宕擴大。預計2008年年初國際石油價格高點將會突破85-90美元,全年平均水平將高于去年的66.24美元。 (作者為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