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何必迷信洋品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 07:20 人民網-市場報
李旭紅 上海工商部門對該市27家企業經銷的40種知名品牌服裝監測發現,59個服裝樣本的總體合格率僅為57.6%。而在25種不合格服裝中,標注為進口服裝的竟有24種。這讓一些對洋品牌盲目崇拜者信心掃地。怎么會是這樣?如此大名鼎鼎的服裝品牌也會被檢出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纖維含量和標識標注不合格等問題。 的確,在消費者眼里,洋品牌技術先進,質量過硬,信譽有加,多花點錢,起碼買個放心。所以,當洋品牌失信時,消費者倍感意外和失望。而這實際上是長期以來崇洋媚外心理落差下的一種本能反應。 君不見,就時裝而言,大型百貨商店均是“洋品牌”當家,國際名牌專賣店更是鱗次櫛比。就算是一些國產品牌專柜,也在商標標識或店面裝潢上處處透著“洋氣”。商家以此為賣點,消費者也格外追捧。 殊不知,洋未必優,土未必劣,牌子硬也免不了安全隱患。早在去年3月,就有都彭、鯊魚、雅格獅丹、雨果·博斯、博柏利等10個老牌服裝在浙江省工商局的抽檢中遭遇滑鐵盧。 奇怪的是,事過之后,洋品牌依然暢銷,照賣高價。據了解,此次抽檢到的這些服裝的銷售價格一般都在千元以上,價格最高的達6萬元。事實上,正因為消費者過度迷信,才使這些洋品牌鋌而走險,肆意妄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盲目崇拜把洋品牌“慣”壞了,在中國市場上沾洋必貴。其實貴未必就好。 洋品牌之所以成為“南橘北枳”,不僅因為我們的消費者不夠挑剔,還在于市場的監管尚有空白,處罰乏力。逐利是企業的本性。有著良好的信譽,嚴格的制度,但不代表它不犯錯誤,會對所有消費者一視同仁。因此,要讓洋品牌走下神壇,不能只靠企業的良心和自律,必須加強監管。只有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秩序和質量監測體系,才能最終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洋品牌也當引以為鑒。叫得響只代表過去,并不意味著現在和將來。好形象不會一勞永逸,放棄質量管理甚至不惜犧牲消費者權益,無異于飲鴆止渴,終將使經年積累的品牌轟然倒塌。 這也提醒我們,與其讓這些有問題的國際名牌低下高昂的頭,不如讓我們自己先挺直了腰。只有破除對洋品牌的盲目迷信,矯正對時尚潮流的過度崇拜,才能回歸消費理性。同時,購買名牌服裝更要繃緊安全的弦。不能只看款式、色彩,還要注意鑒別面料、色牢度及使用說明。購買后,最好先洗洗再穿。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