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關于做好2007年跨省區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的通知》。這是一份常規性的文件,每到年底,發改委都會對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做出安排。但今年的《通知》卻有一些特別之處,首先是完全沒有政府部門干預電煤價格的條文,而是提出“由供需雙方企業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協商確定價格”,而往年都有限價或干預的條文;其次是將2007年全國煤炭產運需銜接會議改為視頻會議,而往年都是由政府部門牽頭召開產運需三方的“見面會”。煤炭供應的雙軌制被正式取消,電煤價格將完全進入市場化的軌道。
長期以來,煤炭市場都存在著“市場煤”和“計劃煤”兩種形式。1990年中期,煤價就基本上已經市場化,但電煤等被國家列為重點,其價格仍然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管制。在每年召開的“全煤會”上(2005年以前的全稱是全國煤炭訂貨會,2005年之后改為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國家將牽涉到重點煤炭合同的供需企業召集起來,指導雙方簽訂低于市場價格的合同。
近幾年,對煤炭的需求增長很快,“市場價格”與“指導價格”的差距也迅速擴大。因為有“市場煤”作為通道,“市場價格”作為標桿,煤炭企業越來越不能接受“指導價格”。2003年的全煤會上,國家計劃安排的購煤合同只完成了40%。之后發改委在2004年底對價格機制做出改變,允許煤炭企業提高電煤合同價格,但規定每噸不能超過12元,2005年則規定電煤合同價格的漲幅要控制在8%以內。但市場價格的大漲使限價失去效力,一些合同價格的漲幅超過了8%,而低價合同的簽訂情況不太理想。
于是在2006年,發改委進一步放開價格管制,取消干預措施,提出“由煤電雙方自主確定交易價格”,但還是留下一個補充規定,“如果市場電煤價格出現顯著上漲或有可能顯著上漲”,政府將“采取臨時干預措施”。這個規定沒有起到效果,全煤會上簽訂的合同數量繼續減少。根據這幾年的情況來看,限價或干預已經失去了效力,發改委在今年的《通知》中取消相關條文是順理成章,煤價完全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煤價市場化其實是價格市場化的一般路徑,其他產品價格的市場化也會遵循這樣的過程。政府部門是價格市場化中的主角,但它們并不是主導者,它們往往只是跟隨市場化的大勢而做出改變,只是“市場價格”形成之后的接受者。穩定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它們不愿意看到價格頻繁波動,更不愿意看到大漲大跌,因此,它們不太可能主動去推動價格市場化,而是更愿意將價格納入“指導”的范圍之內。真正起到推動作用的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它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以及相互之間的競爭,使得“指導價格”失去效力。而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是“市場價格”,煤價市場化的過程正是始于煤炭“市場價格”的發育。
如果我們將價格市場化理解為“市場價格”逐漸取代“指導價格”,那煤價市場化就不難理解了。當市場需求擴大,超出計劃供給的能力,并且需求方愿意以高于“指導價格”進行購買時,體制之外的“市場需求”和“市場價格”就形成了,它們逐漸取代“計劃供應”和“指導價格”,于是就從計劃向雙軌制再向市場化轉變,這就是煤價趨勢所揭示出的市場化一般過程。我們可以用這個規律去考察油價和電價,這兩種產品,雖然供給緊張,但需求方并沒有大規模地以更高價格進行購買,在“指導價格”之外并沒有形成“市場價格”,說明它們市場化的條件還不如煤炭那樣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