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風電設備:技術勝者得天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 11:19 《中國投資》
○ 魏剛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個個巨大的風車迎風轉動,但在有“空中三峽”之稱的內蒙古草原上的224臺大型風電機組卻只有3臺國產設備,其他機組都是清一色的進口設備——美國、丹麥、西班牙、德國制造。 盡管近幾年我國風電一直保持著50%左右的年增長速度,但無論是裝備制造水平還是總裝機容量,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截至2005年底,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在國內累計裝機容量為286840千瓦,僅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2.7%;國外風電設備制造商累計裝機容量為979070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77.3%,我國風電設備市場3/4的份額被國外設備廠商占據。 洋設備壟斷的技術根源 目前,全球風電產業從探索階段逐漸走向成熟,風電設備制造商逐步顯現出向國際化、大型化和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全球十大風電設備制造商累計占有全球市場96%的份額,僅前4家最大風電設備制造商就掌控了全球市場75%的份額。 大型化、變速運行、變漿距及無齒輪箱是世界風電設備發展的新趨勢。現在世界上兆瓦級的風電機組已具備了商業化價值。如美國主流1.5兆瓦,丹麥主流2.0~3.0兆瓦,在2004年的漢諾威工博會上4.5兆瓦的風電機組也已面世。目前,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是德國Repower公司生產的容量為5兆瓦的機組。而國內目前本土化生產的最大風電機組是750千瓦,1.0兆瓦的風電機組國內才剛剛研制。 與世界風電先進國家相比,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起步較晚。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大型并網風電機組,直到1997年在國家“乘風計劃”的支持下,才真正從科研走向了市場。由于國家和企業投入的資金較少,缺乏基礎研究積累和人才,我國風力發電機組的研發能力嚴重不足,總體來說還處于跟蹤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階段。 而且國產產品都是“定槳定速”技術的,只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但就是這樣的技術我們還沒有自主開發的產品。 我國風電設備與國外先進國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但這種差距的根源是技術落后、缺乏自主創新。風電設備國產化之所以舉步維艱,國家“863”計劃項目專家汪至中認為,技術發展是關鍵。 風電技術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高新技術,涉及機械制造、自動控制、電力電子、空氣動力學等學科。由于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起步較晚,雖然采取了測繪仿制、合資生產或購買許可證國內組裝等技術途徑,但未能掌握風電機組總體設計的核心技術。 同時,開發中的測試、試驗標準與規范極不健全。雖然我國對風電機組的測試技術作過一些研究,但不夠系統,技術標準、產品認證工作滯后,而且沒有風電設備的國家試驗風場。風電設備的質量需要國外廠家提供擔保或生產許可,才能在市場上銷售。 汪至中說:“由于科研工作缺乏原創性,國內基本上是跟著國外的技術路線進行研究,而國外一些公司在中國甚至是世界范圍內,對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部件都申請了專利。我國一旦研制成功,進行大批量生產和銷售的話,就會牽涉知識產權問題,這些都對風電設備產業未來的發展造成潛在的不利影響”。 其次是技術發展滯后,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國風電產業技術還沒有達到國外主流機型的技術水平,正在開發的機型已經是國外相對成熟的技術。而風力發電機組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更大功率、更先進技術和新的設計理念不斷涌現。部分技術國內剛剛掌握就已經落后于國際主流技術。而風力發電機組的可靠性必然要求其通過在自然惡劣條件下長時間的運行來驗證,規模化生產是降低成本的必然選擇。汪至中表示,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風電設備在研制、試運行期間的成本要高于國外的成熟商業機組,如果沒有政策傾斜,市場不會給我國自主開發的風電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提供時間。 另外,風電產業規模較小,供應能力不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國內目前只有新疆金風公司和浙江運達公司可批量提供600千瓦和750千瓦風電機組,1.2兆瓦和1.5兆瓦機組只是樣機試驗階段,還沒有正式定型投產,形成批量生產能力。汪至中還說,風電機組制造和配套產業鏈也還沒有形成。由于配套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水平低、加工能力弱、配套企業少,未形成專業化的分工、協作、配套網絡,不能滿足整機設計和裝配的需求,因此增加了整機開發的難度,降低了研發產品的市場投入速度。特別是對于變槳變速型風機,國內相關零部件研發、制造方面處于起步階段,電驅動型變槳距系統、低速永磁同步發電機以及兆瓦級葉片等,都需要進行科技攻關和研發。 新能源戰略激發風電設備投資熱情 盡管如此,我們應該看到,《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將導致全球產業發生本質的變化,關注清潔能源成為市場的共識,各國政府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減緩氣候變化的主要途徑。 之前,由于國家在風力發電的電價、并網等諸多問題上的政策不明朗,風電產品較火電、水電等銷售價格偏貴,銷路狹窄,造成國內電力商在風電開發上行動緩慢,遲遲未能產業化。今年2月《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其中的種種優惠政策將意圖投資風電領域人們的各種擔憂一掃而光。 我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將建成500萬千瓦風電機組,2020年規劃目標是3000萬千瓦。按照每千瓦設備造價6000~7000元的估計,2006~2010年,平均每年約有50億元的市場份額,年均增速超過30%;2010~2020年,平均每年約有150億元的市場份額,年均增速超過20%。 如此大的市場和新能源戰略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龍源電力集團總經理謝長軍向記者指出:目前我國的風電設備企業共有四大類。分別是外資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企業、中小企業和國內大企業。 為縮減生產成本,使產品更具競爭力,同時符合中國政府對風電項目70%國產化率的政策要求,以Vestas、Gamesa、GEWind、Suzlon為代表的國際風電制造巨頭目前紛紛在華投資建廠。 6月28日,作為在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GE能源集團的中國首個風機組裝廠于沈陽正式宣布成立。“沈陽風機組裝廠是根據中國國家發改委提出的關于風機本地化要求而產生的。” 負責可再生能源的GE能源集團副總裁維克托·阿巴特說。 同樣是今年6月,成立一年的丹麥Vestas風力發電設備(中國)有限公司在天津的新工廠正式投產, 一期投資額為3000萬美元,主要生產風機的核心部件葉片。該廠預計年產600片風機葉片,并將在2007年擴建完工后達到年產1200片風機葉片的生產能力,根據測算屆時可形成年產8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能力。 Vestas的老對手西班牙風力集團Gamesa自然不甘其后。根據其披露的信息,Gamesa的新廠也將于7月在天津投產。該廠將生產風力發電整機,產能規模達到年產7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能力。 新加入中國市場爭奪戰的還有印度企業Suzlon。這家世界第六大風機廠商在天津的工廠已于今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于今年8月投產。據Suzlon公司經理曹華介紹,Suzlon對新廠的總投資額為8000萬美元,是迄今為止印度企業在華最大的一筆投資,預計年生產容量將達到80萬千瓦。 近幾年,隨著風電政策的進一步明朗化,在外資企業的夾縫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企業也迅速崛起,新疆金風和中航惠騰就是這類企業的代表,在最近的風電場投標項目中頻頻顯示了先發優勢。 新疆金風成立于1998年,并于2001年改制為金風科技股份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并完成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600KW國產化風電機組的研制,并已生產、銷售600KW風力發電機組184 臺,國產化率最高達96%,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15%以上,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產生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金風科技目前承擔著國家 “863” 計劃,自主開發MW級失速型風力發電機組;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600KW風電機組工業生產技術”和 “750KW風電機組研制”課題。 新疆金風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已經實現了連續5年翻番,2006年初,又連續獲得浙江、河北等地風電場整機訂單超過100MW。預計新疆金風2006年收入和利潤分別達到10億元和2億元。其產品已經領先其他國內企業,實現了系列化,主流機型為600KW和750KW機組,與國外公司聯合研發的1200KW風機已經造出樣機。 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是我國惟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行開發生產風力發電葉片的企業,是推動我國風電設備國產化的核心企業。在中航惠騰風力發電公司誕生以前,國外600KW風力發電葉片售價為130萬元/組,而由于中航(保定)惠騰風力發電公司的出現,國外葉片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國外600KW葉片售價降至70萬元/組,而惠騰葉片售價僅為50萬元/組,同時,該公司生產的葉片品質高于國外同類產品,最終迫使國外600~700KW葉片退出中國市場。 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目前擁有600KW到1.5兆瓦6種規格葉片生產能力。600KW葉片市場占有率達90%,750KW葉片市場占有率為100%,兆瓦級葉片被列入國家863計劃。2004年產值6000萬元。2005年現有訂單已超過2億元。2006年的訂貨合同已有3億元。 但是,這兩家企業遠未成為制造業的強者,技術水平、綜合實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除了外資企業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企業外,隨著國家政策對風電的傾斜,更多的中小型公司開始將注意力聚焦風電。據不完全統計,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有不下20家設備制造商紛紛拋出進軍風力發電設備領域的戰略。憑借相近的技術力量以及具有共性的市場基礎和經驗等優勢,這些企業紛紛與意圖更深入中國市場的國外生產企業攜手,直接引進更先進技術,大筆投入資金開展風電設備項目。雖然目前還未有正式投產爭得份額,但其所造的后來居上氣勢之大讓人不可小覷。 2004年,湘潭電機集團有限公司與德國萊茨鼓風機有限公司簽訂了合資生產離心風機協議。去年11月,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廠與德國RePower公司在北京舉行1.5MW風電機組技術許可協議簽字儀式。去年12月,投資一向以穩健著稱的特變電工也宣布進軍風能產業,出資2500萬元設立合資公司特變電工沈陽工大風能有限公司;哈動力也有意在今年生產1.2MW的整套風電設備。 中小企業的進入也吸引了國內大企業的關注。作為國內最大的電站設備制造企業的上海電氣,在發展火電、水電、核電的同時,也進軍風電。上海電氣把發展大型風力發電設備制造作為集團的戰略重點之一,制定了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相結合的發展策略。上海電氣已全面啟動了與國外著名風機設計公司聯合開發2MW級風機工作,并聯合上海的相關科研院所建立起2MW級風機的“產、學、研”研發平臺。聯合開發將充分考慮到中國市場風電設備的實際運用情況,所開發的“大風車”能夠適應國內環境。在2007年研制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2MW主力機型,以滿足國內風電市場快速發展的需要。上海電氣風電公司分設有上海、天津2個生產基地。針對北方的風電項目,公司將啟用天津適合MW風機總裝的標準廠房。上海電氣計劃:2007年,1.25MW機組形成批量生產能力,2008~2009年,2MW機組形成批量生產能力。 近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北方重工業公司、德國瑞保爾公司、英國宏騰能源公司三方舉行了風力發電項目合資合同簽字儀式,挺進風力發電設備市場。實際上北重集團去年就已經涉足風電設備配件的生產,為全球最優秀的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商供應毛坯。北重集團即將投產的2兆瓦級MM70型風力發電設備,是目前國內引進的最先進的機型,下一步合資公司還將引進更為先進的MM83型和MM92型風電設備。技術優勢是北重集團在風力發電設備市場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今年6月6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宣布將與西班牙納瓦拉能源水電集團公司合作,投資2460萬歐元(3020萬美元)在江蘇南通建設一座年產量400臺的風力發電機生產廠,并稱,短期內年生產量將增加到600臺。在5年內拿到100個億的市場份額。 而國家電力裝備制造的骨干企業,保定天威也在2006年1月19日決定投資2.5億元,組建保定天威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公司,進行整機和組部件的設計研發及制造以及試驗檢測等相關業務。該項目以兆瓦級風電機總裝為主,葉片、齒輪箱、電機、塔架等相關組部件優先選用國內的成熟產品。保定天威認為,風力發電機組是風電場建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家風電事業的快速發展,國產風電機組的需求迅速增長,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由于國內大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它們進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有助于提高風電設備國產化進程。 但謝長軍也對記者嚴肅提出:“由于風機制造并非一本萬利的行當,高利潤也伴隨著風險,即便是國際上優秀的風機制造商也不例外。丹麥的Vestas是世界風機制造的領導者,占有全球34.2%的市場份額。但其凈利潤率從2001年開始持續下降,在2005財年虧損1.915億歐元”。 在此問題上,中國風電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也有相同的看法。除了利潤問題,施鵬飛還指出一點:“風電設備的生產制造看似門檻很低、對技術水平要求不高,但實際上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保證在20年時間內設備不出任何問題,而一旦出現問題,企業將遭受很大損失。著名的Vestas公司就曾經一次性更換了80臺風力發電機的齒輪箱,損失巨大;另一家國際規模的風電設備提供商甚至因為某部件的問題,而瀕臨破產。因此,企業除了弄清楚設備制造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外,還要認識到設備長期的維修和保障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因此,謝長軍通過記者坦誠地向投資者建議:“現階段企業要進入風電市場是要承擔巨大風險的,對于風電開發商來講是賠多賠少的問題;對于設備商來說利潤也很微薄。因此,投資風電設備的企業要做好在一段時期內無利可圖的準備”。 自主創新是國產化的必由之路 根據“十一五”規劃,2020年中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和600億千瓦時電量,2030年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和2000億千瓦時電量。如此巨大的市場為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新疆金風科技公司總經理武鋼認為,理性地看,我國巨大的風電設備市場不應該讓外國廠商獨吞,特別是風電設備制造業是個產業帶動力極強的行業,核心部件有電機、齒輪箱、葉片、電控設備和偏航系統等等,這些都是現代制造業的重要部件,風電設備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國家整體制造業上一個水平。 從目前來看,引進吸收是技術進步的途徑之一,但風電場與風機設備的技術問題非常復雜,國際上通常由專門的設計咨詢公司負責,例如Garrad Hassan、Aerodyn都是風電領域著名的設計咨詢公司。 目前國內企業多數是直接購買國外風機設計公司或制造企業的產品許可證,這種方式存在明顯問題:一是進口圖紙非常昂貴,通常MW級風機圖紙價格都在150萬美元以上;二是引進機型相對落后,生命周期短暫,難以持續大量生產;三是非獨家購買,國外廠商可以重復轉讓,這既浪費了資金又會引發國內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四是引進機型通常不是針對中國進行開發的,與中國國內通常有差別,還需要二次開發。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即便高價購買了許可證,國內企業買到的也只是一張組裝圖,依舊拿不到核心技術。 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是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在風電設備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武鋼認為:“在這方面首先要加快推進大型風電機組成套裝備研制。鑒于目前市場發展需求和戰略發展目標,首要任務是結合風電特許權建設,組織實施大型風電機組成套技術裝備研制工作。針對目前市場發展和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運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必要的扶植,采取合作、聯合、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等方式,開發制約我國風電發展和提升風電技術水平的重大關鍵技術,如葉片、電控及變流器、齒輪箱和發電機、變槳距等關鍵部件的研發和制造技術”。 此外,秦海巖提出,要著力研究提高風電產業裝備國產化水平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引導市場、整合社會資源推進風機國產化工作。結合風電特許權項目和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對風電設備采購提出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嚴格要求國產化率不低于70%。通過國家扶持和市場競爭相結合的方式,重點支持風電機組零部件制造和產業化,形成專業化的配套體系,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形成年產20萬千瓦2200臺兆瓦級風電設備的生產規模。 為促進風電產業鏈的良性循環發展,就要建立健全風電產業技術服務體系。為此,汪至中建言,要盡快完善風電制造業的國家級產品檢測和認證制度,并借鑒國外的成熟做法,建立風電機整機及零部件的測試平臺,建立公共的小型測試風電場,建立健全風電產品的測試、標準化、認證和安全體系。在這些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完善我國的風電產品技術標準體系、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機制。 龍源電力 撐起風電半壁江山 ○ 本刊記者 尚鳴 謝 站在龍源電力風電項目分布圖 前,隨著總經理謝長軍的手 指從圖上的新疆、內蒙、東北再劃向東南沿海,記者感覺他就像是在運籌一場全國戰役的司令官。 “我們已經規劃在新疆、甘肅、內蒙古、河北、東北以及東南沿海建設六大百萬級風電基地。”他底氣十足地告訴記者。龍源集團是以風力發電為主的新能源企業集團,全國已投產風力發電裝機容量的47%來自該集團。10月11日龍源電力與西班牙Gamesa公司簽訂的亞洲地區迄今最大規模的風電設備采購項目足以證明。此次采購的510.85兆瓦風力發電設備共計601臺,全部為 850千瓦風機。將主要用于黑龍江伊春耳朵眼風電項目、內蒙古巴彥淖爾風電項目、黑龍江依蘭風電項目、遼寧昌圖風電項目、甘肅玉門風電項目、遼寧法庫風電項目和吉林團結風電等項目的建設,預計2008年底前全部投產發電。運行投產后,每年提供的綠色能源可以替代11萬噸石油的使用量,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77萬噸。 據了解,龍源電力與西班牙Gamesa公司有著長期的合作基礎和良好的合作關系。2005年,在國家主席胡錦濤和西班牙首相的共同見證下,龍源電力與西班牙Gamesa公司在馬德里簽署了350 MW風電設備采購合同。這次,為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關于推進我國風電國產化進程的要求,龍源電力與西班牙Gamesa公司再續合作,簽訂的是Gamesa天津風機制造廠生產的510 MW風機設備。截至目前,雙方共同簽訂的風力發電機設備供貨協議總容量累計已達88.6萬千瓦,將對我國風電產業規模化發展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 對于這家國內最大風電投資企業來說,今年迎來了業務全面擴張的黃金時期。謝長軍告訴記者,截至2005年底,已投資建成風電場23座,總裝機容量41.6萬千瓦。規劃到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2020年達到700萬千瓦。 大力挺進北方疆土 東北不僅是中國裝備工業的搖籃、制造業基地,更是風電資源富庶的戰略要地。從謝長軍口中獲悉,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和河北地區是現在龍源電力大力發展的重點地區。 內蒙古風能資源相當豐富,全區可開發利用風能儲量為1.01億千瓦,約占全國的40%,且具有穩定度高、連續性好的風能品位,年可利用小時數約4400~7800小時。龍源電力集團公司已將巴彥淖爾作為內蒙古風力發電基地的重要項目,加快開發建設步伐。巴彥淖爾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有著豐富風能資源和良好的風電場建設條件。龍源電力控股75%的龍源(巴彥淖爾)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計劃開發建設風電裝機總量為400 MW,首期49.5 MW川井風電場項目于2006年8月開工,工程總投資為4.8億元,共安裝58臺風力發電機,年發電量約為1.25億千瓦時,計劃2007年底竣工投產。 在資源狀況可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風廠媲美的輝騰錫勒風電廠,也是龍源電力和北方聯合電力公司各出資50%組建的內蒙古北方龍源風力發電公司的最大項目。2003年,雙方共投資2.85億元啟動了把輝騰錫勒風電廠建成世界級百萬千瓦級風電廠的進程,安裝丹麥麥康公司12臺900千瓦風機和德國通用電氣風能公司10臺1500千瓦風機,投產后年增加上網電量6375萬千瓦時,完成工業產值3315萬元。與同容量火力發電相比,每年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5872噸,節水 20580噸,節約標煤27984噸,社會和環保效益顯著。 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內蒙古赤峰地區,由龍源電力牽頭的投資團隊擬規劃建設總規模為500兆瓦的內蒙古翁牛特風力發電項目。首期100.5兆瓦風力發電項目工程靜態總投資為76835萬元,動態總投資為78855萬元。2006年9月11日,龍源電力又獲喜訊:中標2006年國家風電特許權內蒙古包頭巴音風電場200兆瓦風電項目。 從內蒙古向北,來到小興安嶺第二高峰,海拔1203米的帶嶺大箐山山頂,風力發電廠55米高的19根白色巨柱型風車塔屹立山頂各處,塔頂上長26米的風旋槳葉片隨風轉動,在銀妝素裹的莽莽林海襯托下,形成一幅壯美的圖畫。轉動的風力發電車以每天30萬度的發電量向東北電網輸送綠色能源。 該工程由龍源電力與外方雄亞維爾京公司和綏化豐源公司聯手投資興建。工程分兩期,一期是大箐山電站,二期工程包括石帽頂子山電站和耳朵眼山電站。謝長軍告訴記者,大箐山項目共安裝19臺單機容量為850千瓦的風電機,總裝機容量1.7萬千瓦,年風力發電時間2500小時(屬國內較高水平),年產值3500萬元,可創利稅300萬元。與火電相比,年可節約標準煤1.2萬噸,節約水10萬噸,并可減少廢水、煙塵、二氧化碳污染排放2萬余噸,并將帶動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發展。 東北三省是龍源規劃建設的六大風電基地之一,而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地區,由于位于小興安嶺與張廣才嶺形成的喇叭口處,并受東北低氣壓的影響,屬中國風能資源豐富區,也是龍源在黑龍江重點開發的風電場之一。 按照抓住機遇一定要做實、做新、做大、做強的工作方針,龍源電力在龍江大地規劃三個開發基地——小興安嶺地區、大興安嶺地區、松花江流域;分別與伊春市、通河縣、依蘭縣、樺南縣、湯原縣、撫遠縣、牙克石市、岔林河農場局、沙河子農場局簽訂了開發風場的框架性協議,現有20套測風設備正在進行實測,根據測風數據顯示90%的預選風場風資源比較好。按照龍源電力的想法,每年將以50 MW的建設速度到2010年裝機達到300 MW,2020年達到500 MW。 地處科爾沁草原東陲的吉林龍源通榆風電特許權項目,是由國家統一組織招標并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也是龍源在東北建設的另一個重點戰場。于2006年4月開工的吉林通榆風電特許權項目規劃容量20.6萬千瓦,本期工程投資8億多元,裝機規模10.3萬千瓦,單機容量850千瓦,機組118臺,年上網電量可達23159萬千瓦時,將于2007年8月全部建成投產。 另外,預計2006年11月底并網發電的遼寧桓仁縣牛毛大山風電場,工程建設規模為24.65兆瓦,選用西班牙GAMESA公司850千瓦的風機共計29臺;和沈陽供電公司投資30億元聯合開發法庫32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也于2006年9月開工。 如果再算上同期開工的49.3MW遼寧昌圖泉頭風電場和2000年即已投產的21MW丹東海洋紅風電場,龍源電力已在各戰略要點擺好了風車陣。 爭鋒東南沿海 東南沿海雖不是中國風資源的最佳地區,但由于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無疑是中國風電的戰略要塞。對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各大電力公司都使出了渾身解數。謝長軍對此也毫不諱言:“東南沿海風資源總體來說是很好的,我們在這塊地域重點發展的是福建和江蘇”。 黃海之濱的如東,境內海岸線長達106公里,海岸帶風力大,頻率穩,風電資源豐富,經實測,全年可供發電有效風時為7941小時。江蘇如東風電場工程是國家特許權項目之一,規劃總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將建成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所以風電業內早有傳言:“得如東者得天下!” 2006年10月23日,投資13億元江蘇如東風電特許權二期(100.5 MW)工程重要節點——第一臺風力發電機組(#21風機)并網發電一次成功。這是龍源電力集團公司實施國家風電特許權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重要標志,也是江蘇省首臺風電機組并網發電。 據悉,龍源正在積極落實后續技改5萬千瓦風電項目。待15萬千瓦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將突破3.4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6.9萬噸,二氧化硫1343噸,并成為東南沿海裝機容量最大的風電場。 而在與如東毗鄰而居的啟東市東元鎮,龍源電力籌劃多年的啟東灘涂風電場工程項目也正式啟動,總投資額99218萬元。規劃裝機容量100.5 MW,同時建設110 KV變電站1座,建成投產后平均年發電量25155萬千瓦時。 同時,龍源電力還與啟東市簽訂了海上風電開發協議,計劃自2008年起逐步實施海上風電項目。 對素有“海峽弄堂”之稱的福建,謝長軍也是青睞有加:“福建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早開發,不僅可以自給,還可以供應浙江等鄰省,以解能源后顧之憂”。 福建東山島境內既無水電,也無火電,但風能資源十分豐富,40米高程年平均風速為6.57米/秒,年均有效風時為5424小時,開發大型風電場點多面廣,建設條件良好。龍源電力的東山烏礁灣30 MW風電項目于2005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2006年8月29日并網發電,使用的VESTAS V80-2.0 MW風電機組屬節能、清潔、無污染型風力發電機組,是目前亞洲單機容量最大、技術先進、功能齊全的風力發電機組。這也標志著龍源電力集團公司乃至全國風電發展規模邁上新的臺階。 而在龍源風車陣中規模并不算大的平潭島長江澳風電場,卻讓謝長軍情有獨鐘,屢屢在記者面前提起。 1985年9月,一支由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等國派出的由8位專家組成的風能考察團到達平潭后,驚訝地發現這里蘊藏著豐富的風能資源,他們說這里是全世界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之一。1986年,國家把平潭列為新能源實驗島后,中國政府與比利時政府就4×200千瓦的科研協作項目取得了成功。 這次實驗被認為是福建最早開發風電的項目。但當地人稱,后來的情況其實并不樂觀,所帶來的效益也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第一次讓風電商業化是在2000年的9月份,地點是在平潭縣七大風口之一的長江澳風口地帶,該項目年利稅約200萬,項目一期工程規模較小,但盈利能力良好。 這種盈利能力直接導致了平潭長江澳二期10萬千瓦風電項目的啟動。本次競標會吸引了山東電力發電公司、大唐集團公司、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福建和盛實業集團公司等在能源開發方面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經過激烈的電價競標,最終龍源電力集團公司以0.478元/千瓦時的最低合理電價中標,獲得這一項目的開發和經營權,總投資7.8億元,項目資金來源是全球環境基金。預計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 在風電二期項目動工后,龍源平潭風力發電有限公司與平潭縣政府雙方立即舉行了平潭風電三期項目投資協議簽約儀式,計劃再裝機10萬千瓦。謝長軍表示:“龍源方面愿意幫助平潭縣對全島陸地和近海區域的風力資源進行一次深入、全面的勘查,根據勘查結果對全島風電開發制訂一個整體的、長遠的開發利用規劃,并全部納入國電集團在平潭的風電后續項目,直到全部開發完畢為止”。 全國優質風力資源有限,技術人員有限,而投資無限,誰動作早誰受益。 穩步發展新疆甘肅 過去,達坂城因為一首民歌名揚四海。如今,152臺銀白色“風車”組成的亞洲第一大風力發電城又使達坂城成為中國開發潔凈再生能源的樣板。而這幅美景的主人正是龍源電力。 成立于1989年的達坂城風電一場是中國第一個風力發電場,截至2005年底,風力機組共計213臺,裝機總容量120兆瓦,是目前國內裝機容量最大、國內等效利用小時數最高的風電場,也是亞洲最大的風電場。 中國陸地可開發風能為32.26億千瓦,新疆陸上風能資源占全國總量的37%,僅次于內蒙古。新疆有九大風能利用區,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可裝機約8000萬千瓦。達坂城地區,年風能蘊藏量250億千瓦時,可裝機容量為1000~2000兆瓦,屬于新疆九大風區中面積最小但開發條件最好的一個風區。在新疆發展風力發電既有廣泛的社會需求、豐富的資源條件,又有國外先進成就的技術可以借鑒。 由于歷史原因,新疆風電在發展的不同階段被分為三個公司,分別是新疆風電廠、新疆天風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達坂城有限責任公司,由于管理隸屬關系、股東目標及企業定位等方面的問題,導致三個公司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風電發展均比較緩慢。2006年6月30日下午,龍源電力集團公司與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簽定新疆天風發電股份有限公司重組協議。本次的重組工作將以新疆天風股份有限公司為主,合并風電廠和達坂城公司。合并后,新公司風電裝機容量為12.03萬千瓦,占新疆風電總裝機容量的63.3%。謝長軍對此給予了極高評價:“此舉標志著龍源電力集團公司與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新疆風能資源,合作大規模開發新疆風電的開始”。 從今年開始,甘肅風力發電翻開了嶄新一頁:未來幾年,要在玉門市和安西縣分別建成兩座總裝機容量為200萬千瓦的風電場。 2006年1月13日,龍源電力和甘肅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在蘭州簽訂了聯合開發建設玉門昌馬100萬千瓦、安西100萬千瓦風電場的協議。兩座風電場總裝機規模,相當于一個半劉家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甘肅省風能資源總儲量居全國第五,風能資源理論儲量為1.23億千瓦,可利用資源達1950萬千瓦。 河西酒泉地區的玉門、安西風場實測年平均風速:10米高5.95m/s、6.24m/s;40米高7.24m/s、7.57m/s。具備良好的風能資源,發展風電很有優勢。 為充分利用玉門豐富的風力資源,加快風電場的開發,龍源不失時機地加大風電場的建設力度,在集中力量建設玉門風電場的同時,積極進行風能資源的勘測和開發建設的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安西特大型風力發電場測風等前期工作和10萬千瓦預可研工作。同時也為開發昌馬百萬千瓦特大型風電場積極進行前期準備。謝長軍還告訴記者,為了最大限度開發風電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龍源積極參與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的開發和合作,已將玉門風電場列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正在積極與國際上有關機構和部門合作。 在高手競爭中領跑 雖然,龍源在新能源政策的大好形勢下疾步快跑,但放眼國內,追逐這股“熱風”的不乏強手: 除國電旗下的龍源電力,五大發電集團的另外4家——大唐、華能、中電投、華電也在近期加大了風電項目的開發建設力度。另外,還有以華睿為代表的民營企業正不計成本強勢進入風電領域……各路豪杰的大規模挺進風力發電,意味著風力發電逐漸告別之前“小打小鬧”,正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也預示著龍源的發展道路并非一路平坦。 謝長軍評價道:“大家現在主要是看好其發展前途。搞風電的人還不多,大家基本在一個起跑線上,其發展速度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力”。但無論如何,這些對手就像一條“鯰魚”,在打破電力行業一些潛規則同時,也引入了競爭的壓力和活力。 在此形勢下,謝長軍卻十分坦然:“有競爭才有發展,我們不怕競爭,我們現在是領跑者,我們不僅要在容量上領跑,在技術上、人才管理上、建設規模上也要領跑”。他能有如此豪氣并不是沒有道理,龍源電力風電裝機容量全國最大;技術管理水平全國最好;工程建設造價在全國各地最低;具有超前意識:“我們現在已經在考慮2009、2010年的事了“。更難得的是,龍源擁有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有常規電站投資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專家,有風電投資、規劃、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方面的高級人才,有從事電力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的專業人才。 盡管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擴張,風電成本有所下降,目前風電與火電等常規能源相比在成本上還處于劣勢,上網電價每度仍要五六角,幾乎是火電的一倍。但謝長軍表示,公司將采取各種措施降低成本,加快發展。 “不過”,他話鋒一轉:“長遠地看,風電成本并不比火電高”。目前各國可再生電力的入網價都是由國家規定的,而且發達國家風電與火電的價格相差不多。我國火電成本之所以比發達國家低很多,就是因為沒有把煤電的安全、環保和生態成本計算進去。若干年后,隨著煤炭采集、運輸、使用成本的上升,火電價格難免水漲船高。所以,謝長軍現在的心病倒是關于“錢”的另一個問題:“如何解決在未來可能會遇到大發展中的融資問題”。 “當然,龍源還是很幸運的,遇上了目前這個發展風電的千載難逢機遇,經營一定要做好,要賺錢!”謝長軍對記者表露心跡。龍源電力資產總額計劃到2010年末達到300億元,利潤總額達到10億元,并將建設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具有較強發展能力、盈利能力、競爭能力和帶動能力的新能源發電企業集團。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