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冰:十一五能耗指標分解絕不僅是經濟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13:56 每日經濟新聞
徐冰 將十一五能耗指標分解到各地乃至各行業的做法,盡管表面上仍然不過是常規性的宏觀安排,但從目前能夠動用的手段來看,顯然不得不如此。 據媒體報道,國務院日前批復了國家發改委遞交的《“十一五”期間各地區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標計劃》。按照該《計劃》,“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GDP能源消耗指標從2005年的1.22噸標煤/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0.98噸標煤/萬元,降幅20%左右。其中,北京、上海等19個省市將以2005年當地的能耗數據為基數,實現20%的降幅。但綜合考慮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的差異,吉林省能耗降幅要求達到30%,黑龍江要求達到28%,山西、內蒙古要求達到25%,山東是22%。七個省市降幅可低于20%的標準,其中西藏、海南被要求達到12%,廣東和福建則被要求降低16%。 枯燥的數字隱含了達成目標的艱難。此前即有媒體報道,為完成國家十一五規劃能耗降低20%的目標,發改委曾與各省市逐個面談,分別簽訂降低能耗的目標責任狀。它一方面真實反映了行政推行的中國特色,另一方面也真實透露了降低能耗指標的困境。今年7月發布的《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公報》顯示,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十一五開局即籠罩了陰影。 個中原因也并不復雜,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支撐,幾乎都集中在煤炭、鋼鐵、汽車、黑色金屬冶煉等高耗能領域,雖然從上到下都意識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但這一格局卻也遠非短時間可以解決。同時由于傳統政績考核的逼迫,地方政府有極大動力推高GDP,大干快上。 那么能否完成十一五能耗降低20%的目標呢?在當前的宏觀執行體系下,這樣的疑問,絕不僅僅是純經濟領域的技術論證。而應該回歸到數據與行政的的現實土壤中來。 數據的偏差,在中國根本不是一個新問題。即便是決策數據,在技術分析時往往無法忽視產生數據的現實土壤。在此背景下,我們也許可以理解十一五規劃中,為何要求將降耗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而在對國家發改委《計劃》的批復中,甚至要求各省、區、市要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績效考核和政績考核中。 這預示了政績考核的新取向,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認識問題乃至解決問題的根本。是的,就數據分析,當前超過10%的GDP增長,的確為降低能耗提出了兩難選擇,可同樣從數據出發,我國也是世界上單位GDP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每萬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歐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而被公認為對降低能耗有重要意義需要大力發展并被稱為無煙工業的第三產業,今年上半年占GDP的比重卻下降到39.75%,低于2002年的43.5%。 并不是說分析數據毫無意義,只是在目前的情況下,要達成一個目標,需要認識到真正的著力點究竟在何處。一切的一切終究繞不過去“落實”這個老問題,否則,又快又好的勢頭,肯定會讓憂心忡忡的人更加憂心。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