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廈華華映抱團 兩岸新標桿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 17:37 《董事會》
與TCL、長虹、聯想、海爾等大陸企業赴臺采購,抑或臺灣企業赴大陸以獨資身份大肆投資相比,華映與廈華的合作深度皆非前者所能比 文/楊云高 “兩岸兄弟一家親。”2005年5月,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時這樣說。他的余音未絕,2005年11月14日,臺灣中華映管(下稱“華映”)董事會宣布,將收購位于廈門的彩電企業廈華電子29.87%-36.14%的股份。 2006年8月29日,廈華電子公告稱,廈華與華映方面的股權轉讓事宜已經獲國家主管部門的各項批準,華映投資大陸的旗下公司華映視訊(吳江)、福州嘉溢已完成股權過戶手序,分別持有廈華電子32.64%和3.50%的股份,華映由此成為廈華的第一大股東。原控股股東廈華集團退居為第二大股東,持股約22%。此間,華映著手全面接管廈華,臺灣大隊人馬陸續進駐。 以廈華為平臺,華映拉開了第二輪進軍大陸的序幕。這一次,華映比臺灣其他企業走得更遠、更徹底也更富創意,因此,無論對全球產業界還是兩岸關系,華映的廈華之旅都是一個非同尋常的試金石。 廈華大換血 華映將主導廈華運營的標志,是廈華高層的大換血。 據8月29日的公告,原廈華董事鄭毅夫、王玉良、蘇鐘人將不再擔任董事職務,華映董事長、總經理林鎮弘、華映財務總處副總經理巫俊毅、華映海外新事業拓展總處副總經理陳順、華映TFT營運總部執行副總經理邱創儀成為董事會候選人。同時,經廈華總經理謝思瑜提名,將聘任現任華映副總經理許富添為公司的副總經理。此前,華映入駐廈華的高管人員已有一名財務負責人。 9月15日上午的廈華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以100%的同意票通過上述成員變更的議案。其后召開的新一屆董事會上,陳順擔任廈華董事長,原廈華電子董事長郭則理擔任副董事長。2005年底,當業界盛傳華映收購廈華時,郭則理曾言辭激烈地加以否認,“就像說有人要買月亮一樣”。 更多的國際化職業經理人也加盟到廈華。原三星電子德國營銷總經理Hans,出任廈華德國分公司總裁;原湯姆遜彩電全球營銷總裁Philippe,出任廈華法國分公司總裁;原美國百思買副總裁Lee,出任廈華美國分公司副總裁。 廈華總經理謝思瑜表示,目前美國、歐洲、日本、加拿大等地區的高端市場,約占廈華總出口額的80%。而美國軍方發言人正在使用廈華自有品牌PRIMA平板電視作為其日常新聞發布會的高清演示設備。 根據廈華的發展規劃,特別是在未來三年內,廈華平板電視能夠進入全世界前五強。廈華今年將推多達150款機型,野心令業界吃驚。今年1月,總投資額13億元的廈華平板電視工業園在廈門火炬(翔安)產業區開工,2008年初完工投產,屆時,廈華平板電視的年產能將擴大到500萬臺。 業界多看好這樁婚事,一方是技術與代工風格的華映,一方是渠道與品牌明顯的廈華,雙方取長補短。華映入主廈華后,雙方拿出各自所長互贈大禮培育21年、價值4.4億的“廈華”系列注冊 華映接收了廈華,也接受了廈華10送2.5股的股改方案,并在入主后迅速推進股改進程。知情人士分析,作為戰略投資控股人,華映在乎的是通過廈華打通產業鏈,而不會通過減持股份來獲利。 弱者相濡以沫 由于液晶產業是個“大者恒大、強者愈強”的產業,韓國三星、LG飛利浦作為全球排名前二的大廠,仍在不斷追加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對臺灣液晶產業構成巨大壓力。盡管臺灣已超過日本、韓國,成為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量最大的地區,但液晶“面板五虎”友達、奇美、華映、廣輝和彩晶仍過于分散。故而,從2001年9月達基與聯友合并成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廠友達光電后,臺灣島內就一直在討論“面板五虎”的各種合并方案,其中群創并彩晶、奇美購彩晶、華映并廣輝、奇美購華映的方案討論最為熱烈。 在此情勢下,2005年11月,當華映單方面宣布將收購廈華時,業界意識到,華映與其他面板廠合并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到2006年4月,友達再次充當合并主角,收購廣輝成為全球第二大面板廠,超過LG飛利浦。其后,友達、奇美加快在大陸華南的布局,分別在廈門、廣東投資建廠。 作為弱者,華映一直在虧損線上苦苦掙扎。但它避開合并之爭,突發奇兵,收購廈華電子,讓同行看到另一種布局大陸的創新方式,也讓研究者看到一個弱者獨特的生存邏輯。 在收購廈華前,華映與強大對手的競爭思路就不是比拼投資規模的正面作戰,而是深耕大陸,依托大陸的力量圖謀反擊。華映董事長林鎮弘一直在運作將位于福州的華映光電運到大陸A股上市,2005年上半年上市的計劃因逢 華映在大陸原本就有龐大的投資。在福州,華映光電是華映1994年在大陸設立的全資子公司,產品主要為CRT(陰極顯像管)、 華映視訊與廈華電子正好構成上下游關系,前者的液晶屏賣給后者組裝成液晶電視。8月29日,廈華電子在公告中披露了雙方的關聯交易,即“今后華映視訊將優先提供本公司所需LCD面板,并根據本公司的生產需要至少保證其40%的需求,特別是在每年8月至次年1月旺季貨源緊張時,必須確保本公司生產所需。”“華映視訊承諾,其供應給廈華電子的面板價格,不高于同一時期(同一月份)市場平均價格。”“華映視訊同意將將其現行對廈華電子的供貨授信付款條件予以延長支持。” 一度時期,在液晶面板缺貨時,彩電企業很難采購到彩電屏。現在,廈華得到華映的有力供貨支持。但換個角度看,如何把面板賣出去,廈華成了華映的一個穩定出貨渠道。 “看起來,廈華反而成了華映的救命浮木。”有臺灣業者對《董事會》說。但實際上,廈華電子與TCL、長虹、創維等大陸企業相比,也是個弱者,這與華映的境地非常相似。 2006年中報顯示的各公司彩電主營收入分別為,TCL136.6億元,長虹約為42.6億元,廈華僅34.7億元。而廈華的資金面也很緊張,據廈華2006年中報,流動負債超過33億元,同比增長30%;長期負債2600萬元,同比增長400%,資產負債率達78.4%,較去年同期的75%有所提高,資金未有明顯緩解。 在廈華的種種努力上,同樣可以看到一個弱者的求生之道。像許多家電企業一樣,廈華也折騰過手機,在2000年還推出華夏一號手機,但受制于資金窘迫,手機業務無疾而終。由于廈華在CRT電視上不具規模優勢,從2000年開始,廈華全力轉向數字電視和平板電視的高端戰略,到2004年,無論出口還是內銷,廈華的平板業績位列國內同行前兩名,把長虹、康佳、TCL等傳統CRT巨頭甩在了后邊。目前,廈華的業務幾乎很單一,于是廈華索性專注平板彩電,這與長虹的3C、海信的多媒體策略各不相同。 實際上,從1998年起,就陸續傳出長虹、聯想、東風汽車、科龍電器等企業將收購廈華的消息,2004年10月,廈華還曾公告稱彩虹集團擬收購29%的股份,此收購后來不了了之。2005年9月,家電業又傳出海爾有意收購廈華的消息。 所以,2005年11月華映傳出收購廈華的消息,又被理解為有人在喊“狼來了”。這一次,狼是真的來了。 大同的家族夢想 作為臺灣二線面板廠,華映在臺灣現有1條6代線、2條4.5代產線,17英寸面板出貨量居全球第一大。除將CRT從臺灣全部移向福州外,華映的液晶面板后段模塊產能亦多數移往華東、華南。 這些龐大的產能都需找到出口。除了接三星、飛利浦、LG等大客戶的訂單外,華映更需要找到穩固的出口,就像友達與大股東明基那樣,雙方既是同一體系企業,又互為客戶,可以直接消化產能。臺灣面板廠商友達、奇美、瀚宇彩晶、廣輝都有了自己下游產品的品牌支撐點。 收購可助華映借廈華的終端與渠道優勢快速布局全球市場。廈華的行銷網絡遍及119個國家和地區,并已構建約3000個境外售后服務網點體系,美國、歐洲、日本、加拿大、中東等發達市場目前已成為了廈華平板電視出口的主陣地,約占到80%的比重,自有品牌出口比重約60%。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6上半年廈華液晶電視出口額為1.08億美元,是第二、第三名國產品牌兩家出口額總和的1.2倍。據賽諾公司的統計數據,廈華液晶電視上半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為10.65%,列行業第二。 “華映勢必會好好掌握,其實從基礎來看,這也是魚水互利的事。”臺灣業者對《董事會》說,“但關鍵還是在人,如意算盤是人打的,鬼胎也是各懷的。” 據他分析,華映的產線仍以4.5代為主力,雖然有6代線加入,但量太小,不符經濟規模,而4.5代產線要切割40以上電視面板,是沒有競爭力的,也就是說,歐美的電視市場華映應該不會有機會,反倒對于內地的32,或許有很大的市場存在。“廈華主攻海外,華映則想開發大陸,雙方戰略不同。” 他還說,華映是大同投資的,林鎮弘的哥哥是林蔚山,也就是大同的董事長,大同是家族企業。大同本來是臺灣第一品牌,20年前,臺灣只有大同做家電,現在市場份額已大幅下滑,所以大同品牌想進入大陸,但受限于臺灣法令,無法有所動作,“而今天的廈華正好成為華映的一個機會,尤其又是大同的人馬當家做主,當然會把大同和華映在大陸的發展布局考慮進去。” 在新當選高層中,林鎮弘出身林氏家族,新董事長陳順曾任大同集團電子總廠副廠長、大同電子科技公司總經理,新任副總經理許富添曾任大同公司研究所主管。 不過,這樁收購案未來成功與否,都不影響收購本身的意義。與TCL、長虹、聯想、海爾等大陸企業赴臺采購,抑或臺灣企業赴大陸以獨資身份大肆投資相比,華映與廈華的合作深度皆非前者所能比。它的標桿意義正如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所言,“兩岸合作去掙世界的錢”,故而這樁合作案也順利“獲得國務院國資委、商務部、中國證監會等主管部門的各項批準”。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