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韓曉平:中國真不缺電了嗎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07:42 人民網-市場報
□ 韓曉平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日前表示中國今年新投產發電機組將超過7500萬千瓦,在去年全國裝機總容量達到5.1億千瓦的基礎上再增長幅度達15%,且全國在建電站的規模仍有2.5億千瓦,他認為下半年“應該不會出現拉閘限電的問題”。所以,一些主管電力的官員認為2006年中國電力供需矛盾將“轉折”,電力將供大于求,“拉閘限電”再一次成為了“歷史”。 這種樂觀估計已經使各級政府開始為積極應對“電力過剩”進行布置,將關停小火電作為工作重點,甚至提出要在今年計劃內關停1500萬千瓦的基礎上再關停2000萬千瓦,而電網公司仍將增加電量銷售作為重中之重,似乎“拉閘限電”已經成為歷史。 盡管拉閘限電的次數僅為去年同期的2.3%,但是各地“計劃停電”和“停產避峰”在著夏季氣溫升高時仍相繼增加。北京預計今年最大負荷1220萬千瓦,同比增長14.6%,電力缺口在50萬千瓦左右,局部地區缺口達73萬千瓦,政府將對主動限電用戶進行經濟補償;上海今夏再次啟動了電力迎峰方案,9000家企業被迫輪休讓電…… 一邊是史無前例的電力建設速度,一邊又是揮之不去的限電之困;一邊是GDP單位能耗降低20%的“中心任務”,一邊又是大幅度超過GDP增長速度的全社會用電量;一邊是“停產避峰”,一邊又忙著拆電廠。大家都被攪昏了頭,媒體擺起了“烏龍陣”,官員踢起了“烏龍球”,社會陷入無所適從,到底中國是缺電還是電力過剩?到底問題出在何處? 造成中國電力陷入如此“烏龍”之中的根本問題是市場化建設被擱置。整個電力供需關系不是由供需雙方決定的,而是由一些坐在辦公室里的“先知”們拍腦袋定出來的,電力建設步驟是根據“先知”們設想規劃實施的,而這些規劃與市場需求的變化往往又相距甚遠。而且常常出現這些“先知”拍了左邊的腦袋忘了右邊的事情。 許多電廠建設了,但是輸變電系統沒有完成配套建設,造成有電輸不出;城市配電網絡沒有相應改造,造成有電賣不掉。一些發電設施完工了,煤炭供應系統卻沒有完成,造成等米下鍋。在西氣東輸沿線建設了數千萬千瓦世界最先進的燃氣蒸氣聯合循環發電廠,結果因為天然氣供應不能落實,無氣可用或者因為氣價太高而無法投入商業運營。全國有近2500萬千瓦的燃油發電機組,但因為油價高電價低,根本無法投入運行。對于電力需求的管理更是嚴重缺失,現行《電力法》實際上賦予供電企業既無需為拉閘限電承擔責任,又不必為電力過剩埋單,使他們對于優化負荷缺乏興趣,結果造成用電結構嚴重畸形,特別是電空調在全國電網中完全失控。 電空調被專家稱之為“電網中的癌癥”,如果你向它供血,它就會瘋狂發展,直至吞食供電公司和發電企業的全部效益。空調最大的問題是隨著溫度的上升,需求逐步升高,而這種需求短暫而不穩定,導致發電供電設備的年利用效率迅速下降。根據統計,廣東廣州氣溫每增加1度,電力需求就會增加15萬千瓦,目前廣州市的空調負荷已經超過了總負荷的1/3以上。7月6日上午11時30分,北京電力最大負荷達到990萬千瓦,其中商業空調負荷達到245萬千瓦,居民空調負荷達到120萬千瓦,空調負荷達到電力負荷的37%。 解決電力供需矛盾的惟一出路就是加速中國的電力改革,必須使供電公司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代表城市和終端消費者向發電企業購電,供需雙方根據電力需求的特性制定結構性電價模式,城市再將購電模式傳遞給消費者,通過經濟杠桿調動所有電力消費者參與用電結構的優化,以及節約電量和控制電力負荷的努力之中。所以,中國電力改革的關鍵是供電企業必須歸屬地方政府,而不能作為電網公司下派機構。 現在還不是拆電廠的時候,小電廠雖然煤耗高,但是在最需要電的時候能頂一下峰,即便讓需求者多出一點錢,也比在酷暑中拉閘限電好。應該加快建立“容量電價和電量電價”機制,使不發電的電廠能夠得到必要的補償,以保證他們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解決中國能源問題不能依靠“先知”們拍腦袋,即使是將“先知”們的腦袋拍成爆米花,問題也不可能得到解決,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 (作者為本刊特約撰稿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