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稀土怎么賣成了土價錢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 13:00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作者:魯志強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的稀土資源占全世界已知儲量的80%,其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把我國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這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中針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一段講話。小平對一種資源評價和期望如此之高,相似的案例恐怕不會多。 那么,小平同志為什么把中國稀土與中東石油相提并論?14年過去了,稀土的事情辦好了嗎,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了嗎? 這是讀過小平同志這段講話的人都會想到的問題。 一、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中國稀土蘊藏量豐富,稀土資源儲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且品種齊全。我國內蒙古的白云鄂博和四川冕寧等地蘊藏著豐富的輕稀土元素,而南方的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省則蘊藏著豐裕的重稀土元素。 稀土在國民經濟和高科技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地位日趨重要。據說,“美國認定的35個21世紀戰略元素和日本選定的26個高技術元素中,其中就有16個是稀土元素”。 但要回答稀土的優勢發揮得如何?稀土的事辦得如何?卻難以用幾句話說明白。這是因為,稀土產業的確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稀土產業的現實與小平的期望的確又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的確有著可與中東石油相媲美的稀土資源,但稀土行業也的確沒有中東石油那樣的牛氣。稀土行業感受更多的是“稀土之痛”,長期以來是“稀土賣成土價錢”。中東的“橘”何以變成中國的“枳”?稀土行業內外至今沒有共識,而中國稀土成為中東石油的夢想似乎越來越渺茫。由此又引出一個問題:稀土的事情為什么沒有辦好,中國稀土優勢為什么發揮不出來?出路和希望又在哪里? 二、沒有“發揮出來”的“優勢” 稀土具有特殊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能,應用領域廣闊。稀土不僅廣泛應用于農業、輕工、紡織、冶金、機械、汽車、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等傳統產業,也廣泛應用于高新技術領域。稀土永磁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稀土儲氫材料等是現代信息產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在計算機、電動汽車、核磁共振、鎳氫電池、移動電話、汽車尾氣凈化器、液晶顯示、高溫超導、激光材料等諸多領域中,稀土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稀土在航空、航天和國防工業中也發揮著特殊作用,激光制導、雷達、偵察衛星和自動指揮系統等尖端裝備均使用稀土提高關鍵部件的性能。目前,稀土元素的應用還在繼續向新的科學技術領域擴展,特別是一些新型功能性材料的研制,稀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此,稀土獲得了“材料維生素”、“工業味精”、“新材料金庫”、“21世紀新材料寶庫”等美譽。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稀土產業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國稀土在世界上擁有四頂“皇冠”:一是資源量第一,據1989年美國礦務局《礦產品概覽》統計,中國稀土資源儲量占世界儲量的80%。特別是在國防科技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且相對短缺的中重稀土,中國占世界儲量的比重高達90%以上。據2005年最新統計數據,我國已探明的稀土資源工業儲量約占全球的71.1%。二是生產規模第一,2005年中國稀土產品產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并形成了從開采到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覆蓋了“稀土原料-稀土新材料-元器件-終端產品”等各生產環節。三是消費量第一,1998年我國稀土消費量超過美國,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目前,在全球稀土總消費量中,我國約占35%的份額。四是出口量第一,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大量供應不同等級、不同品種稀土產品的國家。我國稀土產品出口量占國際貿易量的63%以上,出口量約占國內產量的57%。 把兩方面綜合起來,就可以理解小平同志為什么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了。單看以上數據,稀土優勢似乎還超過了中東石油。然而問題是:為什么絕大多數中國人對稀土聞所未聞,無從感覺呢?中國稀土的戰略作用又體現在哪里呢?這真是一個令稀土行業汗顏的問題。實際上,光鮮的數字后面,是難掩的尷尬現實。粗略的看,中國稀土行業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 ①濫采濫挖,浪費資源。濫采濫挖,浪費資源不是稀土資源獨有的現象。但由于稀土資源特有的成礦條件,無證開采、越界開采、采富棄貧、采易棄難、丟礦壓礦等現象更為嚴重。北方白云鄂博稀土與鐵礦共生,一直作為鐵礦開采,稀土回收利用僅為10%左右,約90%的稀土資源作為二次資源進入尾礦壩堆存。南方的離子型稀土屬國家保護性開采礦種,但回收率僅為40~60%。稀土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采選技術落后。如江西省年產稀土不足1萬噸,經核準的礦山企業就有88個。一些采用池浸法開采的稀土礦,有的回收率甚至只有20%。殺雞取卵式的掠奪開采,一直禁而不止。 ②生產粗放,污染環境。南方離子型稀土礦使用的池浸法工藝,對環境生態破壞十分嚴重。“池浸工藝每開采1噸稀土,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萬立方米的水土流失。”開采稀土造成的“瘌痢頭”在南方秀麗的青山綠水中十分刺眼。即使改進后的原地浸礦法依然破壞地表和山體結構。大量使用的草酸和硫銨浸出液污染地表和地下水,進而形成大范圍的水域污染。稀土選礦、分離、提煉、加工的全過程都會產生廢渣、廢水。北方大量的稀土作為尾礦堆存起來,本身就造成固體污染源和放射性污染,直接威脅黃河水源。考慮環境生態和資源破壞等外部成本,可以說,稀土產業的進步是以巨大社會成本為代價的。 ③開發滯后,缺乏創新。據資料介紹,稀土產品價值從低端向高端呈裂變式增長,其幅度比其它產業更為顯著。稀土精礦、新材料和元器件價值之比達到1:50:500,終端產品增值更高。而我國稀土產業主要是低端產品,包括永磁材料、發光材料、儲氫材料和拋光粉等。我國從50年代就開始進行稀土提取和應用研究工作,目前已擁有5700多名科研人員。但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力量分散,散布在數百家科研院所、企業和高等院校中;二是科研條件不佳,面臨資金短缺,設備落后等制約。我國最大的包頭稀土研究院人數最高時曾達2000多人,目前已萎縮到200多人。稀土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雙薄弱,多數科研機構只能跟蹤國外動態,仿制多而獨創少,新材料領域基本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而稀土是典型科技依賴性產業,失去了強大的科技支撐,稀土產業只能淪為廉價資源供給者。 ④產能過剩,低價競銷。據統計,“全世界稀土市場每年需求折合成純稀土氧化物約8萬噸,而目前我國稀土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8萬噸”,超過全球需求一倍以上。“但各地擴大生產能力的欲望仍很強烈,新的加工生產能力不斷增加”。產能過剩而又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占領市場的手段就只剩下低價競銷,其結果必然是產量越來越高,價格卻越來越低。“1990年到2005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可是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54%。在世界高科技電子、激光、通訊、超導等材料需求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的稀土價格并沒有水漲船高。”去年5月國家取消了稀土出口退稅,大量壓縮出口配額企業名額,稀土市場經歷六年低迷期后,今年上半年價格開始大幅回升,但距歷史最高價格仍有相當距離。“目前,稀土生產企業的利潤一般只能維持在1%至5%之間。即使達到5%的利潤率,稀土賣的也是土價錢。”可以說,稀土是典型的優勢資源,弱勢產業,微利行業。 ⑤優勢縮水,前景堪憂。隨著全球稀土新礦帶不斷被發現,國際稀土資源格局悄然發生了變化,我國稀土占世界稀土儲量的比重不斷下降。上世紀60年代,僅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儲量就占世界的90%左右;1989年美國《礦產品概覽》統計,中國占世界稀土工業儲量80%;近來,有專家估計我國稀土氧化物資源儲量約占世界60%;國外更有人估計:“全世界具有前景的稀土資源儲量高達6億噸”,如屬實,則我國儲量占有率將降為15%。目前,許多國家因價格等原因停止開采本國稀土資源,轉而購買中國廉價的稀土產品,中國稀土資源消耗不斷加速。有專家分析,即使按現在的開采規模,我國已探明的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僅能開采14年,而包頭礦的枯竭期約為50年。稀土業內一些有識之士“對于稀土資源儲量消耗過快,特別是鋱、鏑等高價值戰略元素流失嚴重,對稀土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產業安全感到深深的憂慮。”一旦失去資源優勢,稀土還有什么? 三、沒有“辦好”的“稀土的事情” 稀土業內一篇文章描述:“縱觀稀土產業近20年的發展過程,稀土行業并沒有真正進入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無序、不平等的市場競爭原則,國家政策的不穩定,稀土行業的盲目發展,政府對稀土產業的管理模式,配額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稀土行業目前的低迷事態。如果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強硬措施,稀土的可持續發展只是一句空話而已。”看來,現實確實偏離了小平同志“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的期望。從搜集到的會議發言、研究報告、文章看,包括國家管理人員、地方官員、稀土專家、企業家大都持相似觀點,差別只是程度和重點。換言之,對稀土產業現狀的基本共識是:不理想,不滿意。 考察我國稀土發展的歷史,可以說“稀土的事情”屬于:想辦好,努力了,但沒有辦好。這樣說,出于以下分析: ①稀土一直受到歷代中央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早在上世紀50年代,周總理為推動稀土發展,就將稀土元素提取列入了我國第一個科技發展規劃。60年代聶榮臻同志組織了內蒙稀土利用和推廣工作。80年代,方毅副總理連續7年8次赴包頭組織稀土資源綜合利用和科技攻關。1987年溫家寶同志調研后指出:“應把稀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出口戰略同科學技術發展戰略、同經濟發展戰略結合起來考慮,制定明確的資源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和外貿政策,使之并行不悖地促進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1992年,小平南巡時發表了“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的著名指示。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大力精簡中央管理機構時,朱镕基總理批示:“此(稀土)事應予重視,工作要加強,機構要保留”。1999年江澤民同志視察內蒙時強調:“把我國稀土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1999年李嵐清副總理批示:“請國家計委稀土辦公室把我國寶貴稀土資源的規劃、研究、開發、使用工作進一步統籌抓起來”。2001年,朱镕基總理主持總理辦公會,專門研究我國稀土工業發展問題。五十多年來,稀土產業一直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一貫重視,中央辦好稀土的思路也很清晰,可以說,稀土產業一直在優越的政策環境中成長。問題是,為什么中央那么多的高度關注,換來的卻是那么多的低層次問題。 ② 稀土一直有全國性的專業機構管理。早在1975年,國務院就成立了全國稀土領導小組,1978年改組為全國稀土推廣應用辦公室,掛靠冶金部。1986年稀土辦轉入原國家經委,更名為全國稀土開發應用辦公室。1988年成立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計委。1993年,更名為國家計委稀土辦公室,后來隨計委改名為國家發改委稀土辦公室至今。可以看出,30多年來,雖然名稱幾經變動,級別幾經升降,但全國性的稀土行業管理機構一直保留,并一直處于國家管理系統的高端。按理說,這樣的機構設置有利于穩定行業政策,有利于協調相關部門的工作,有利于落實國家的意志,也有利于國家及時調整政策措施。這樣寶貴的體制環境是中國少有的特例,即使中國石油也沒有這樣的待遇。 ③稀土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定位和政策思路。稀土產業一直被“擺在議事日程”上,國家政策主調一直是扶持和保護,可能促進稀土健康發展的各種政策措施幾乎都先后實施過。以國土資源部為例:從1995年開始國土資源部開始針對稀土礦“小、亂、散”進行重點專項整治。1999年國土資源部為解決開采企業過多、產能過剩問題,先后兩次暫停頒發稀土礦采礦許可證。2001年繼續停止頒發稀土采礦許可證。2003年對稀土礦進行資質認定工作。2005年國土資源部等9部門聯合對稀土資源開發秩序進行全面整頓。2006年又下文開始實施稀土開采總量控制,并要求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簽訂責任狀,與礦山企業簽訂合同書。這些措施的力度之強,持續時間之長,幾乎達到管理部門權力的極限。 那么,稀土的事情沒有辦好原因又在哪里呢?稀土行業表現出來的三個現象也許有所啟示: 第一,政策失效導致產業發展失利是基本共識。有文章提出:中國稀土行業有“7大未解之謎”:1.以產業政策為導向的宏觀調控為什么難以奏效? 2.調整產業結構和控制生產總量的政策為什么失敗?3.合理開采以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為什么很不成功?4.以統一規劃為方針的加強管理措施為什么實施不下去?5.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的愿望為什么遲遲無法實現?6.依靠聯合重組實現行業自律的對策為什么無從下手?7.強化推廣應用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目標為什么不容易達到? 很明顯,中央制定并實施的七大政策針對性很強,那怕有一條得到認真貫徹并取得實效,稀土產業都會改觀。不幸的是,七大政策都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政策失效何以如此徹底? 第二,寄希望于政府成為業內一種思維定勢。有文章說“業內人士提出了大致7個方面的建議、措施、解決辦法”:1.政府應當實行統一定價制度,加強對稀土產品的價格控制。 2.政府應該統一管理稀土產品出口,甚至統一組織對國際市場的銷售。3.政府應該嚴格控制出口企業多頭對外低價競銷的局面。4.政府有必要更加嚴格的控制稀土產品出口總量,以保證合理的價格水平。5.政府應盡快組建企業集團,以實現真正有效的宏觀調控。6.政府需要采取嚴厲措施壓縮產量,以控制市場供給總量。7、政府必須加大統一規劃的力度,以實現合理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 七大建議中有三個特點引人注目:一是7條全部以“政府”開頭,而且主要指中央政府。給人的感覺,政府是稀土產業的唯一關鍵,唯一主體,唯一希望。二是關鍵詞基本是“加強”、“更加”、“加大”、“盡快”等程度修飾詞,說明7條都是效果不佳的老辦法。不好理解的是,既然屢試不爽為何還要繼續以更大力度試下去?這種思維方式,以及對政府迷信之深,對行政干預興趣之濃,對保護依賴之癡迷,令人拍案。三是7條建議的實質,可以用8個字概括:政府干預,提高價格。這是典型的企業行為和企業目標,與“戰略資源”的宏觀定位毫不搭界。三點合起來,說明稀土行業50高齡仍不知“天命”,結合稀土行業的企業組織狀況,出現的問題類型,對問題思考成熟程度,直至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稀土都表現出幼稚產業的特點。 所幸,在2006年8月五省區稀土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上百位代表提出:“我國稀土行業有必要采取聯合行動,成立價格聯盟,建立價格聯動機制,實行一致的限產和提價措施,統一價格,一致對外。”“國家有關部門應成立專門機構,有計劃地儲備幾種價格波動大的產品。建立稀土專賣局,對釹、鐠、銪、鋱、鏑等稀土市場中起風向標作用的稀土元素實行專賣,采取穩定價格的措施”。“稀土行業必須通過聯合、重組,抓緊組建由國有大型企業牽頭的稀土集團,使我國稀土行業盡快形成幾個跨地區、跨所有制,集科工貿、產學研為一體的大型集團公司,徹底擺脫困境。”這些建議的可操作性和細節都有可商榷之處,但畢竟在觀念和思路上前進了一步。 第三,文件繁多,執行不力,效果不佳。有文章指出:“從大局上講,取消出口退稅也好、稀土漲價也好、達標排放也好都是對的,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只是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不要厚此薄彼,不要一陣風,不要沒有了公道、公正和公平。”可以說,稀土行業不缺乏相關的各種文件和政策。現在的問題,一是如何提高政策執行的績效,二是如何提高各類政策的協調性。例如,自1999年以來,我國對稀土產品出口采取了主動配額管理制度,以限制稀土初級產品出口,防治低價競銷。出于歷史的原因,配額的90%掌握在出口商手中,生產企業為了生存,倒賣出口配額是公開的秘密。“造成企業效益下降,中間商獲利豐厚,外商得到廉價原料的惡性循環局面”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但因涉及復雜的利益糾葛,一直無法改變。 四、沒有了“戰略”的“資源” 稀土業內人士開口必稱的一句話是:“稀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這句話既是對稀土資源的定位,也是稀土行業所有論述的理論依據。這一結論的原始出處已無從考據,也未找到嚴密的論證文章,所見都是作為論據直接引用。估計是從小平指示:“其(稀土)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演化而來。“稀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與小平原意并不完全吻合,但目前幾乎是稀土行業不容置疑的公理。 石油是公認的戰略資源。從石油可以看出,一種資源能夠成為戰略資源,首先是必須具有戰略功能,其次是必須實施相應國家戰略。即同時具備戰略作用和資源戰略兩個方面,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 今天,石油的供應,包括價格的波動都直接影響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安全和發展狀況。但上世紀70年代以前,石油輸出國并沒有標價權,原油一直維持在每桶3美元左右的低價。對于石油輸出國而言,石油實在算不上什么戰略資源。直到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阿拉伯成員國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并將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油價猛然上漲的戰略突發性,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所有工業化國家都受到沖擊,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從此,石油資源的戰略價值充分體現出來。石油作為戰略武器震撼了全球,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的走向和格局,OPEC一舉成為國際政治一支重要的力量。今天,隨著石油蘊藏量的減少(據說,還有可供全球40年消費的儲量)和需求的增加,石油的戰略地位愈益突出。無論輸出國,還是輸入國都制定并實施了相應的國家石油戰略。世界許多重大外交活動,包括戰爭在內的重大事件,背后都依稀可見石油的影子。 但中國的稀土既沒有表現出類似的戰略功能,也沒有表現出清晰的戰略意識,更沒有可辨識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行動。稀土行業最主要的訴求目標似乎就是提高稀土產品價格。但提高價格爭取高回報是典型的微觀企業行為,而戰略資源的追求目標主要是國家宏觀和長遠利益,價格只是手段之一。這是兩種不同主體,不同行為方式,不同評價指標的行為。此外,稀土產業規模太小,影響相對較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2005年中國稀土企業凈資產估計不超過50億元,總產值估計100億元上下,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06%;出口盡管是世界第一,但出口金額僅2.2億美元,不到我國出口總額7620億美元的0.03%。這就是絕大多數中國人不了解稀土的根本原因。缺乏戰略影響和功能,沒有持之以恒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措施,去掉“戰略”二字,說“稀土是我國重要的資源”也許更準確。稀土行業的現狀說明,目前的中國稀土,充其量只相當于石油危機前的中東石油,算不上出口國的戰略資源。 那么,稀土行業為什么特別看重“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這句話呢?在政府主導的經濟體制下,行事必先正名。稀土有了戰略資源的頭銜,就容易獲得政策支持,得到優惠扶持,求得行政保護等特殊條件。長期下來形成了思維定勢和行為慣性,養成了對政府干預的依賴和偏好。在全球化環境下,政府對幼稚產業進行扶持和保護是必要的,但實踐也證明,過保護(包括力度過當和時間過長)并不利于被保護產業的成長。稀土產業歷經50多年政府支持和保護,至今表現仍如幼稚產業而無成熟跡象,不能不讓人置疑:“戰略資源”的頭銜對中國稀土的發展,究竟是利還是弊? 五、稀土≠石油 中國稀土沒有成為中東石油那樣的戰略資源,還有兩個具有本質影響的非主觀因素: ①稀土的資源特點。首先,稀土是小礦種,品種多而需求量小。稀土主要用于改善材料性能、研制新型功能材料。這就造成了兩個現象:第一,稀土的需求量小,不要說無法與石油作為基礎能源和化工原料相比,即使與鐵、銅等結構材料的用量也毫無可比性。全球稀土純氧化物市場年需求量約8萬噸,尚不夠一艘現代大型貨輪運載。稀土的運輸、儲備根本不是什么難題,不需要國家干預,一個大型企業就可以獨立完成。全球稀土貿易總額5億美元上下,即使價格翻兩番,也不過二十幾億美元。而2005年中國石油表觀消費量就達到31767萬噸,凈進口13617萬噸。每桶石油上漲10美元,就會造成上千億元的損失。第二,稀土不具有排他性的市場。正如稀土別號“材料維生素”、“工業味精”所形容,稀土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無可替代的元素。以應用最廣泛的稀土永磁鐵為例,與普通永磁鐵相比性能提高5倍。一個國家如果缺乏稀土,其電子信息產業會落后,但不會垮掉。而斷絕了石油供應,一些國家經濟、生活可能就維持不下去。 其次,稀土是新型資源,市場還不夠成熟穩定。稀土應用對技術的強依賴性,使稀土市場需求主要取決于技術創新。表現在市場上就是原料進入門檻低,應用進入門檻高。同時,稀土主要用于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零部件,決定了稀土資源對終端產品的強依賴性。不像石油無論作為能源還是作為化工原料,技術和市場相對都已經成熟。顯然,這一特性不利于科技水平相對落后的中國。 第三,稀土成礦條件特殊,管理難度大。我國稀土可分為南北兩大資源產地和生產體系。南方主要生產離子吸附型的中重稀土元素,這類資源分布廣、埋藏淺、礦層薄,開采和選礦投資小,工藝簡單,資源稅費也很低。開采稀土進入門檻很低,農民集資即可進入,實際比開小煤窯還要簡易方便。因此在南方各省,很難看到大規模企業開采,“極易產生群發性亂采濫挖現象”。同時,蘊藏稀土資源的地區大多是貧困山區,經濟落后,基礎薄弱,致富門路欠缺。無論是地方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面對致富的壓力,怎會輕易放棄稀土致富的誘惑?在廣袤的山區,撿到碗里就是菜,哪里還會考慮以外部成本出現的環境生態問題?而北方的白云鄂博稀土礦規模雖大,所屬的包鋼企業實力也強,但開采稀土對包鋼而言是效益有限的副業,且礦藏組分復雜,選礦困難,產值小而市場風險大。說稀土是包鋼的資源莫如說是包鋼的負擔更準確,現實的選擇就是作為尾礦堆存。這就是稀土產業空喊多年調控、整合而無果的內在原因。 ②問題出在稀土,但根子在稀土之外。上面列舉的稀土問題,很多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與稀土行業無關,而與我國發展階段、以及現行體制密切相關。作為賣主,與稀土同病相憐的還有鎢資源和焦炭產業。2005年中國焦炭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但中國焦炭出口價格只有2004年高位價格的一半,形成“富饒的貧困”。而作為買主,中國大量進口的石油、糧食、鐵礦石、銅等同樣沒有標價權。2005年鐵礦石價格上漲71%,中國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卻只能被迫接受這一定價。這一現象頗像中國農民面對國內大市場的境遇:賣什么什么便宜,買什么什么貴。實質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市場地位不對等的具體反映。中國畢竟是世界市場上的“新生”,無論是實力,還是經驗都是后進者,不經過必需的學習和積累難以跳級畢業。而中國的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稍不注意就會造成政府和市場的雙失效,從而進一步削減中國潛在的優勢。“成立中國的稀土歐佩克”提了多少年,而始終不能實現就是一個實例。11個不同政治體制和宗教信仰的OPEC國家能夠聯手辦到的事,我們十幾個省(自治區)辦不到;11個國家政府可以步調統一的行動,我們幾個部門卻難以協調一致。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稀土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稀土的事情沒有辦好,珍貴的稀土資源賣成了土價錢,稀土成為沒有寶石的褪色皇冠,原因十分復雜。有一些的確是工作沒有做好,但有不少屬于發展階段和體制等系統性問題,不是加大力度可以解決的。因此,要讓稀土徹底改變現狀,首先需要的是認真的反思和縝密的研究,其次是努力提高政策和措施的績效。只有通過行業內外扎實有效的通力合作,完全有可能讓稀土成為鑲滿寶石的皇冠,重新放出璀璨的光芒。 鏈 接:什么是稀土? 稀土不是“土”。稀土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的鈧Sc、釔Y和鑭系15個元素鑭La、鈰Ce、鐠Pr、釹Nd、钷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镥Lu等17個金屬元素群的統稱。 1749年,芬蘭化學家J·加多林發現了第一個稀土化合物氧化物釔。由于當時提取稀土元素的礦物稀少,獲得的氧化物很難分離,加之外觀又酷似“土壤”,就被命名為“稀土”并沿用至今。稀土實際上也不“稀”。據大英百科全書介紹,稀土元素在地球上的儲量相當豐富,比常見的元素銅、鋅、錫還要多,即使豐度最小的銩也比銀、金和鉑多,甚至隕石和月亮上都含有稀土。可以說,稀土被稱為“稀土”實在是一個將錯就錯的美麗誤解。 17個稀土元素按原子量大小可分為“輕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兩類。“輕稀土元素”指原子序數較小的鈧、釔和鑭、鈰、鐠、釹、钷、釤、銪等9個元素,“重稀土元素”指原子序數較大的釓、鋱、鏑、鈥、鉺、銩、鐿、镥等8個元素。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