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國際油價下跌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14:28 中國財經報

  吳南雁

  國際地緣政治危機加劇了國際油市的緊張氣氛,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場的恐慌。但恐慌的背后更是基金炒作的天堂。今年以來,許多投機基金改變了油價將下滑的觀點,開始大肆向原油市場注入資金。國際炒家常常利用各種信息制造價格波動,并借助由此而產生的價差盈利。

  近期,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從8月7日至本月6日累計跌幅高達12.31%。業內人士認為,國際油價有望從此前的暴漲向合理的價格水平回歸。

  誰在分享高油價利潤

  據美國能源部測算,石油勘探、開采、運輸等方面的成本約15美元/桶,加上一倍左右的利潤,原油的合理價格應在30美元/桶到35美元/桶之間。而現在油價長期在70美元/桶以上,意欲沖刺80美元,原油產業的巨額利潤可想而知。但是,究竟都有誰在分享著高油價的利潤呢?

  從高油價中受益的首先是產油國。來自美國能源部的數據表明,2005年,占世界石油供應40%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收入增加475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5220億美元。其他產油國也都收入不菲。然而,

原油價格每10美元的漲幅利潤實際只有10%、也就是1美元被石油生產國拿到,其余的大部分都流進了石油交易商的口袋。除此而外,高油價還養肥了另一個看不見的獲益者——投機基金。

  美國一家基金研究機構稱,投機基金在能源領域的總體回報率達15%左右。但由于投機基金很難跟蹤統計,其具體利潤額不得而知,但市場測算,投機基金在油市獲得的財富會有數百億美元之巨。

  據美國能源對沖基金中心的跟蹤,全球有420家專業從事能源投機的對沖基金,每個月還有5-15家對沖基金加入進來。每天在原油期貨市場進出的投機資金有1000億美元。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許多投機基金改變了油價將下滑的觀點,又開始大肆向原油市場注入資金。炒油隊伍中還有大型國際投資銀行和其他金融炒家。在

股票市場低迷時,能源市場被人描述為新的納斯達克。

  摩根斯坦利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進入石油期貨及現貨市場,目前這家著名的投資銀行已經成為美國東北部地區取暖油批發商的主要供應商,監管著全美1/4的取暖油戰略儲備,同時還是美國第二大電力供應商。憑借其巨大的生產能力和遍布全球的油庫,摩根斯坦利活躍于原油期貨市場。高盛、花旗、美林等投資銀行,現在都不同程度地在走著“摩根斯坦利模式”。

  7月5日,國際油市在朝鮮導彈危機的驚嚇中創下每桶75.19美元的收盤價。朝鮮問題毫無好轉跡象;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質沖突進一步惡化;中東局勢再起烽火;以色列與黎巴嫩突發戰事,國際地緣政治危機陡升,加劇了國際油市的緊張氣氛,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場的恐慌。但恐慌的背后更是基金炒作的天堂。

  油價為什么會下跌

  其實無論是本次原油期貨價格的下跌還是此前的大幅上漲,地緣政治,特別是伊朗核問題,都是投機者興風作浪的最好題材。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否則可能面臨制裁。伊朗是歐佩克中僅次于沙特的原油出口大國,炒家的如意算盤是:一旦伊朗被經濟制裁,出口減少,國際油價豈能不大漲?于是借機而動,油價因此大幅上漲。然而,8月31日的“大限”過后,炒家期待中的制裁卻并未發生。雖然美國仍高舉制裁大旗,但一直是應者寥寥,而國際輿論間呼吁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的呼聲始終高漲。國際炒家眼見制裁“大片”短期難以上演,也只能見好就收,獲利了結,所以原油期貨價格“嘩啦”一聲大幅下跌,也不足為奇。

  此外,今年天公作美,油價不跌也難。去年此時的“卡特里娜”和“麗塔”颶風給墨西哥灣地區的采油和煉油設施造成嚴重破壞,并導致國際市場油價急劇上升。今年,北大西洋的颶風勢頭大不如昔,颶風季節已過大半,迄今還沒有一場像樣的颶風,美國墨西哥海灣地區的石油及天然氣生產設施毫發無傷。雖說國際炒家“炒”出來的價格有時候就像天上的風箏一樣,能飛得很高。但是無論價格飛多高,最終還都是要受到線的牽制。只要炒作的題材用盡了,油價就會很快地回歸到相對正常的水平上來。

  從供應方面來看,且不說歐佩克成員國和其他產油國都在開足馬力生產,市場供應充足且仍在增長,而各國的石油勘探工作也在加緊進行,成果不斷。日前有消息稱,墨西哥灣發現了特大油田,美國原油儲量可能因此增加50%以上。雖然短期內這個油田還不能形成現實的市場供應,但這一消息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們對石油短缺的憂慮,對國際炒家是個掣肘。

  從需求來看,雖然新興國家經濟增長依然強勁,對石油需求在增長,但世界原油市場上的需求仍主要由消費大國所決定。中國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張學武認為,原油消費“大戶”美國、西歐等國經濟增速出現放緩跡象。比如,二季度美國GDP增長率從一季度的5.6%下降至2.9%,石油消費因此將有所下降。而北半球夏季結束,用油高峰過去也使得原油需求下降。這些都對前期高漲的油價形成壓力。在此情況下,價格向理性水平回歸就成為必然了。

  不過盡管如此,地緣政治的問題還是猶如懸在油價上方的利劍,時刻會左右原油價格的走勢。特別是伊朗核問題,短時間內難以順利解決,國際炒家仍會聞風而動,油價隨時都可能發生大幅波動。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原油價格可能在暴漲與回歸之間擺動。

  不能被人“牽著鼻子走”

  其實,石油和其他任何市場商品一樣,其價格由兩大因素決定:供求關系和投機因素。后者則直接受制于外部新聞。低油價對消費者最為有利,但石油進口國影響油價的杠桿并不多,因為其經濟主要建立在石油消費基礎之上,無論國家投入多少資金開發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或核能,石油仍是最重要的能源類型。由于高油價對生產商有利,所以石油生產國組織歐佩克一直在根據市場動蕩的情況在調整所有成員國出口配額,控制油價。

  9月11日,歐佩克會議決定維持目前的配額水平,沒有應伊朗、委內瑞拉、卡塔爾的要求對油價下跌做出反應,預計只有在油價降至55-60美元時才會考慮減產。因為各成員國都心知肚明:如果過高的油價令世界經濟傷筋動骨,石油需求必然下降,石油輸出國也會最終受害。對歐佩克來說最理想的莫過于供應保持略有盈余,價格保持慢牛行情。

  中國石油的進口量占世界石油貿易總量的6%,但在影響石油定價的權重上卻不到0.1%。中國早在2003年就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但中國的這個“強大優勢”非但沒有提升在國際原油價格上的話語權,反而被國際投機商作為炒作油價的“中國因素”,造成了我國“越買越高,越高越買”的局面,隨即被國際油市不斷走高的行情“牽著鼻子走”。據商務部的資料顯示,2005年僅在重點監測的42種資源能源類產品中,我國就多付了300億美元。其中原油進口多支付了168億美元,

成品油進口多付了23億美元。

  像其他風險資產一樣,石油期貨價格也包含了風險溢價,一般認為風險溢價對油價總的影響在10-20美元之間。但無論以何種尺度衡量,目前的油價都是高的,最終必將向其均衡價格回歸。雖然油價的下跌在某種意義上是受歡迎的,但突然的、大幅的下跌一樣會造成世界經濟的混亂。所以,對于油價的“空城計”,我們還是要提防為妙。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