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地方政府催生產能過剩 放手市場才是最終出路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17:49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首席記者 賈存斗報道 “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對市場經濟的理解不到位,這是在政績、地方利益等因素的誘導下,盲目投資造成的。地方政府催生了國內一次次盲目投資盛宴,也一次次讓很多行業陷入產能過剩的泥潭。這也是國內很多宏觀調控政策難以達到其目的的根本原因”。7月31日下午,國內著名能源專家、中國能源網總裁韓小平對產能過剩的始作俑者進行了抨擊。 地方政府助推產能過剩 國家主席胡錦濤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工作時,強調“要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積極主動地調整經濟結構和投資結構,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堅決把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降下來,切實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提高質量和效益上”。 “一月之內中央最高層輪番對某個經濟現象進行強調,說明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成為宏觀調控政策發揮作用的掣肘力量。”中國人民大學風險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軍則在7月31日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據國家發改委披露,目前中國有11個行業出現產能過剩或潛藏著產能過剩的風險。另據了解, 我國今年前兩個季度銀行貸款速度過快,兩個季度幾乎將全年80%的貸款額發放完了。這無疑是國內投資過于旺盛的又一佐證。 那么為何地方政府就成了產能過剩的罪魁禍首呢? 韓小平具體分析原因有四:一、中央與地方爭利太重。地方因財力不足就會想辦法通過擴大投資、上項目來發展本地經濟,從而造成了各地競相投資的瘋狂比賽,間接造成了產能過剩;二、諸侯經濟各自為政直接的后果是各地不能從國家產業布局方面考慮,你沒有的我要有,你有我更要有。三、政績與利益的作祟。我國許多產業過剩項目很多都是政績工程,也有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官員官商勾結的結果;四、金融系統的“不負責任”。地方金融系統常常對各地產業投資缺乏科學系統論證,只是以政府擔保或資產抵押作為發放貸款的依據,無疑助長了投資過快過熱的勢頭。 出路在于市場化改革 7月31日下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張立群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沒有必要對某個產業、某個企業的投資行為進行直接的干預,市場本身會調節投資行為。中央政府主要應關注地方政府的“政府行為”。以鋼鐵產業為例,我國的粗鋼產能可以說已經嚴重過剩,但是不能說明我國的鋼鐵產業產能過剩。 韓小平贊同張立群的觀點。他強調,要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分配,政府的角色是做好產業發展趨勢的引導,但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強迫執行”。更重要的是,政府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對產業的發展進行干預。市場本身的力量足以調節市場的不平衡。 韓小平認為治理產能過剩首先通過能源價格的改革來對產能過剩進行調控,而不是等產業已經過剩時采取行政手段進行強制遏制。同時進行稅制調整,給予地方更多的利益分配。 “毋庸置疑,產能過剩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這是兩種經濟形態互相糾纏的結果。如此,解決產能過剩的根本還是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劉軍認為。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