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商PK零售商 誰執空調價格牛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1日 16:04 中國產經新聞 | |||||||||
本報記者 鄭言成報道 這個冷凍年度不太平。 迫于銅價等原材料的頻頻走高,空調生產企業忍痛割肉,紛紛醞釀漲價。空調零售商對生產商的這一呼聲似乎不屑一顧。
6月13日,國內家電連鎖大鱷國美電器宣布空調價格全線下調15%至20%。14日,蘇寧推波助瀾,打出空調逆市降價30%的“殺手锏”。隨后,大中、永樂也紛紛推出降價措施,全面跟進。 作為市場行為主體的產銷雙方引發對峙,這背后是雙方對空調價格掌控的話語權之爭。 生產商不能承受成本上漲之痛 空調醞釀漲價由來已久。2004年,緣于原材料的不斷上漲,國內空調生產企業就傳出漲價呼聲。也許是原材料漲幅不是很大,加之空調生產銷售兩旺使得生產成本并沒有觸痛生產商神經,這種漲價沖動只停留在“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階段。 今年年初,生產企業都對產品進行不同程度地提價。 形勢變化讓生產企業們始料不及。進入今年以來,國內銅材料價格直線攀升。尤其是到了5月份,國內銅價一度漲到8萬元一噸。這種價格比去年漲了一倍還多。同時,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PVC價格以及運費節節攀升。這讓生產企業醞釀再次提價成為必然。 “一是原材料占空調生產成本比重很大,”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王雷6月16日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二是(近來)原材料成本漲價非常大。比如銅,過去在高位時也就是4萬元一噸,現在漲到了8萬元一噸。不漲價生產企業根本無法生存。”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仲順和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給每臺空調生產成本增加200到300元。從生產企業良性循環的角度來看,企業生產成本的確增加了,如果沒有利潤,就沒有資金創新,就無法對產品進行更新換代,從這點上講,作為零售企業在空調價格上就應當給予體現。 迫于囤貨壓力零售商降價破局 記者注意到,6月16日,滬銅當天成交價在61000元—62000元之間徘徊,已遠遠低于5月份的價格。 漲價與反漲價之爭說白了是生產企業與零售商利益之爭,生產商漲價觸及零售商利益,必然遭到反對。此次銅價下跌就成為零售商反對空調漲價的一大利器。 在國內最先挑起此次降價大戰的國美電器品牌管理中心總監何陽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國內銅價大幅下調,生產企業此時提出漲價理由并不充分,不排除一些企業借機抬高空調價格是讓消費者為“明天”的成本提前埋單。 事實上仔細分析,空調的暫時降價并非偶然。 這次發生零售商與生產商之間PK的另一個背景是,國內家電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零售市場面臨重新洗牌。為保持自己在今年這個冷凍年度競爭中的低價優勢,在今年年初,國美電器就拿出50億元大量囤積空調,據稱,此量就占據國內市場需求的半壁江山。蘇寧、大中等亦如法效仿。 讓零售商難以預料的是,進入盛夏六月,期待已久的酷熱天氣遲遲沒有出現,空調同樣沒有出現往年的“井噴”行情。此時的零售商再也坐不住了,囤積的大量空調如不出手,伴隨著廠家的推陳出新,將會給自己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出師無名,必然招致同行詬罵和指責。生產商此時提出再次漲價恰好讓零售商降價破局找到由頭,自然難免會淪為零售商降價傾銷的靶子。 誰會成為最終贏家? 零售商此時之所以敢于打壓生產廠家漲價沖動挑起價格大戰,除了內在的囤貨壓力外,生產廠商去年滯銷庫存尚有800余萬臺,而廠商為降低生產成本又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國內需求量不變,這些都為零售商壓寶空調降價提供有力支撐。 一方面降低自己的囤積壓力,維護了自己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在公眾面前樹立了維持空調市場秩序、對消費者負責的正面形象,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同,由此,在當前的漲價與反漲價較量中,零售商在道義上似乎占了上鋒。 但作為市場行為主體的產銷雙方是相互依存的一對矛盾,零售商過分向生產商壓價,讓生產商提高的成本在零售環節得不到體現,從理論上也是行不通的。畢竟零售商貨源是要受制于生產商的,目前零售商是拿自己的預先囤貨來支撐暫時的降價,補充貨源時零售商還不得不面對生產廠商提出漲價的現實。如果原材料繼續上漲的話,空調價格勢必漲價,市場經濟的規律是誰也回避不了的。 “空調行業是‘現代農民’,靠天吃飯。天氣好了,空調行情就好,天氣不好了,空調生產商零售商都不會有好的收成。”仲順和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眼下這場生產商與零售商的漲價與反漲價之爭誰會成為贏家,局勢似乎還不太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