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農業為契機 實現互利雙贏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11:30 中國產經新聞

  撰稿/本報評論員 朱冰堯

  6月16日,來自海峽兩岸的農業專家和業內人士聚首福州,共話“兩岸農業產業化合作與交流”。在第四屆海峽青年論壇的農業主題論壇中,與會人士認為,隨著兩岸農業合作規模的迅速擴大,雙方農業合作水平也應盡快提升、向縱深領域推進。

  今年以來,祖國大陸相繼提出了諸多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和擴大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積極主張,并將檢驗檢疫準入的臺灣水果擴大到18種,對其中15種實行零關稅措施,這些舉措透露出的信息顯示,農業合作將成為兩岸經濟交流發展的又一新增長點。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發展,基礎來源于兩岸農業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自然資源、區域空間、管理經驗等方面的高度互補;壓力來源于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兩岸農業的轉型發展;動力來源于兩岸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農民利益的合作共贏。

  由于兩岸農業都屬于小農經營形態,面臨著缺乏規模經濟效益,技術效益很難發揮。同時兩岸農業也都處在轉型升級的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是兩岸農業都面臨的重大問題。

  同時,兩岸農業的互補性也非常明顯。特別是在生產資源上有著極強的互補性。臺灣農業生產企業化程度和技術水平比較高。資本規模和密集程度也較高,但農業用地大幅度減少,地價居高不下,人工成本比較昂貴,農業生產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而大陸大部分農業雖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勞動密集型特征比較明顯,土地利用較低,發展空間和潛力比較大,但農業生產資金相對比較缺乏,技術落后,農業資源條件互補性是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礎。

  在本次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我國大陸地區

農業產業化的水平還不平衡,臺灣地區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則累積了豐富的管理經驗,高新技術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兩岸的農業產業化由于差異形成了優勢互補的局面。

  同時,兩岸的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也提出了目前兩岸農業交流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兩岸農業試驗園區只重條件與優惠,欠缺長遠規劃;臺灣農民創業、兩岸農貿往來缺乏資金、技術、銷售渠道和品牌支撐;引進先進技術卻無配套平臺等等。

  一些與會人士建議,在規劃兩岸農業試驗園區時,應提供健全的財務技術支持,做到整體規劃;建立全國性的交易平臺和暢通的銷售管道;建立統一品牌,同時引進臺灣農業運作管理模式,配合階段性農技合作,帶動農業改革。與會人士還認為,加強兩岸農業資訊交流,雙方共同建立務實有效的聯系協調機制應盡快提上日程。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教授更是指出,在兩岸農業合作過程中,應加強技術交流,促進農作物栽培、深加工等領域的科研對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并注重特色農產品的研發,走規模化、農場化經營的道路。

  近些年來,可以說海峽兩岸的農業交流與合作愈來愈熱,從人員往來到研討論壇,從展覽展銷到經貿洽談,從技術研發到投資生產,從試驗區建設到基地發展等等。合作的形式越來越多,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寬,合作的范圍越來越大,合作的層次越來越深,合作的愿望越來越強。通過論壇等形式加強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解決合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的緊密合作。我們相信,以農業合作為契機,兩岸經濟互利雙贏的美好愿景一定會實現!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