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修建鐵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7日 04:4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榮朝和 我們目前希望大幅度加快建設的中國鐵路已經錯過了它最有利的發展時期。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鐵路沒有形成西方國家那樣的筑路高潮,結果路網規模和密度尚未達到峰值,其在運輸市場上的相對地位就已經開始下降,而后來的公路和民航已開始相繼進入超常規發展時期。我國鐵路今天加快發展,實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彌補過去的長期欠賬。
承認目前鐵路發展主要屬于補課性質,就必須把發展的主要目標定位在彌補過去發展不足所導致的大量欠賬上,悉心估量整體的投入和產出,把十分寶貴和來之不易的建設資金優先使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負債的高危區? 據相關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的鐵路建設任務已經增加到1.7萬公里新線和總投資1.25萬億元以上的規模,平均每年至少需要2500億元資金。雖然在2005年我國鐵路建設投資相比以前有較大增長,達到800多億元,但距離此標準還差將近2∕3。資金本就捉襟見肘,項目卻越發眼花繚亂。2004年和2005年開工的項目共計89個,今年計劃進一步開工87項,規劃中原有的項目紛紛要求提前開工建設,很多額外項目又要擠進來。而其中很多項目缺少必要論證,弄不好就可能成為新一輪的“三邊”和“四邊”工程。 即便在地方政府財力已經明顯增強并且承諾“省部合作”的今天,地方政府投資占鐵路所需總投資額的比重仍舊很小。如果國家財政不能大量增加對鐵路的投資,其他所有資金,無論是股權性融資還是債權性融資都要通過資本市場籌集,它們與目前每年400多億鐵路建設基金及鐵道部其他自籌資金一樣,最終都要落到鐵路運營現金流上。而全國鐵路的運營收支情況,即使以最樂觀的估計也無法支撐現有的建設規模。以目前國鐵的資產價值總量計算,國有鐵路的合理負債限度為3000多億元,而國有鐵路現有的債務已超過2000億元。繼續目前攤開建設的思路,鐵路很快就會進入負債的高危區。 警惕過多的平行線 目前的鐵路建設項目有很多都是在現有復線鐵路的近旁建設平行新線。在若干客貨運量非常集中的重要干線上,當既有線路進一步改造挖潛的經濟意義十分有限時,修建平行線路是合理的。但是,平行線路過多卻會把鐵路引向困境,因為鐵路是運輸密度經濟特別顯著的運輸方式之一,每條復線鐵路都具有十分巨大的運輸能力,同時也必須借助大量客貨流才能有效降低運輸成本。若干發達國家曾經拆除大量鐵路的主要原因,就是當年無規劃地修建了過多的平行線路,使得很多鐵路線的運輸密度經濟無法得到發揮。 現在有一些主張特別值得警惕,比如在滬寧和京津等區段在既有的復線或三線基礎上,同時開工相互間具有相當替代性的“城際鐵路”和“客運專線”甚至其他更多線路的工程。筆者堅決反對在第二條復線剛剛開工建設的時候,就急于盡快實施六線、八線甚至更多高等級鐵路線的建設。即便今后有需要,也只能是在運量的實際增長到來之前才啟動相應的工程建設,畢竟相對于運輸能力的迅速形成而言,運輸需求的增長是逐步的。我國鐵路目前相對較低的運輸成本,是由于線路的平均客貨運輸密度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甚至是靠大量超員才獲得的,而平行線路開通運營之日,就將是這種成本優勢消失之時。 客貨混跑是更好選擇 我國正在拉開大規模客運專用(更準確說是高速動車組專用)鐵路建設的序幕,其實在通道內建設與既有線技術兼容、客貨共用但較偏重貨運的新線,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首先,鐵路多產品的范圍經濟十分明顯,在運輸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多種客貨流及列車流共用設施和設備,是鐵路能夠實現運輸密度經濟和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但鐵路運輸的范圍經濟也是有界限的,例如客貨分線能夠降低不同速度列車扣除系數的影響,大幅度提高線路的通過能力;但客貨分線后,能力一旦富余,共用設施的范圍經濟就馬上會重新變得十分重要。因此,即使到了應該客貨分線時,兼容性與合理的客貨混跑仍舊必要。 其次,通道上的客貨運量越集中,其機動性和安全性就越重要,因為一旦出現事故勢必造成嚴重損失。因此,重要通道內線路之間通過技術兼容和允許混跑形成互補的機動性,可以更加確保系統安全。 再次,我國既有鐵路已經多次為提速支付了大量成本,并實現了200公里的較高列車時速,而且,既有鐵路在沿線城市中心設立的客站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交通區位和多種城市配套設施,這些已經形成的技術體系不應該被大面積棄置。 因此本文主張,在主要干線通道上繼續完善既有鐵路200公里時速的客運技術,新建相應能夠開行雙層集裝箱列車并以貨運為主的平行復線,根據情況適當客貨混跑,而將貨運站遷離中心市區。這樣既可以增加運輸能力、避免客貨運相互干擾和提高技術等級,又有利于減少與城市交通的矛盾,投資額也可大大減少。 還是應“據守中心” 在這一輪鐵路網建設中,大型客運站被移出城外成為一個普遍趨勢。例如,即將開工建設的京滬高速鐵路,其沿線車站幾乎都設置在遠離城市中心的位置,這是很不合理的決策。 鐵路與城市化過程密切相關。鐵路的開通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后來又與日益繁忙的城市交通產生矛盾,再后來地鐵和城軌被用來解決市內和市郊運輸問題,而鐵路則通過立體方式并與地鐵連接解決城市對外交通與城市交通的銜接。鐵路車站成為惟一能夠保留在大城市中心地區的大型公共交通樞紐。國際上的一些大城市從上世紀初就已開始注意通過鐵路的地下或地上立體方式連接市中心的鐵路客站,90年代以來更是注重把中央車站改造成大型綜合性換乘中心,逐漸強化其作為城市核心樞紐的地位,實現運輸方式之間的高效對接。經過10年改造剛剛落成的柏林中央車站就是一個最新的案例。把鐵路客站保留在大城市中心,最大程度方便城市對外交通,同時又最大限度減少與城市交通發生沖突,是處理鐵路與城市關系的關鍵,也是鐵路尋求自身生存之道的根本大計。此外,保留鐵路客站在市中心的位置并強化其功能,是任何大城市解決長期交通問題的必然選擇,因此城市與鐵路必須共同承擔責任,合理劃分車站及相關地下工程的投資比例。 優先連接比速度重要 目前我國客運專線的設計和建設都盡可能采用300公里以上時速的標準,提高速度似乎成了最重要的目標。但超音速協和客機最后黯然退出的事實告訴我們,交通運輸領域的高速技術并不能決定一切。 運輸業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向客戶提供更完整和過分追求速度目標而忽視最重要的連接性問題,使得目前的鐵路建設中出現客運專線遠離城市和自成系統這些令人擔憂的趨勢。如京津“城際鐵路”除了車站遠離市區,甚至沒有經過廊坊市,顯然失去了服務于沿線地區的功能和吸引沿途客流的優勢。客運專線自成體系還會導致一城多站且站間互不相連,而不同線路和不同級別的旅客列車不共站必然會引起換乘量增加,并使原本可在一個系統內部解決的中轉,變成系統外的多運輸方式之間更加費時費力的旅客換乘問題。如何在發展中最有利于實現綜合運輸體系的高效連接,是新時期鐵路發展所面對的真正挑戰。 我國近年開行的“夕發朝至”臥鋪列車,是鐵路充分利用旅客列車在距離、速度、時間、便利與價格等多方面綜合優勢的產品設計,旅客在車上休息一夜,既不耽誤白天辦事,又節約了住宿費用。而在同樣出行距離上開行時間縮短一半的高速列車,票價大幅度提高恐怕不能避免,但卻難以為旅客設計出真正方便出行、節省開銷和時間的旅行方案,最后結果很可能是得不償失。 此外,目前引進動車組的標準所能接受的商業票價水平,與希望屆時能夠大幅度增加的通勤旅客所能承受的票價水平差距非常大,也不適合到時候仍將構成各通道運量主體的農民工、學生和探親客流,最后可能導致豪華列車無人光顧和政府負擔巨額補貼的結局。 建設鐵路離不開全局 鐵路發展在任何國家都不是一個行業自己的事,由于事關國計民生,國家政策、規劃和法律應該發揮必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綜合運輸體系框架、建設總規模的控制、重要技術選型和解決資金缺口等重要方面。 目前鐵路建設中的問題反映出我國交通規劃體制存在重大缺陷,主要問題有三:一是在沒有綜合運輸規劃的情況下就先出臺了各種運輸方式的規劃;二是規劃大都只強調加快發展的需要,卻很少認真考慮發展中的各項約束條件;三是不能起到合理配置相應資源的作用,特別是城市和通道內土地資源的分配與預留。這些問題若不能盡快完善,鐵路就不可能實現在綜合運輸框架內的健康發展。 我們需要首先制定綜合交通規劃,然后在其指導下制定鐵路等運輸方式和重要樞紐的規劃;應該處理好制定長期戰略規劃與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制定近期建設計劃的關系;鐵路規劃體制有必要與建設、投融資以及運營管理體制配套,按照干線鐵路、區域鐵路和城市鐵路進行分工;必須通過必要的法規明確相應規劃編制、審批和修訂的程序,落實規劃的編制、審批、執行主體以及資金來源,確立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重大決策還必須提高公眾參與程度和更加嚴格的論證,避免造成不可逆轉的大失誤。 為現階段中國鐵路彌補欠賬切實所需投資做出必要的安排,是規劃可行的前提條件。目前,國家應該承擔的鐵路建設責任并不明確,各省市政府與鐵道部協議的目的多數是希望在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上套牢對方的資金,真正合理的分層負責與合作體制仍有待建立,而大量民間資本仍舊在徘徊和觀望。筆者主張既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區域鐵路和城市鐵路建設上的積極性并確立其主體地位,更要大量增加中央政府對路網性干線建設的投入。當然,必須由國家大量投資的,就要按照公共財政的程序決策并執行。而需要引進民間資本合作的,也必須以恰當的產權安排與企業組織形式作為保障。沒有相關法律框架保證下的重大產權關系調整,民間資本很難順利進入這個投資領域。 今天的鐵路建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交通運輸體系,但遺憾的是我們在這一重要領域至今仍然缺少足夠的戰略性研究與思考。最令人擔心的是,目前管理體制既不足以包攬全國鐵路的建設,更負不起實事上延誤鐵路發展并導致一個低效率綜合運輸體系的責任,而國家卻要承受重大決策失誤的損失。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運輸經濟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