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本報記者 范思立
熱電聯產是熱能和電能聯合生產的一種高效能源生產方式,是目前已經商業化,可大規模實現能源轉換效率最高的技術。到2004年全國單機6000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機組容量達4813萬千瓦,占全國發電機組總容量的12.26%,在全國總供熱量中,熱電聯產供的蒸汽量占81.96%,熱水量占26.72%。
“熱點聯產在提高能效、節約能源和減輕環境污染方面有顯著成效。”中國電力工程學會熱電專委會秘書長周小謙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談及熱電聯產的優勢時如數家珍。
發展熱電聯產是世界各國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重要舉措,它的價值、效益和功能均得到首肯。但在我國長期以來,“規模大就代表著效率高、環保和現代化,小的一定是效率低,污染嚴重和技術落后。”這種外界對熱電行業的奇談怪論始終彌漫其間。
浙江經驗
熱電爭議的激辯雖未消去,但浙江、江蘇等地已全然拋卻爭論,給予熱電聯產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使熱電設施充分發揮著節能作用。就此,記者前往實地采訪,感同身受熱電聯產的節能環保功效。
記者在浙江采訪時注意到,沿路各類工業園區和工業區塊比比皆是,尤其是紡織、絲綢、印染、醫藥化工、造紙、皮革產業的快速發展,企業大量聚集,使得工業熱力需求快速上升,為熱電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浙江省經貿委電力處副處長吳光中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熱電企業已成為浙江工業園區、開發區、特色產業聚集區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實現了區域集中供熱,穩定供熱,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記者在浙江的一些工業園區調查發現,工業用熱的企業,由原先小鍋爐自供改為集中供熱,他們絕對歡迎。一位印染企業的老板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原先用自備小鍋爐供熱,能耗高、人工成本大、安全隱患高,甚至有排放超標處罰,如今企業接入集中供熱管,網后,經營成本大約降低10%—15%,小鍋爐的安全隱患也徹底消除了。
據記者了解,浙江省堅持規劃先行,以各市為主做好開發區、各類工業區塊的熱電聯產規劃,堅持以熱定電,熱電聯產的原則。并且及時調整熱電企業的上網電價,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熱電企業的積極性。2003年底以來,煤炭價格大幅上漲,熱電企業生產成本增加,浙江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補貼政策,實行汽價與煤炭價格聯動。
吳光中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數據顯示,至2005年底,浙江省6000千瓦及以上熱電企業共134家,裝機容量364萬千瓦,全年共發電206.6億千瓦時,全年供熱2.2億吉焦,平均熱電比為336%,平均熱效率為58%。據悉,2005年浙江熱電聯產節省能源約203萬噸標準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40萬噸、二氧化硫6.2萬噸、煙塵17萬噸。
浙江的這位熱電當家人指出:浙江省今后將加大熱電企業有效供熱范圍內工業小鍋爐的拆除力度,“要積極創造條件,擴大現有熱電企業集中供熱范圍,提高區域節能和環保效益。”
不難看出,浙江省在推進熱電聯產時著實得到了實惠。
熱電聯產大有可為
熱電專家王振銘教授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發展熱電的意義不僅僅是發電,關鍵是代替小鍋爐,一個熱電廠可以消除成百上千小型燃煤鍋爐。小鍋爐的效率很少能達60%,而熱電廠鍋爐的效率能達到90%以上。熱電聯產的節能性不僅比小鍋爐強,而且比大火電更有優勢。
如果拿1公斤煤發電,1公斤煤供熱與2公斤煤熱電聯產相比,1.2萬千瓦熱電機組比60萬千瓦超臨界發電機組和60%效率燃煤鍋爐的綜合熱電效率提高21.22%。初步測算,熱電聯產與火力發電比較,節約能源在3000萬噸以上,相應也減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排放,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如采用小鍋爐供應同等熱量,熱電聯產節約4500萬噸標煤。
據中國電力工程學會熱電專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華能公司正在浙江建設的玉環電廠兩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采用了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發電效率45%,發電標準煤耗272.9克/千瓦時。同樣是燃煤,浙江嵊州新中港熱電公司的一臺2.2萬千瓦背壓熱電機組,發電標準煤耗僅176克/千瓦時。實際上只要熱電廠按規定全年熱電效率達到45%和熱電比達到100%的最低要求,就意味著其中1公斤煤所發的電,效率已經達到玉環電廠的水平。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何炳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展望熱電聯產:“到2010年新增供暖熱電聯產機組4000萬千瓦,僅此一項年節能3500萬噸標煤。”
然而,拋出的胡蘿卜并非那么甜。
遭遇“中國式”尷尬
本來是節能環保產業,熱電企業常常成為打壓的對象,經常莫名其妙地被混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火電行列,遭遇懲罰和制裁。在一個中部省份,省政府2005年下文,不論小火電,還是熱電聯產,規定當年所有6000千瓦機組必須全部關停,2006年所有1.2萬千瓦機組全部關停。該省有130多座熱電廠,大部分屬于關停行列,幾十個縣市的工業供熱和采暖都要依靠這些小熱電,要將這些小熱電全部擴建成大熱電廠,全省將增加數千萬千瓦的發電容量,否則只能全部改成小鍋爐。
“熱電廠的建設是由熱負荷的大小來決定裝機規模,主要取代周圍的分散小鍋爐。因為遠距離輸送熱能損失較大,熱電廠的供熱輸送半徑不能太大,所以一般熱電廠供熱半徑不超過10公里。受10公里半徑內的供熱需求局限,建造熱電機組的單機容量多數在5萬千瓦以下。機組大了綜合熱電效率不會提高,有的反而降低,這一因素決定了熱電廠建設只能根據需求采取適度規模的方式。”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曉平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解釋,國家是根據綜合熱效率和熱電比兩項指標考核熱電廠的,供熱量限制后,政府是不會批準建設大型熱電廠的。也正是由于規模小,導致熱電廠經常被與明令淘汰的“小火電”混為一談,常常遭到各級政府的誤傷。
對此,浙江熱電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謝百軍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認為,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的煤價均居于高位,而熱電項目的投資已經基本商業化,投資主體非公企業居多,情況與幾年前完全不同,擔心大可不必,不能把小火電與熱電聯產混為一談。以浙江為例,熱電廠上網電價全國最高,達0.5234元/千瓦時,而煤價也已達到580元/噸,小火電的單位煤耗高達500—600克/千瓦時,僅燃料成本就高達0.3—0.4元/千瓦時,加上財務費用和排污、水資源等間接成本,再上繳各種稅費,根本得不償失。“如果我們真正將電力市場放開,發電企業電價過高就會沒有市場,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就會起作用。”
但是,王振銘也中肯地指出:“也不排除,個別熱電廠熱負荷過小,偏離設計值較大,熱化循環發電量少,大部分時間凝汽發電(等同火力發電),導致發電供熱都不節能,此類熱電廠則應該被淘汰。”
規模為本抑或是效益為本?
“無論電廠,還是電網,都在求大,每一個環節都在熱衷于擴大項目規模,擴大投資規模,而不去關注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效益規模。”韓曉平向記者指出,規模效益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往往認為只有規模化生產,才能帶來經濟效益,大的必定好。所以,在項目開發和項目審批上追求規模化成為優先前提,“大容量優先,大規模為本”在一些企業和部門成為鐵律。
韓曉平表示,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終端能效”的新觀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關鍵要在終端用戶點計算整合能源系統效率的真正提高,這與傳統上在轉換端計算效率的方法完全不同的。他認為,發展熱電聯產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發展和推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措施。熱電聯產規劃必須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熱定電和適度規模”的原則進行,適度規模就是根據市場供需關系逐步實施。“搞熱電聯產不能好大喜功,如果從終端能效分析,大的未必都是節能的。大型熱電還受到土地、水資源、環境排放空間等多種因素制約,所以堅持適度規模將能夠達到有效節能的目標。”
建設大熱電廠存在諸多的限制條件,即便有資格建設這樣規模大型熱電廠,建廠條件能夠允許的恐怕也寥寥無幾。例如,建設一個2×30萬千瓦的熱電廠每小時需要燃燒超過260噸原煤,按照要求,廠區需要儲備近15萬噸原煤,需要有一個能夠儲備20年的大型灰場,需要建設專用進場鐵路,需要鋪設數十公里的主供熱管道和數百公里的供熱支線管網。每小時需要大約1800噸水資源,還將集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城市的土地資源更為昂貴,一座城市燃煤大型熱電廠至少需要1000畝土地,還有電力輸出走廊,主熱力管網走廊,進場公路鐵路等,都需要土地,還有一系列的換熱站設施,土地配套費用就要數億元。大型熱電廠建設對于城市規劃、城市的交通、水源系統都構成嚴重問題,城市大型熱電廠的造價增加將直接影響這些電廠今后競價上網的競爭能力,如果電價競爭不上,就只能減溫減壓供熱,執行燃煤熱力廠的功能。
而且,目前一些大熱網的能源浪費非常驚人,大型熱電廠需要大型熱力管網支撐,管網損耗的35%—40%將直接影響到大型熱電廠的終端能效,所以大型熱電廠的終端效率在實際應用中很難達到小型熱電廠的終端能效水平,將成為城市和市民沉重的經濟包袱。
利益之手過長
熱電聯產企業分散、經營規模小,自然勢單力薄。據一些熱電企業老板介紹,1990年代初,國家為了支持熱電行業,規定的熱電上網電價比較高,但電網公司對熱電企業并不歡迎,因為熱電企業的電不如大電廠便宜,由于部門利益糾葛,總是限制熱電的發展。嚴重的時候,熱電企業的上網電費長時間得不到結算,一拖好幾個月。
目前電網采取的是無論遠近,所有電廠統一加收過網費,在“競價上網”中對于建在負荷中心地區的熱電廠非常不利,熱電廠與坑口電廠或大型火電廠相比,由于地處城市之中,土地費用高,環保標準高,同時承擔大量供熱管道投資,單位造價必然高于后者。熱電廠發出電可以就近使用,而后者需要配套長輸線路和大量變電站,輸變電損失巨大。韓曉平指出,讓熱電廠為后者承擔輸變電系統投資和損耗是極不合理的,也是非常不公平的,應該爭取廢除。
其實早在2000年,原國家計委等4部委就聯合發布過一個1268號文件,在這份《關于發展熱電聯產的規定》中就有明確規定:熱電聯產可以有效節約能源,改善環境質量,各地區、各部門應給予大力支持。熱電廠應根據熱負荷的需要,確定最佳運行方案,并以滿足熱負荷的需要為主要目標。地區電力管理部門在制定熱電廠電力調度曲線時,必須充分考慮供熱負荷曲線變化和節能因素。但在強大的部門利益面前,再好的政策和規定都被無形消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