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如何繼續為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6日 11:32 大洋網-廣州日報 | |||||||||
買房貸款又不是從中國開始,怎么就中國買房人買成了“房奴”呢?上海學者日前就“房奴”問題撰文指出,這與買房支出占居民全部支出的比重不合理和公積金支持力度的減弱有關。 “房奴”被美國老太太“忽悠”了
首先看買房支出占收入或支出的比例。將2002年上海居民的人均購房支出占全部支出比重與1997年 的美國比較(注:選擇美國1997年數據,是因為筆者搜索到的數據中唯這一年的數據能調整到與我國統計口徑相對應),上海此比重是17.9%,要高于美國9.5個百分點。2002年,上海城鎮居民人均購房支出272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人均實際支出15247元。實際支出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部分就是借貸部分。而1997年的美國,有關買房的人均支出(包括人均住房抵押貸款和利息支出、住房財產稅支出)共3196美元,占人均實際支出38061美元的8.4%。 其次,看食品、教育、醫療保險的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上海在2002年時食品、教育、醫療保險的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是54.2%(2004年占51.1%),而1999年香港居民的食品、教育、醫療保險的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是18.7%(亦按我國可比口徑調整)。 1997年美國居民的食品、教育、醫療保險的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是28.4%。 由此可見,美國老太太借貸買房是生活支出的有機構成,不會影響基本生活質量,不會影響子女教育培養,而我們則不然。 同濟大學的高級訪問學者吳光偉在1998年的美國眼見的是:美國的房價是平均一套三室一廳住房11萬美元,面積28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公寓房是4萬美元。吳教授連嘆美國的房價比1998年的上海房價便宜多了!(吳光偉:《來自美國的報告和反思》,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空置房、爛尾樓成了政府包袱,“用明天的錢消費”是最時髦的理論。而中美兩國兩老太的故事真的把中國城市的老頭老太都“忽悠”了。 白領難享公積金實惠 現在,是常識在拷問我們的政策,我們在住房問題上的政策是不是真的“為民”?或者說 ,當初是“為民”政策的現在是不是還繼續“為民”?譬如,公積金貸款政策目前就已經失去了當年的積極意義。根據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的統計數據,2000年時公積金還分擔了全部房價的29.6%,到2004年,只分擔了16.9%。從 2000年到 2004年 ,上海每平方米的公積金貸款額增加了9.2%,而同期銷售給個人的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增加了96%(從每平方米3286元增加到6425元),非高檔商品住宅銷售價的上漲幅度是公積金上漲幅度的10倍多。 事實上,眼下除了公務員買房還能從公積金中得到切切實實的支持,公積金對于其他白領階層只是有勝于無、“聊補”而已。而上海能得到公積金支持的買房者,僅僅占城鎮就業人員588.97萬(2005數據)的53.5%。如果按照全國首次經濟普查數據上海有從業人員950萬人計,繳存公積金的職工只占三分之一;而繳存公積金的人數,1997年有391.82萬,以后逐年下降,到2004年,繳存公積金的人數只有314萬了。公積金這秤砣已經“打不住”高房價,這是鐵定的事實。(文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