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零售業內資壟斷格局打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3日 16:36 亞太經濟時報 | |||||||||
美國當地時間12日,百思買(NYSE:BBY)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透露,已經與中國第四大家電零售商五星電器達成協議,百思買斥資1.8億美元控股五星電器。據悉合資后百思買將控股,也即持股比例高于50%。從此,中國家電零售業將打破內資獨霸的局面。 經過了近半年的猜測,中國家電零售市場的第一例外資并購案終于浮出水面,美國當地時間12日,百思買(NYSE:BBY)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透露,已經與中國第四大家
百思買將控股 在此番宣布收購中國五星電器前,包括國美、蘇寧、永樂、大中等中國家電零售連鎖巨頭均曾被媒體猜測為是百思買的收購對象。 根據百思買公告,此次五星電器獲得百思買1.8億美元投資。目前此項交易已得到中國有關政府部門的批準,并于5月11日獲得營業執照。 據悉,五星電器的現任管理層,包括公司的創始人汪建國,仍將繼續擔任五星集團董事會主席和總裁職務。這1.8億美元投資額中,其中1.22億美元作為增資擴股資本注入到五星電器中,使五星電器由民營企業變身為中外合資企業。 而余下的0.58億美元,則有可能由目前的五星電器股權持有人分配。 盡管百思買和五星方面均未透露雙方的持股比例,但據悉合資后百思買將控股,也即持股比例高于50%。2001年12月,百思買首度走出美國,收購了加拿大家電零售業領袖Future Shop,此番出擊中國市場,是其首度走出北美市場。 百思買國際首席執行官RobertWillett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通過與五星電器結成合資伙伴進入中國市場。五星電器深諳中國消費者,具有強大的本地網絡,這個合作關系將加速百思買了解中國的零售環境。除此之外,RobertWillett還透露,百思買正在加快今年在中國開設第一家門店的計劃。” 國美蘇寧不看好合資案 對于此樁合作,中國家電零售市場雙雄——國美與蘇寧雙雙不看好。 國美電器品牌管理中心總監何陽青接受采訪時稱,“假如是蘇寧和百思買合資,那肯定會對我們產生影響。而五星本身和我們就不是在同一個層面上競爭,因此即使加上一個百思買,無論是對我們還是對行業都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也表示,“五星同外資合作,是國內家電連鎖行業破天荒的事。我認為雙方合作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同命相憐,他們在國內的發展都不太順利。但并不是一合資、一穿上‘馬甲’,就能立刻有多大的變化。在中國家電連鎖企業競爭的長跑比賽中,混進一個中外合資的‘混血兒’應該不會對比賽結果產生什么影響,因為國內家電連鎖行業的規則和標準比國外更復雜! 據悉,合資后,五星的門店將繼續以五星品牌經營。 美國資本市場對此樁案例也不看好,百思買宣布此樁收購案的當天,其股價就下挫了1.22美元,當天收于52.60美元,下挫2.27%,其市值也下跌到42.841億美元。 中國零售業進入外資并購時代 外資競購中資零售企業的傳聞,從2006年春節前就風生水起,競購方主角是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集團。 最近,零售業界又傳出消息稱,美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連鎖店百思買以1.8億美元價格收購了中國第四大家電連鎖五星電器。 這些消息都透露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外資投資策略緊跟中國開放步伐和國內大勢而變化。 “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正向消費拉動型轉型,外資進入A股市場通道的政策解禁,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減,預示著零售業內大規模的外資并購不可避免,也表明一個嶄新的外資并購時代正在到來!敝袊虡I文化研究會有關專家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去年,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發布題為《零售商及消費品牌在中國的成功之路》分析報告,預測指出在未來5年之內,中國零售業將掀起并購狂潮。 外資紛紛“謀定”將動 “現在零售業對外資的政策壁壘解除。在國家允許外資在國內收購的基礎上,家樂福也可以嘗試這種模式!奔覙犯(中國)總裁施榮樂表示。據了解,家樂福對2006年擴張定出的基調是,致力于開拓新的地域市場,而收購是其中的一步。對此,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這預示著家樂福進入中國10多年來的擴張策略轉變,開始逐步改變開新店策略,轉而采用收購、兼并等新策略,進行市場拓展。 2005年11月,百盛集團在香港公開招股時對外界表示,百盛計劃將集資所得的約4.81億港元用于2至3年收購國內10至14家百貨公司,其開新店的資金規模有一半:2.4億港元。這意味著并購也已成為百盛下一步擴張的優先戰略選擇。 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沃爾瑪目前雖仍以自開新店為主,但跡象表明,沃爾瑪正在謹慎規劃并購思路。沃爾瑪中國區負責人在一次零售展覽會上表示,只要有合適的對象,沃爾瑪就會考慮通過收購加快開拓市場。 后進的外資零售企業則毫不遲疑地選擇以并購方式入場。英國第一大零售商TESCO2004年才進入中國市場,其新聞發言人對外公開表明:“留給我們的選擇道路只能是用并購迅速打通網絡,在最短的時間內直接面對來自沃爾瑪、家樂福的競爭! 3月31日,由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共同發布的2005/2006年《中國流通產業發展報告》也明確提醒,隨著中國入世承諾的逐步兌現,我國流通產業全面對外開放,外商投資出現新變化,商業領域內的并購和重組值得關注。該報告還透露,2005年商務部共批準外資并購項目24個!澳壳拔覈虡I用地和銷售渠道正成為稀缺資源。想進行市場擴張的外資企業,如果采取一家一家開店的方法難度很大,時間上也不允許。一旦通過并購,就會迅速獲得進入和擴張通道。”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郭志軍介紹說,外資零售企業現在很多都在談收購。 警惕跨國并購的“合成謬誤” 許多被外資并購的中資企業,普遍的情況是,要么成為附屬,要么徹底消失。技術也可能是進步了,但技術進步的主導權卻喪失了?鐕镜牟①彶⒉皇嵌汲鲇谏埔,花一點錢,讓原有的企業消失,同時完全占有原有的銷售渠道和市場,又何樂而不為呢?更為重要的是,壟斷利潤的大部分肯定為跨國公司所得,而這才是跨國并購的主要原因。而且,所謂跨國并購,大致上也沒有中國民營企業的一杯羹。 對于跨國并購的現實,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為什么會有對同一事實的不同判斷?這是因為任何“事實”都是“非中性”的。“非中性”的含義是說同一事實對不同個體或者群體意味著不同的影響和結果。 跨國并購對不同的利益主體影響不同 跨國并購的利益主體無非是四個:個人、企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國家)。從事實的角度來講,跨國并購對個人、企業、地方政府可能都不是壞事。 當然,這里只是“可能”。作為個人的企業員工,除了那些被裁減的人員之外,在跨國并購之后可能會比原來獲取更多的收益;企業在被并購之后也可謂“做大做強”了;地方政府也樂得其所,稅收增加了,就業解決了,更重要的是地方的GDP增長上去了,政績也就上去了。 但是,對于中央政府(國家)這個利益主體,跨國并購的影響可能與前面幾個不太一樣。跨國并購確實可以增加我們的GDP,然而,一個城市可以僅僅追求GDP,一個省區可以僅僅追求GDP,甚至一個中小國家都可以只追求GDP,但一個大國卻不能僅僅追求GDP。如果外資控制了一個大國的國民經濟,龐大的GDP又有何用?這樣的國家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沒有自己的制造能力,完全依附于跨國公司的母國,當然也就無法應對未來國家之間關系的不確定性,也就徹底失去了國家競爭優勢。 這樣說來,跨國并購多少有些“合成謬誤”的意味。所謂合成謬誤(the fallacyofcomposition),簡單地來說,就是把局部推廣到整體上去所造成的錯誤結論。對個人、企業和地方政府可能都有利的事情,對中央政府和整個國家不一定有利,這很可能就是一個“個體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的選擇。要談對待跨國并購的態度,關鍵看你是站在哪個角度或者哪個利益主體的立場上去說。明確了這一點,其余那些有爭議的問題也就比較容易討論了。更嚴重的問題還在于“被動資本化” 我們現在討論的還只是跨國并購的問題。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再加上中國資本項目的完全開放,后果可能不堪設想。這方面,拉美國家已經有前車之鑒。像中以及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其金部門要比發達國家脆弱得多,除了金融系統本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金融部門的脆弱性決定于整個國家經濟面的脆弱性。通過已經開放的“金融閥門”,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可以毫不費力地“資本化”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礦產、金融等產業部門,使得這些發展中國家徹底失去對經濟命脈的控制能力。通過“資本化”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部門,發達國家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收益而風險幾乎為零。 一旦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政局出現動蕩,或者出現經濟危機,這些金融資本會在瞬間撤出而不留任何痕跡。這種境況現在已經引起拉美國家的高度警覺。最近,圍繞物價問題,阿根廷政府正與殼牌石油、埃索石油、法國自來水公司等外資企業處于公開對峙狀態。與外國資本爭奪經濟控制權成為了拉美國家的重要任務。而這正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管清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