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地價制造樓市謎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2日 17:19 華夏時報 | |||||||||
專家:地方政府應該建立地價定期公開機制,將是抑制房價的有力手段 長期以來,房地產開發商擁有土地的數量以及獲取土地的價格,在業界一直被視為“絕密”,購房者對此更是一頭霧水。雖然建設部對“地荒論”作出過駁斥,但記者發現,在不少地區,土地價格、待開發土地面積等信息之不透明、不對稱,已成為推動住房價格飆升的重要因素。
地價養在“深閨”里宣稱高來又高去 普通購房者要了解一個樓盤的地價是多少,可能是一件天大的難事。記者為了得到佛山碧桂花城樓盤的地價,輾轉奔波于幾個部門之間,知情過程頗為艱難。 由于在網上無法查到這個樓盤的地價,碧桂花城方面也拒絕透露,記者只好采訪佛山市順德區土地房產交易中心。這個交易中心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這里只有房產交易數據,要查這個數據必須去國土資源局。記者隨即又聯系采訪順德區國土部門。 佛山市國土資源局順德分局局長簡本生對記者說,我們在網上都有公布的基準地價,而且每次公開拍賣土地都有公示。但是網絡數據庫容量有限,隔一段時間就要刪除以往的記錄,因此在網上是查不到這個數據的。而有關人士接受記者咨詢時表示,這位局長說的“數據庫容量有限”顯然是個托詞。 記者又問:如果購房者要查這個數據怎么辦?簡本生回答:如果有熟人,可以到有關處室查到這個數據。 一圈兜下來,記者花了整整兩天的工夫,也未能摸到這里的土地價格究竟是多少。 有關專家說,我國各大城市公布的地價數據只有基準地價,購房者要知道具體樓盤地價往往是難于上青天。除了養在“深閨”里的地價之外,各種房地產信息混亂模糊,連規劃更改調整這類重大事件,購房者沒有特殊渠道也無從知曉。 土地流失賽短跑公有資產卷囊中 據內部人士透露,廣東一著名地產企業在廣東省一縣級市以每畝3萬元的價格圈了一萬畝土地,由于這個數字遠遠超出廣東省下達的年新增配額,這個企業累計只有3000畝土地辦出手續,其余以租用形式使用。 “這個企業采取的形式是,與當地有關方面簽署框架協議,與土地所在鎮簽署買賣協議。雖然還有7000畝沒有辦出手續,但這些土地實際上已經屬于這家企業,今后以協議價格慢慢辦出。”這位內部人士稱。 去年以來,已有六七個發展商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城里扎堆圈地,總面積達三四萬畝,相當于一個鎮的土地面積。由于國家對新增經營性土地面積每年都有數量限制,這些土地均采用了“超常手段”。 “當地政府要謀求通過房地產開發創造GDP增量,所以才有這種縱容行為的出現。”這位內部人士說。 據了解,房地產商除了在內地一、二線城市大量圈地之外,觸角已伸向三線城市。這些被囤積的土地長期處于待開發或閑置狀態,對國土資源造成了巨大浪費,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公共利益進行瓜分。 利益關系不觸動樓市謎局難破解 囤積土地是開發商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待機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方式,本該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嚴格監管。但是,國家整頓土地批租背景下愈演愈烈的囤地風潮,顯示出有關方面對此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 根據廣東省有關規定,稅務部門要對房地產開發土地每年按每平方米4元的標準征收土地使用稅,土地在開發商手里囤積的時間越長繳納的稅額就越多。但這項抑制土地閑置的重要手段,卻被許多地方政府作為吸引投資的“大禮”,“奉獻”給了房地產開發商。 對于房地產企業的這種寬松態度,為開發商大量囤積土地營造了“環境”。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房地產行業高級分析師陳昱新分析說,目前內地一些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土地儲備,已經達到兩至三年的開發規模。 廣東省政府參事潘蜀健說:“國家多次出臺措施抑制地產商囤積土地,但地產商往往通過變通手段順利過關,于是囤地運動愈演愈烈。土地資源的流失,導致政府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手段減少,而房地產商對樓市的操縱更加方便。” 這位參事認為,動輒萬畝的圈地,對于房地產開發商的意義是,通過壟斷土地來壟斷房價,形成區域的房地產主導價格。 復旦大學教授尹伯成呼吁,地方政府應該建立地價定期公開機制,分區域選取住宅樓盤公布其合理利潤,這是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一個有力手段。 建設部:北京等城市房價上漲過快 據新華社電建設部官員20日表示,北京等一些中心城市房價上漲過快。 今年4月,70個大中城市中,11個城市同比漲幅超過7%,3個城市超過10%。北京和環渤海、珠三角地區的一些中心城市房價上漲過快。 另外,建設部還指出了房地產市場目前存在的幾大問題。 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16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房套均建筑面積高于120平方米,與普通居民家庭的合理住房需求不相適應。 房地產市場秩序比較混亂,虛假宣傳、囤積土地、捂盤惜售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統計局:商品房空置1.22億平方米 據新華社電上周五,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稱,截至4月底,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達到1.2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8.9%。 此外,據國家統計局測算,4月份國房景氣指數為101.61,比3月份上升0.15點,比去年同月回落0.65點。在1-4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投資4131億元,同比增長21.3%。完成商品住宅投資2835億元,增長22.6%,其中經濟適用住房完成投資101億元,增長4.1%。同時,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開發土地面積為728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7.5%,完成房屋施工面積11.76億平方米,增長22.1%。 新華社:銀企勾結助推房價上漲 本報訊 昨日,新華社以《警惕金融違規為房價上漲推波助瀾》為題發表文章,向一些地區銀企勾結、抬高房價的現象開火。 文章稱,一些銀行在放貸過程中,與房地產項目搞“合作”開發,開發商為拿到貸款,低價向銀行提供房源,由銀行內部職工“假按揭”登記“購買”——這正是一些樓盤剛開盤就一片“飄紅”的原因之一,銀行職工將房子轉售給真正辦理按揭貸款的購房者,賺取的差價成為銀行的“福利”。 文章最后表示,在各地一片房價上漲之中,某些本應起到“把關”“閘門”調控作用的金融機構,因為利益所驅拋卻職守,搞了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違規行為,明里暗里與開發商綁在一起,對房價上漲推波助瀾,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宏觀調控的作用。 二手房趕集會3天引來3萬人 本報記者務名揚報道昨日,“北京四季房展2006年工體春季二手房趕集會”閉幕,為期3天的展會共迎來購房人超過3萬人次,二手房意向售出金額約1.3億元。 據組委會統計,在此次二手房趕集會上,中介公司收購房源184套,意向售出套數227套,意向售出面積20115平方米,意向售出金額13295萬元,參觀人流量達到31000人次,個人房源信息發布量為1700余條。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公司以40套的銷售成績,在參展中介機構中拔得頭籌。 據中介機構統計,大部分參觀者都是抱著買房的目的而來。中大恒基連續3天的統計顯示,在咨詢的客戶中,委托購房的比例在八成左右,而委托租賃的比例沒有超過4%。另據鏈家地產統計,總價40萬-70萬的二手房是交易主流,占比達到58.6%。此外,調查問卷顯示,55%的二手房消費者認為目前北京二手房價“讓人無法接受,但還要買房”,這屬于被迫性的購房行為。 洋專家“無泡沫論”有些可疑 最近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經濟投資論壇上,一位里昂證券的中國宏觀經濟策略師發表觀點,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目前沒有泡沫,房價上漲是基本面帶動的”。連國內一些房地產開發商都開始擔心“出事”的時候,洋專家的“無泡沫論”雖然新鮮,卻未免有些可疑。 洋專家認為,每個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都有快速增長期,房地產在中國是健康發展的。與洋專家的判斷相呼應的是外資對中國市場看好。近幾年各類海外基金大舉進入國內樓市“淘金”,摩根士丹利、高盛、麥格理銀行等外資機構已深度介入內地房地產市場,中國房地產市場上外資比例已接近15%,今年以來增長迅猛,已引起中央關注。 其實,我國房地產市場到底有沒有“泡沫”,近年來一直有爭議,去年中央把宏觀調控的重點定在房地產市場,可以說給這種爭議定了調。最近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當前少數大城市房價上漲過快,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市場秩序比較混亂。此外,近來輿論關注的開發商大量囤積土地、商品房高空置率等帶來的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和潛在社會風險,都令人感到十分不安。 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把脈”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場情況的基礎上。無論如何,在社會各方都感受到房地產市場的問題時,治理宜早不宜晚。要是等所有人都看到“泡沫”了,那就麻煩了。 5億美元一季度進中國炒房 其中約有一半進入北京房地產市場 本報綜合報道由于看好人民幣持續升值,至少有5億美元在今年第一季度投入到中國內地的房地產市場。其投資分布約有50%資金投入北京,43%投到上海,其余資金投在大連、哈爾濱、武漢、南京等二線城市。 盡管目前對外資直接進入國內房地產投資的政策并沒有放開,但基于對人民幣會繼續升值的良好預期,使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外資通過合資的方式全面滲透到房地產開發、房地產尾盤階段性投資以及物業持有經營環節。此前有媒體報道,目前進入北京的外資中,有一半以上投向了房地產。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破8”的推動,以及人們對人民幣繼續升值過程的看好,將會“鼓勵”外資的進入。根據目前顧問公司掌握的商業談判信息,估計第二季度外資機構的投資力度至少會與一季度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