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混合動力:汽車驅動的投資革命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9日 17:33 《中國投資》

  混合動力(Hybrid)、氫燃料電池(Hydrogen Fuel Cell)構建了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也展現了一幅宏大的財富圖景

  ○ 布爾古德

  汽車駛向混合動力時代

  2006年2月24日,美國克利夫蘭市警察局收到了一份來自福特汽車公司的特別禮物:一輛Mariner混合動力巡邏車。這輛巡邏車是作為獎品贈送給克利夫蘭市警察局的,目的是為了獎勵他們在推廣混合動力汽車活動里的出色表現。

  2005年秋天,

福特汽車公司在美國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混合動力汽車推廣活動。活動中包括一個由38名警察參加的“節油挑戰賽”,克利夫蘭市警察局就是此次節油比賽的優勝者之一。比賽使用福特生產的Mercury Mariner混合動力SUV越野車。這種混合動力SUV安裝2.3升排氣量的Duratec
發動機
,最終測得的平均燃油消耗數據為5.2升/100公里。與此相對應的是,一輛常規的2.3升排氣量的SUV越野車的油耗通常要達到10~12升/100公里。

  混合動力汽車迅速占領市場

  混合動力時代的來臨比我們想象的要迅速得多。

  由于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法規、日益高漲的石油價格以及環保理念的普及,混合動力汽車開始迅速在美國和日本市場普及。似乎只是在轉瞬間,市場上主流廠商都開始為暢銷產品提供混合動力型號的選擇。

  在美國市場上,來自日本的競爭者已經率先把混合動力汽車實現了量產化。早在1997年,豐田汽車的普銳斯(Toyota Prius)就成為世界首款批量生產的混合動力轎車。普銳斯在城市路況上的燃油消耗量不到4升/100公里。

  混合動力采用的是一種“內燃機+電動機”的驅動形式。電動機和內燃機能夠分別在最有效率的工況下提供車輛所需動力。當汽車動力負荷較大時,電動機加入作為動力的補充;負荷小時,內燃機的富余功率可以給電池充電,電動機還可以回收制動、下坡、怠速時的能量。在繁華市區,可關停內燃機,由電動機單獨驅動,實現“零排放”。而內燃機的保留又可以十分方便地解決耗能大的空調、取暖、除霜等難題。

  通用汽車也在積極推進混合動力的實際應用。目前通用已有337輛混合動力巴士在美國19座城市使用。如果能將其中9個最大城市中的13000輛公共汽車,全部更換為混合動力公共汽車,那么一年就能節省1.82億升燃油。通用公司計劃在2010年以前,在全球推廣混合動力公共汽車技術。

  氫燃料電池漸露頭角

  在混合動力汽車的動力組成中,電動機和電池是重要的輔助動力。在福特Mercury Mariner混合動力SUV越野車中,使用了250組鎳氫電池。不過在未來,傳統的鎳氫電池技術很可能被氫燃料電池(FC)迅速取代。氫燃料電池將成為電動機的動力來源。這種汽車稱為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汽車(FCHV或FCV)。

  2005年4月1日,一批噴涂著亞光迷彩色的雪佛蘭Silverado皮卡被交付給美國軍方進行試用。這批皮卡是通用汽車公司專門為美國軍方開發的新型戰術車輛,全部是使用氫燃料電池+柴油機的混合動力汽車。美國軍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每運送1加侖燃油到阿富汗或伊拉克,成本高達400美元。這種新型氫動力汽車可以極大地減輕車輛對于后勤油料保障的依賴,并能夠為軍隊節省數百萬美元的運輸開支。

  就在同一天,第一批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的福特福克斯轎車(Focus)抵達了加拿大西海岸最大的城市溫哥華。未來幾年,這一批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福克斯將在現實世界經受考驗。

  產業新血液流進混合動力

  現在汽車上使用的四沖程內燃機是法國人奧古斯特·奧托在1876年發明的。在其后100多年的時間里,汽車使用的內燃機技術就沒發生什么改變。然而,這一情形很可能就要在我們這個時代被打破。

  技術的改變通常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會。新技術標準不斷涌現,汽車產業的勢力次序很可能會因為混合動力而重新洗牌。

  電子廠商的介入為汽車產業帶來了新鮮血液,電子技術發展的“摩爾定律”更為混合動力汽車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在混合動力時代,新技術大多集中在燃料電池、氫能源利用以及電動機技術方面,這意味著很多原有的基于內燃機的技術壁壘變得毫無意義。日本松下、日立、東芝公司......這些知名的電子廠商紛紛搖身一變,成為混合動力汽車的技術推動者。這些日本公司依靠多年以來在電池、電機等領域的技術積累,迅速成為混合動力汽車技術的“專利大戶”。

  中國的家電廠商春蘭也從“鎳氫動力電池”領域切入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春蘭投資15億元建立了春蘭技術研究院。在同時展開的12個重大科研課題中,動力鎳氫電池的項目是其中重要的一項。2005年12月3日,國內首條混合動力電動公交專線武漢599公交線上,6輛投入商業運營的東風牌混合動力電動城市客車,裝配了由春蘭提供的動力鎳氫電池組及其管理系統總成。目前,春蘭以動力鎳氫電池為核心技術的系列產品已達100多種。位于深圳的“電池大王”比亞迪公司,也利用其在電池技術上的優勢,自主研發、生產了全球第一款鋰電池驅動混合動力轎車。

  空前的市場空間

  隨著油價越來越高,消費者開始轉而購買更加省油和環保的混合動力汽車。這讓美國和日本混合動力汽車市場率先經歷了“井噴式”增長。

  普銳斯1997年在日本上市后一直反應平平,2002年的銷售量不到40000輛。2003年下半年第二代普銳斯上市,由于技術得到很大的改進,銷量迅速增長到12萬輛,到了2005年更是增長到45萬輛,是前幾年的近4倍。

  在美國市場,2004年,混合動力的銷售量僅為5萬輛,而2005年的銷售量一下子暴漲到20萬輛,市場規模擴大了4倍。分析家們預測,2006年美國混合動力車增長率將可能超過100%。豐田公司預測,在10年內,其在美國的全部轎車銷量中,混合動力車型將占有25%的市場份額。

  當前全球汽車的保有量已經超過8億輛,每年銷售的新車超過6000萬輛。分析家指出:如果全球生產的汽車中有10%改用混合動力和氫燃料電池,由此帶動的電動機、蓄電池、燃料電池、智能控制技術的研發與生產制造,氫燃料的提純、存儲、運輸以及相關服務,市場規模將高達上萬億美元。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路徑

  盡管很多中國汽車廠家都已經開始混合動力的研究,但是,中國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事實上,“十五”期間,國家在

電動車及混合動力車上的投資已達8.8億元,加上地方和企業配套資金,總投資金額達到24億元。但是,這些投資需要分給汽車企業集團和相關科研院校,平均下來每家獲得的研發經費就很有限了。據一位東風的老科技專家介紹,東風搞電動車的研究已經有10來年了,每年只有幾百萬元的資金。對于混合動力研究來說,這點兒錢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對于汽車廠商來說,把現有的汽車改造成混合動力是投資少、見效快的最佳投資路徑。豐田、本田、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都是這么做的。2006年,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上一口氣推出了4款從現有車型改造成的混合動力汽車,這些混合動力汽車的外形、操控以及車內的設備和普通車完全一樣。其中包括雷克薩斯LS600、GS450豪華轎車、最為暢銷的佳美(Camry)轎車以及Highlander運動型多用途車(SUV)。豐田的目標是最終將推出旗下幾乎所有車型的混合動力版,并在2012年把混合動力汽車的產量提高到100萬輛。

  這種混合動力汽車有兩大優勢。第一,就是制造成本低。這種混合動力汽車是建立在現有車型基礎之上的,與現有車型共用底盤、車身和內飾。只不過在內部增加了電動機、電池和相應的電氣系統。制造成本比起需要專門模具的車型要低得多。第二,這種混合動力的技術穩定,市場風險小。目前應用的鎳氫電池組和電動機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質量比較可靠,而且又脫胎于消費者已經熟悉了的車型之上,因此,更容易為市場接受。

  我國混合動力汽車的很多研究成果仍處于實驗室階段,國內企業需盡早考慮產業化問題。針對這一狀況,除了政府進行投資之外,還需動員多方面資金發展中國本土的混合動力汽車產業。

  而在氫燃料電池方面,仍有若干不盡成熟的技術弱點亟待解決。誰能率先完成這些技術的研發,誰就在未來混合動力時代擁有主動權。

  迄今為止,通用汽車公司已經在氫燃料電池的項目上投資了超過10億美元。在通用與美國能源部的一個有關燃料電池車的合作項目中,通用汽車還得到約90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用于氫和燃料電池綜合項目。來自通用汽車公司的技術文件表明,目前混合動力與氫燃料電池的研發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1. 氫燃料儲存

  2. 降低成本

  3. 持久性

  4. 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加氫站)

  在這4個方面中,有些可以由廠家自身解決,而有些則屬于綜合性問題,需要政府、能源公司、汽車公司、學術機構等相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協作。

  通用汽車中國公司總裁兼總經理甘文維特別強調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因為這是氫動力汽車普及的前提條件。氫動力的產業化、市場化必須解決制氫、加氫站和儲氫的問題。甘文維說:“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方便地為燃料電池車補充燃料,是實現氫經濟非常重要的一環。” 2003年,通用汽車和殼牌氫能源公司結成伙伴關系,以發展氫能源供應網絡。2006年,通用汽車將在紐約的中心城區建設加氫站。目前,通用汽車與合作伙伴在美國的計劃是選擇有條件的社區,建設小型的氫能源供應網絡,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氫能源供應網絡。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