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2006中國企業成長論壇 > 正文
 

走出去需要政策支持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9日 15:45 《中國企業家》雜志

  政府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利用戰略層面的政策去扶植自己的民族企業,是關系到未來中國經濟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

  文/李東生

  國家要強大,經濟是基礎。而任何一個國家經濟體系中,只有本民族經濟占主導地位
,才能保障國家持續穩定的發展。從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東亞金融風暴和拉美地區的經濟危機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建立較強大的本土工業體系,擁有一批有競爭力的國際企業的國家或地區,經濟的恢復是很快的,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臺灣等,而主要依靠外資的國家,當外資流向發生逆轉后,所受沖擊最大,而且難以恢復。中國在過往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在各產業引入了大量外資,相應的各種吸引、支持和鼓勵外資的法規和政策也日趨完善,但對支持、幫助民族經濟的發展,卻缺乏相應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以至在我們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世界前列時,許多領域我們還缺少國際性大企業。因此,政府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利用戰略層面的政策去扶植自己的民族企業,是關系到未來中國經濟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我們應構建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

  一、只有自己民族企業的創新,才是國家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創新,才能真正使國家經濟實現安全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年均9.4%的增速,2005年我國GDP突破18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6位,我們已經有17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由于缺少有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和自主知名品牌,距離經濟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參與國際競爭,主要靠的還是大量低成本的勞動力,處在國際分工的低端。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民族企業缺少核心技術和

知識產權,缺乏關鍵技術產品;建立自主創新能力的載體是企業,只有大力提高民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目前我們的經濟體系中,外資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我國在許多領域還沒有構建起有競爭力的民族工業基礎,抵抗風險的能力也很弱。外資本身具有很強的趨利避害的特性,總是以利益為中心驅動它流入或流出的,一旦受其它地區投資高額利潤及中國經濟波動或風險的影響,他們隨時可能轉移在華投資,這將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隱患。因此,政府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制訂一些法律法規、制度,來保護和培育自己的民族企業,是關系到未來國家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安全的大問題。

  二、世界的競爭,就是經濟的競爭,競爭的主體是企業。

  只有產生一批世界級的民族企業,我們才有可能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中國民族企業的國際化之路是中國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國家經濟崛起的過程,就是本國民族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因為只有強大的民族企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強大的經濟。美國在當今世界的經濟霸主地位,就是建立在大的跨國公司和全球品牌基礎上的,在2005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美國企業有180多個,占36%,而中國企業只有18個,占3.6%,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且大都是資源或政策壟斷型企業。

  只有中國涌現出一批具有跨國競爭力、真正“走出去”的強勢企業,才能真正擁有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這是完成我國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

  三、后發展國家的企業要躋入國際強國之林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抵制,需要國家戰略層面的政策支持。

  后起的韓國三星電子、LG等公司的世界競爭優勢,是企業努力和國家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結果。上世紀70年代以后,韓國政府一直給三星電子等強力政策支持,鼓勵企業開展跨國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80-90年代,三星、LG等公司開發1M到256M存儲器投資的40%-60%來自政府的支持,最終奠定了韓國公司在存儲器領域超過日本的全球優勢地位;90年代后韓政府支持三星電子等發展TFT液晶器件、手機和通訊系統;支持企業境外投資和收購整合。三星電子1982年開始進行全球投資和收購,2003年有海外工廠26家、海外銷售法人58家;海外投資在1999年以前總體看是虧損的,以后逐步盈利,但一直得到政府支持,其在中國進行較大規模的收購和技改一直得到韓政府銀行貸款等政策支持。正是因為有政府的扶植,才有今天三星等這樣的世界級企業;反過來,正是因為產生了像三星這樣的世界級企業,韓國的經濟才能實現安全可持續發展,步入世界經濟強國之林。

  經過二十多年的市場經濟,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也開始探索工業強國之路,紛紛走出國外,去參與國際化的競爭,但也遇到很多問題與困難。20多年來,我國開放政策的重點是引進外資。到現在,“引進來”的政策比較配套和完善。相比之下,我國雖提出了一些鼓勵“走出去”的政策,但目前政策仍不配套,國家缺少支持發展大企業集團的措施。我認為,國家有必要以培育有競爭力的戰略產業和跨國公司為目標,更大幅度地調整政策,選擇有前景的戰略產業和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按照鼓勵參與全球資源整合、盡快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原則,給予更有力的支持。為此,提出本建議:

  1、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發展中國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促進在主要產業中建立一批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能力的跨國企業。

  1)制定大企業和企業集團可以合并納稅的法規,并考慮對達到一定規模稅賦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務優惠。目前大企業普遍稅賦較高,在課稅時,附屬企業之間盈虧不能相抵。

  2)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企業的兼并重組。目前中國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通過有效的政策導向,可加快中國企業的兼并重組,加快形成大企業集團。

  3)參與大型國際并購重組的大型企業,付出的探索性成本很高,這些成本需要在以后的盈利中消化,希望能在一些重大國際并購項目能獲得到國家的特別支持。

  2、建議將“走出去”戰略,確定為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戰略之一。中國在消費品只依靠產品出口,很容易產生貿易糾紛,難以持續發展。中國企業只有走出去,融入當地的經濟體系(就像大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一樣),才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并可通過經濟投資擴大國家的政治影響。

  3、進一步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大公司戰略的指導意見》以及信息產業部《2006年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調控措施》,開展大企業國際化經營試點,爭取國家從促進重點行業發展的角度對部分大企業予以特殊政策扶持,為其分擔跨國經營中的探索性成本。著重研究和解決以下問題:

  1)改進外匯管制政策。允許中資跨國公司總部(或其財務公司)統一管理與使用境內外成員外匯資金;放寬母公司對境外子公司放款限制;允許外匯資金在核定度內跨境調配,事后向外匯局報備;

  2)加強對試點企業境內外融資的支持。對跨國經營帶動大量出口的試點企業,放寬企業選擇貸款行(含外資行)、幣種和用途方面的限制;允許試點企業更方便地利用境內外

資本市場;支持企業設立財務公司,調配金融資源、提高資金效率、加強對境外企業財務控制;

  3)對購并后能大規模帶動出口的試點企業,實行足額退稅的政策;

  4)改進保稅政策和人員進出境政策,使試點企業貨物(整機、配件等)和人員進出更方便快捷。

  中國的強大需要在各個領域一批以中國為基礎,主要面向國際市場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支撐,在這一進程是國家經濟實現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是后發展中國家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

  (本文是作者在今年“兩會”上的提案,標題為編者所加)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