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是現代經濟發展中頗具特色的經濟組織形式。按照美國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的觀點,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相互關聯的企業及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的競爭優勢的現象。
產業集群的網絡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廠商和各類機構聯成一個有效的網絡,各廠商都只是該產業集群網絡中的一個節點,面對市場的首先是產業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體企
業,產業集群整體的規模很大,市場勢力很強,集群內的人才豐富,信息多,資源共享,有效地解決了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
中小企業如果能夠以產業集群的形勢進行融資,一定會大大增大融資的機會。利用產業集群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第一,增加信息的對稱程度,便于銀行進行信貸評估。
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在區位上保持高度集中,這種地緣的接近性使得信息在網絡內部的流動很快,這樣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評估和貸后監督時就能獲得更充分的信息,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銀行信貸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第二,產業集群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分布在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上,供給鏈和價值鏈將它們有機地關聯起來,企業個體的發展與集群整體的發展之間就形成了較強的相關性,這樣企業個體的風險就部分地轉化為整個中小企業群的風險,而整個中小企業群的風險又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集群所處產業的風險。一個產業具有自身特定的發展規律,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銀行就可以通過分析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預測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來把握產業風險,在風險發生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控制信貸風險。
第三,降低銀行的信貸成本。首先降低信息的收集成本。在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以及人際之間的交流和接觸頻繁,加速了信息的流動,從而使銀行有可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所需的信息。其次降低了銀行貸款的平均交易成本和貸后的平均監管成本。在產業集群內,銀行可以對眾多同一產業領域的中小企業進行貸款,盡管每筆貸款的數額較小,但由于貸款企業的數量多,貸款的總額很大,可以實現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規模經濟。同時由于貸款企業所處的產業領域相同,銀行在貸前和貸后所使用的技術具有同質性,這也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成本。
第四,可以提高中小企業信用。由于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對本地區具有“根植性”,企業的經營活動對本區域的依賴程度高,集群內各類企業和地方政府、產業協會、金融中介與教育研究機構緊密聯系在一起,聲譽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很重要,企業間的相互聯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由于集群內聲譽機制的有效實現,貸款企業選擇策略性違約的成本提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信貸違約率。
銀聯信分析:對于單個中小企業來說,由于其“勢單力薄”,在申請銀行信貸時很自然的比大企業要困難得多,通過產業集群的優勢,中小企業就會大大提高自身的資信水平。
簡單來說,中小企業通過產業集群的方式參與融資,也就是中小企業通過自身所在的產業鏈,通過與上游的企業聯合,再與下游的企業聯合,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共同申請銀行貸款。這種方式有很多的優點:比如可以讓銀行更便于了解整個產業鏈中企業的情況,解決的一部分信息不對稱得問題,也增強了銀行放貸的信心。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具體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將上中下游產業鏈中的企業組織在一起就比較困難。目前通過這種整合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還很少發生。有關專家認為,通過行業協會和中小企業協會等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來運作這件事比較好一些。
[本文由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授權新浪網獨家發布,未經銀聯信或新浪網許可,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