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拐點指日可待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8日 09:58 中國產經新聞 | |||||||||
撰稿/CIEN評論員 曾春光 依據2005年年底的國家統計數據,商品房空置面積達1.14億平方米,空置率高達26%,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10%警戒線,以北京為例,2005年商品房空置面積達1374.2萬平方米,而房價卻依舊上漲24%。雖然此數據屢遭業內人士的強烈質疑,但房地產業的“產能過剩”實在壓得廣大老百姓喘不上氣來。據鐘偉主持的《中國房地產金融安全評估報告》顯示:中
房價的變化關涉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層面,中央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管,建設部住宅產業司司長沈建忠在2006年4月8日舉行的中國房地產協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表示,當前宏觀調控對房地產結構性矛盾的影響并不明顯,對于部分熱點城市,還將動用行政手段予以調節。并首次提出利用行政手段調節過度增高的房地產價格,加大閑置用地的收回再利用,引入“勾地”制度等。新時代的政府作用逐步轉型,但在房地產業的新型“計劃經濟”已一覽無余。 2005年,在打壓房地產炒作泡沫的大戰中,除了市場的“無形之手”引導,政府的確需要該出手時就出手,不遺余力地用“有形之手”調控宏觀房地產走勢。2005年如履薄冰的上海房地產業,泡沫越吹越大,政府緊急地接連打出了限制房產投機行為的“組合拳”后,事態漸趨平穩。政府護市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且“居者有其屋”的大眾夢想一直支撐著政府“杯水車薪”的改革。筆者認為,應該在肯定改革的成績和方向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總結近幾年來的經驗與教訓,比大潑“行政調控”的冷水更為實用。 但行政調控本質上主要依賴于行政措施,而很少訴諸于法律,這樣的權力膨脹將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地方政府和中央的房地產利益抗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且筆者考慮:在宏觀調控過程中,行政調控手段的作用變得越來越不迅速。畢竟我們不可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再進入價格管制的圈圈還需慎重。因此盡快建立法律的模式,通過適當的程序啟動行政調控是上上策。 筆者認為,和其他商品一樣,房地產業的市場結構不合理,產銷不對路阻礙了基本供需關系的正常發展。但是由于房地產的規模巨大,有統計數據表明:在開發貸款方面,2004年年底為7800多億元,2005年為9000多億元,占整個房地產行業融資總額的近30%。因此,銀行貸款的杠桿作用十分重要,經過各方利益平衡后,銀行的貸款如果可以在適當的范圍內傾向選擇經濟適用房等開發活動,將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房地產業的晴雨表,調節房地產業的走勢。 筆者始終相信,隨著政府持續、審慎地行政調控,房地產業的“拐點”還是指日可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