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威脅中國經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2日 15:45 《經濟導刊》 | |||||||||
最近幾年,我國許多地方出現了電荒、煤荒,煤電油運價格一路攀升,導致部分地方出現大量盲目投資。雖然國家實行了第五輪宏觀調控,并多次亮起“紅燈”,但由于投資建設的慣性作用,目前,在我國經濟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的背后,一批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開始浮出水面,過剩勢頭上升迅猛,涉及行業越來越多,危害和影響日趨嚴重,對中國經濟構成嚴重威脅。
供強求弱,產能出現過剩苗頭 2005年年底,商務部發布的《600種主要消費品和300種主要生產資料商品供求調查報告》稱,2005年中國商品市場出現新的情況:部分行業庫存增加,供求關系發生逆轉。國內600種消費品中,86.9% 的商品供大于求。 目前,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水泥、電力、煤炭、紡織行業也潛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鋼鐵產業生產能力已達4.7億噸,大于需求1.2億噸,還有在建能力700萬噸,擬建能力8000萬噸。電解鋁行業產能已經高達1030萬噸,閑置能力有260萬噸。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煤炭行業產能已達23億噸,過剩5000萬噸,新增生產能力6000萬噸,電力行業去年新增火電裝機7000萬千瓦,違規在建的電站規模超過8000萬千瓦,無序發展潛伏著巨大風險。紡織行業的產能比市場容量過剩一倍以上,尤其是棉花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過剩高達3倍。電信行業幾大運營商的光纜線路總長度已達360多萬公里,光纖利用率僅約10%,90%的產能過剩,造成上千億元的資產被閑置浪費。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說,由于宏觀經濟中供給的力量不斷增強,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出現了。進口增速放緩表明在宏觀調控作用下,中國的國內投資需求在減弱;而近些年持續高增長的投資形成了巨大產能,在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向國際市場尋求出路,于是出口高增長;CPI漲幅進一步回落。 產能過剩惡果2007年將集中釋放 自2002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連續3年增速超過20%,2004年投資率(投資占GDP比重)已達到44%的空前水平。在產能增長和價格下降的雙重擠壓下,企業利潤急速下滑,并且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等少數上游行業,下游行業則大部分虧損。據新華社2005年12月上旬援引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由于受產能過剩集中釋放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擠壓影響,我國去年前三季度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上升57.6%,增幅同比擴大5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0.1%,增幅同比下滑近20個百分點;虧損企業的虧損額增長了57.6%,增幅同比擴大50.4個百分點。新增虧損企業主要集中在石化、電子、機械、電力、冶金這五大行業,占整個規模以上工業新增虧損額的80%。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王小廣博士分析說,大量投資所形成的產能在2005年下半年開始釋放,2006年會進一步發力,2007年將會出現產能嚴重過剩,其主要表現就是行業庫存增加、價格大幅回落、企業利潤下降、虧損企業面擴大、銀行壞死賬率提高。國家統計局2005年12月22日發布的報告也許應驗了這一趨勢,報告稱,2005年前11個月,我國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增長3.9%。這一增幅比2004年同期回落了62.4個百分點。2004年前11個月,全行業利潤同比卻增長66.3%,2005年上半年增幅就快速回落至36.1%,到11月底已跌入增幅個位數,并且還在緩慢下滑。這是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釋放出的危險信號。 “十一五”我國將面臨通縮考驗 自2003年到2005年,中國經濟連續三年保持了9%以上的高位平穩增長,這在建國以來尚屬首次,2006年是否到了這一輪經濟發展周期的拐點?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經過幾輪的快速增長周期之后,是否放緩正引起全球關注,成為經濟和金融界熱議的話題。 從美國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崩潰后的2001年開始,我國正經歷新一輪的真實周期和金融周期,本輪經濟周期已歷經了四個年頭。根據前兩次周期的拐點一般在第三至第五個年頭出現的走向,以及幾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和GDP增長情況,我國經濟于2004年底、2005年初就已經達到了本次周期的頂峰,就是說,真實周期的拐頭已經過去,經濟增長正處于下滑態勢。由于財政體制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我們直到20世紀90年代,即1992年到2000年間才經歷了一波完整的金融周期。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之后,外匯占款周期對中國真實周期的影響越來越大,從2000年年底開始,到2003年9月達到近24%的最高點,此后在一系列緊縮政策的壓力下,一路下降至2005年的10%左右。 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可能出現輕度的通貨緊縮。我們對付計劃經濟下的短缺比較有辦法,但如何應對市場經濟的過剩卻沒有太多的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一五”可能是中國面對挑戰最大的五年規劃。 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組成員、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所所長汪同三認為,“十一五”開好局,重點是防止盲目上項目。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重點是適時適度進行政策調整。目前既要防止反彈,又要防止出現過度回落,重點是防止投資反彈。 打好產能過剩攻堅戰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大致已有11個行業出現或者潛存產能過剩的問題,為了做到未雨綢繆,一些經濟學家、金融專家開出了治理產能過剩問題的“藥方”。 利用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從以往的經驗看,在經濟過熱、需求旺盛、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些落后企業、落后技術、落后產品還都有生存空間,企業缺乏調整結構的外部壓力和內在動力;而在供給能力大于市場需求較多的情況下,市場也才有條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產能力。因此,我們一定要十分珍惜并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競爭,實現優勝劣汰。 調整信貸投向,控制貸款規模。前幾年,我國信貸投向政策,幾乎都看政府投資“臉色”,把大型基礎設施投資作為貸款主要對象。煤、電緊張,貸款就向這些行業傾斜,現在,以前投資增速過快、規模過大的行業,也是金融部門的大客戶,眼下正遭遇 發展瓶頸,出現了產能過剩,有的行業面臨虧損甚至倒閉,有可能帶來大量的壞賬死賬,增加金融風險。對此,這個新的產業動向也向金融部門發出警告,跟“熱”投資有風險,長線信貸當思量。除了控制規模外,信貸投向政策也該及時調整,例如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等。 加大調控力度,促進消費需求。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反映了內需能力減弱。因此,要通過國家宏觀調控,解決投資與消費的矛盾,要解決不是簡單地壓縮投資數量,而是應該在宏觀經濟增量上做文章,重點是大力促進消費需求。例如:調整稅制,增加工資以及低收入階層收入,增強消費者內在動力;加大建設新農村力度,消化一批產能過剩。 提高產業門檻,加快兼并重組。產能過剩,對于中國經濟轉型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應當看到這次過剩已不同于上世紀出現的兩次經濟增長的拐點,無論從規模和質量上都有明顯區別,因為這些產業已經走過了初級化階段,正朝著中級和高級化方向邁進,因此說,是較高起點上的競爭和淘汰,對此,我們必須充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提高產業發展門檻,加快兼并重組,做大做強一批行業“龍頭”,產業“老大”,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推進技術改造,提高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企業是創新主體,產能過剩問題也暴露出我國部分產業創新能力不足,創新產品不多的深層次矛盾,例如鋼鐵產能過剩的產能是盤條鋼,而高技術含量的電工鋼、鍍層板等卻供不應求,我國不得不大量進口。要解決好產能過剩問題,就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提高研發能力,用自主創新,實現技術升級,平穩處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嚴格市場準入,嚴控新上項目。根據“十一五”規劃,盡快制定嚴格的環境、能耗、水耗、資源等綜合利用和安全、質量、技術、規模等標準,提高市場準入門檻。依據法律法規,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并完善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準入條件,國家明令淘汰的項目和企業,不得提供貸款和土地,不得辦理環保和安全等相關手續,嚴查各地“先斬后奏”和“打擦邊球”問題。這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就能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經濟才能保持較長時期的平穩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電視臺新聞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