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文 張含
繼去年競購美國第三大家電公司美泰不戰而退之后,海爾又一次因為可能的跨國收購被關注。
盡管傳聞愈甚,就連包括競購者在內的所有第三方均指認賣家大宇電子對海爾十分有
意,海爾卻一直選擇否認或不予正面回應。分析人士認為除了海爾的一貫謹慎出言之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海爾還不能斷定高價出手買大宇會不會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
大宇電子出售,其實早不是什么新聞,從去年的不公開的待價而沽到今年3月份10億美元掛牌出售也已半年多,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中國資深咨詢專家馬人解釋:“按照收購的一般慣例,如果一個企業這樣高調地被債權人掛牌出售,這說明它有意出售早就不是秘密,并且有可能之前已經和潛在買家經過幾輪的秘密議價但沒有達成意向!
大宇畢竟不是美泰
根據多年來從事企業并購重組經驗,馬人認為有多種原因可能促成企業股東作出出售決定,比如企業本身經營狀況不好,不愿意或是不能花很大的精力改善它,與其做好還不如剝離;或者是企業經營狀況很好,但是和集團下一步發展目標不相吻合,也會選擇剝離出售。這幾年成交價值很高的企業并購案常常是那些贏利狀況不錯,手中持有大量現金流,但是已經出現增長乏力跡象的公司,這些公司因為容易成為行業中惡意并購的對象,所以也會選擇高價賣出;比較少見的個案會是因為企業集團經營狀況不太好,需要現金流,就把當前經營業績相對不錯的業務賣掉,獲得現金流。
而大宇電子自1999年集團因無法償還800億美元的債務將其分拆之后,幾年來一直致力于大規模重組,希望快速增長,但收效并不顯著,也正是這種持續增長乏力,經營的效益非最佳狀態,促使它萌生了賣意。
此次大宇電子公開以10億美元報價出售,也令一些分析人士驚訝,如果海爾以此價競購,和競購美泰12.8億美元出資也相差不多,但后者卻是擁有100多年歷史的美國排名第三的家電巨頭,2005年的美國財富500強企業名單上位列第361位,年銷售額達47億美元,如果收購成功,海爾將可在惠爾浦、伊萊克斯、力諾國際家電巨頭之間找到自己的空間,為自己多年在美國市場的艱辛擴展如虎添翼。如果不考慮整合因素,兩者相比,不難判斷,哪個是海爾更需要的。
選擇的關鍵是協同效應
當然,對海爾而言決定是否收購的一個關鍵因素還要看協同效應,簡言之,就是收購大宇電子能不能使海爾揚長補短。
海爾在歐洲,北美都有自己的制造基地,只是在韓國沒有,但是從全球化角度來講,制造基地布局基本是雷同的。海爾在國內總部青島的制造基地,可能比在韓國更有資源優勢。
大宇電子的渠道優勢,主要在韓國體現的最明顯,可是韓國又恰恰是個相對封閉的市場,消費者的消費國貨心態較強,大宇電子本來就與三星、LG市場份額相差很大,而且還在逐年下降,很難講是否能夠通過收購就與三星、LG抗衡。
從品牌來看,擁有強烈全球品牌戰略的海爾,很少會把收購品牌作為自己的主要購買意圖,在國際市場上,大宇的品牌比起海爾的品牌也沒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唯一最能體現收購價值的可能就是研發這一塊,韓國大宇電子公司擁有韓國最多的網絡電視技術專利,同時在數碼產品如等離子電視上曾經一度技術領先。但是總體看,大宇電子也不是一個技術研發實力卓著的公司。
如果在目前的情況下,海爾有可能做出收購,一定會在價格談判上做足工夫。
國際化的海爾要不要并購
美泰競購案使很多人覺得海爾的國際化路線會有所改變,不再走扎扎實實,一步一步的艱辛之路,而是會通過大宗海外并購快步提升國際化的速度。也有人擔心海爾不是一個有經驗的并購者。
實際上在國內市場,海爾一直走大刀闊斧并購之路,在并購方面海爾也是國內不多的有經驗的并購企業,從1988年至1997年的9年內,海爾集團兼并了青島電鍍廠、空調器廠、冷柜廠、紅星電器廠、武漢希島公司等15家企業。僅1997年一年內,就先后兼并了廣東、貴州、安徽等省的6家企業。通過一系列兼并和收購,海爾盤活了近20億元的存量資產,初步完成了集團的產業布局和區域布局。為海爾的國際化也積累了一定的擴張經驗。
但是進入國際化市場的海爾卻沒有在進行大宗收購?茽柲峁芾碜稍児驹谌蜃鲞^一項調查,所有并購案中最終成功實現原定目標和效益的不超過50%,而成功的企業多半又是依靠清晰的長期戰略和卓越的快速整合能力。對于眼前這個以期依靠跨國收購獲得陌生市場份額的案例,其難度顯然更大!
海爾的國際化目前并沒有采取大規模的并購策略,有很多復雜的原因,但是有一條海爾一直是清楚的,海爾要做全球化品牌,國際市場建立自己強勢品牌的戰略始終沒有停止過。在這個戰略下,海爾可能會目標十分清楚地選擇對自己研發渠道和提升品牌有互補優勢的企業。而真正適合并購的企業還是少之又少的。
對此馬人認為,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企業借海外并購案做大做強的可能性很小,要根據不同行業進行具體分析。在家電這個行業,領先的中國企業也具備穩步發展的空間和基礎。與國外同行業的公司相比,中國企業來自資本市場的價值增長壓力相對較小;另一方面,在全球家電市場,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較大而且不斷攀升,在國際市場上還不存在著很快被別人并購,或者不迅速做大就淡出市場的危機。這恰恰給中國家電企業發展提供了時間上的緩沖區,可以使海爾這樣的企業穩扎穩打地走國際化之路,繼續探索適合本企業的國際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