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存在三大問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1日 16:06 《中國投資》 | |||||||||
2002年以來,以引入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全面啟動,很多城市都進行了改革探索和實踐。4年來多,各地公用事業改革進展如何?公用事業的投資與運作方式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咨詢公司在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本刊將作陸續報導。 ○ 陳蓁蓁
市政公用企業與一般國有企業不同之處在于,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我國公用事業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市政公用企業與政府主管部門是行政隸屬關系,企業行使了很多政府的職能,政府對企業也承擔著無限責任,企業的虧損包括經營性虧損和政策性虧損都由財政補貼。 這種投資體制和運行管理體制所帶來的弊端是低效率,主要表現在:政府直接投資,國有企業壟斷經營,政企合一,職能不清,市政公用事業的投資、價格等重大決策都是由政府制定的;缺乏成本約束機制,政府和企業都缺少足夠的動力去追求成本最小化,使生產成本膨脹;市政公用事業的價格形成機制不能刺激企業提高生產效率,以企業實際發生成本作為定價的基礎,反而刺激企業增加成本或虛報成本;國有企業要履行多種政府非贏利性目標,一切虧損包括經營性虧損都由政府財政負擔;壟斷經營使企業缺乏競爭活力,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低。 因此,對市政公用行業投資體制和經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 維護公共利益 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建設部于2002年下發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提出開放市政公用事業投資、建設和經營市場,引入競爭機制。所謂“市場化”是指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不斷增大的過程。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是要讓供求、競爭、價格、風險和利益等諸多機制在市政公用事業的建設、運營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并不是推進私有化。公用事業效率低下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與社會制度無關,也不是所有制造成的,私有制同樣形成壟斷,壟斷就可能帶來效率低下,私人壟斷市政公用行業將比政府壟斷存在更多的隱患。因此,所有制形式不是改革最關鍵的問題,建立有效機制才是關鍵。 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對政府和企業都提出了要求,企業與政府各自的角色要重新定位,改變過去政府做企業事、企業做政府事的狀況。企業在滿足社會需要,完成政府目標,為社會提供合格產品和服務的前提下,實現自主經營,追求合理利潤,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 政府要調整職能定位,轉變管理方式,做市場監管的主體,而不是經營的主體,做“公共責任人”,而不是“公共企業家”。政府的責任是維護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制定市場規則,監督市場行為,保證必要的投入。 改革不論采取什么形式,并不能改變市政公用事業的性質,不可能改掉其“公益性”,因此,政府作為公共責任人,對市政公用事業的發展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改革存在三大問題 市政公用事業所具有的公共性和自然壟斷性是它的內在屬性,決定了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特別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到底哪些由政府來調節,哪些由市場來調節,要找到政府和市場的最佳結合點;二是公共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關系,公共利益是政府首先要保證的,做到既不損害公共利益又要保護企業利益。過去公用企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細胞如果沒有活力,整個機體都沒有活力,因此改革必須兼顧公共和企業的利益。 建設部在2002年提出了開放市政公用行業的市場,緊接著著手研究在開放市場之后,如何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經營管理機制。允許地方政府出讓或轉讓原有市政公用設施和經營權,但是必須按照規定來操作,不能簡單化處理,既要保證公眾利益不受損壞,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還要保證原有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因此,市場的開放和監管是缺一不可的,絕不能只強調市場開放,忽視市場監管,否則就會把市場化引向偏路,就會給市政公用行業的發展帶來隱患。經過反復探索,特許經營制度被認為是一種既適合國情,也適合市政公用行業特性的經營管理模式。于是建設部在2004年出臺了《市政公用行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2005年又下發了《關于加強市政公用事業監管的意見》。 經過幾年探索和實踐,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果:開放市政公用事業建設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引入競爭機制,初步打破了地區和行業的壟斷;建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逐步探索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經營模式;政府從單純的行政管理正在向市場監管過渡,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但從總體上看,改革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對改革的認識、法律和政策環境、監管手段、操作規程、資產處置、保障公眾利益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認識上的誤區 有的地方政府認為公有制是市政公用企業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進外資或者民間資本,改變企業所有制性質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簡單地將改革理解為“賣”,把資產變現作為核心目標,把公用事業改革當成融資手段,能賣好價錢的就是好項目,甚至采取下指標分配方式,要求限期完成招商引資計劃,導致項目運作過程中缺乏科學決策,只考慮資產及變現問題,不考慮監管和運營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責任認識不清,將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當成“政府甩包袱、財政脫負擔”的手段,錯誤地認為把市政公用事業推向市場后,政府的責任也可以“一推了之”。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影響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決策和實施。 ——不規范操作 有的地方在改革中存在很多不規范的操作,結果不僅沒有給公眾帶來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反而危及了公眾利益,給發展留下后患。如有的地方政府給投資者以固定回報,成了變相融資;有的給投資者固定水價,包銷水量,企業沒有風險,政府承擔責任;有的地方改革政策不穩定,一屆班子一個政策,上屆定合同,下屆推翻重來,引起法律糾紛;有的地方特許經營權授予程序不規范,合同不嚴謹;有的在產權制度改革中“暗箱操作”,不認真進行資產評估,不實行招投標或招投標不公正,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損害原有職工的合法權益等。 ——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難以做到依法監管 目前,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支撐,改革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沒有法律依據。公共交通、供氣、供熱、排水和污水處理的管理條例多年難以出臺,已經出臺的法規多為計劃經濟時期制定,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管理需求;市政公用事業的有關文件多為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不高,導致地方在推進改革過程中遇到較多的法律困難。加之目前,政府對市政公用事業的監管體系還未建立起來,更談不上依法監管。 有效監管與規范運作 市政公用事業因其所具有的公共性,決定了在推進改革、引入市場機制的同時,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是人民群眾如何從改革成果中受益,這也是推進改革的最根本目的。要保證實現這一目的,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真正實現依法監管 研究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中所遇到的問題,以法律形式明確投資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的權力、義務和責任,明確政府及其主管部門與投資者、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對于改革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如市場準入、產品和服務標準、產權界定、價格收費機制、稅收優惠政策、土地使用方式、項目經營期限、應急管理機制等問題,也應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 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需要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地方立法的進度更應加快,以滿足改革進程的需要。 ——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和手段 目前,政府部門對市政公用事業的監管僅僅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各級政府也在積極探索,但真正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監管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改革過程中同時存在著政府職能的 “越位”、“缺位”和“錯位”現象。因此,各級政府必須盡快轉變職能,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監管體系,采取有效措施,對市政公用事業依法進行監管,切實保障公眾利益和公共安全。 所謂監管,既包括對改革過程的監管,保證改革措施的規范操作,又包括政府對改制后的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管,保證改革的預期成果變成現實。 ——政府投入的保證 市政公用事業具有較強的公益性,特別是公共交通、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等,應該研究其建設和運營的成本哪些應該由政府投入和支付,哪些應該由消費者承擔,而投資商和運營商是以獲得利潤為目的的,應以此作為制定改革方案和價格方案的依據。 ——改革的規范運作 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不是兒戲,是科學,只有規范運作才能取得成功。由于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致使有些人對改革本身提出了質疑。應該看到,很多時候失敗的原因是沒有規范運作,即對改革認識上的偏差導致方法上的失誤,而非改革大方向的問題。 改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也不能簡單化處理。各級政府都應該有改革的總體方案,通盤考慮,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穩步推進。應該先抓試點,總結經驗,培養人才,根據試點的情況完善有關政策和措施,然后再全面推進公用事業改革,這樣會大大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風險。 規范運作應該從改革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入手,做到運作組織、運作程序和項目文件的規范。從運作組織上,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應該由政府來主導,因為政府是公眾利益的代表,同時也必須有企業的參與和配合。從程序上特別要規范市場準入環節,科學制定標準,嚴格操作程序,把好市場準入關。要認真研究編制特許經營協議書,因為特許經營協議是保證項目規范實施的重要法律文件,是對特許經營行為進行監管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有相關資質、經驗豐富的專業中介機構的作用將有助于改制運作的規范性。 以引入市場機制、提高效率、提高服務質量為主要目標的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是符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正確認識和規范操作。 (作者: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 著名專業機構大岳咨詢公司在評價各界對醫療改革、教育改革和電力改革提出的質疑時認為,任何改革的失誤都不是改革本身的問題,而是改革的方法問題,執行層對改革成敗起著關鍵作用。大岳公司邀請直接參與公用改革的10余位司局長結合他們與大岳合作完成的項目從不同角度交流公用改革的經驗,探討公用改革的有效方法,供各地政府進行公用改革時參考,以降低公用改革成本,減少公用改革風險,避免公用改革失敗。 中小型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是近年來很多機構關注的重點。很多中小型企業在種子期和起步階段都會遭遇資金供給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大利亞政府的創新投資基金計劃也許會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