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行業專題--石油業 > 正文
 

股權交易串起能源產業鏈 油源換股權榨干收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1日 14:13 《中國投資》

  在世界各地,中國的能源巨頭們以“股權換能源”的方式在上游獲得初步成功;而在國內,面對一個新興的龐大市場,它們又以“能源換股權”的方式整合下游銷售渠道。

  ○ 李曉明

  2006年1月9日,中海油出資22.68億美元收購尼日利亞海上石油開采許可證所持有的4
5%工作權益。這是中海油在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之后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同時也表明其已從此前競購失利的狀態中走了出來。

  2006年3月,中海油再接再厲,以6.15億美元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在哈薩克里海北部卡沙干油田8.33%的股權,中石化也隨即于12日宣布:已與英國天然氣集團達成協議,將以與中海油同等的價格收購后者在里海北部油田余下的8.33%股權。

  目前,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業為核心的中國能源企業在世界30多個國家參與了65個油氣項目的勘探和開發,累計投資70億美元,共獲份額油6000萬噸。這些海外項目涉及俄羅斯、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東南亞的印尼、緬甸,中東的

利比亞、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的委內瑞拉、非洲的蘇丹等眾多國家,平均每個項目投資1.077億美元,獲得份額油92.31萬噸。

  所謂“份額油”,即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油氣田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樣做可以保證拿到實物,石油進口量不至于受價格波動太大影響,實現石油供應的多元化,規避當前石油集中供應帶來的風險。

  蠶食政策乃兵家上策

  與海外石油公司動輒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投資相比,中國企業平均單個項目1億多美元的投資額度實在微不足道。但是,正如中石化副董事長王基銘所說,眼下收購一家海外公司可能會引起巨大的反響,所以中石化更青睞于以參股或合資的方式進行合作,這樣做更加靈活。

  正因為一口吃不下個大胖子,改用蠶食政策就成為中國企業的上策。

  中海油曾經躊躇滿志地去收購尤尼科以及加州聯合石油公司,但在美國國會的強烈反對下,中海油最終鎩羽而歸。這讓國內同行們清醒地看到:眼前要想一口吃下一個大的能源項目實在太難了,其中摻雜著許多非經濟因素。

  王基銘表示:盡管眼下在海外全盤收購一個項目“難于上青天”,中石化仍然要向能源的上游延伸。因為,上游業務的“短腿”一直嚴重制約著中石化的發展。中石化目前的煉油加工業務占全國總量的54%,而這恰恰是利潤最低的業務。特別是在中國石油定價機制沒有理順前,這也是中石化的虧損板塊。在石油行業,勘探是利潤最高的業務板塊。國際著名能源企業如殼牌、BP等大公司都把核心領域放在上游,而歷史原因所致,中石化在上游業務占比一直沒有超過40%。

  王基銘表示,中石化將通過技術改造、“走出去”等手段,逐步增加上游業務的比重,而調整的方法不排除和外國公司進行項目等方面的合作。2006年3月,在兩會召開期間,王基銘向記者表示,全球許多地區的項目都已納入了中國石化的視野,那些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如中東、里海、北非、西非、南美和俄羅斯,都是中石化考慮范圍。

  如果說,中石化急于“走出去”是為了彌補上游供應不足的短板,那么,中石油和中海油在嘗到掌握上游資源的甜頭之后,靠“走出去”獲取更多能源供應的勁頭就更足了。

  股權投資立下汗馬功勞

  事實證明,在“股權換能源”這一戰略指導下,中國的能源企業已經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能源供應格局——

  向西,中石油在競標獲得委內瑞拉兩塊油田20年的開采權后,還贏得了蘇丹大油田40%的股份;由于伊拉克局勢不穩,其他產油國都在進行調整,沙特近日宣布對外資開放其油氣上游市場、伊朗宣布對外開放16個油田并列出許多優惠措施、其他海灣國家也加大了對外資開放的力度,對急于獲得油氣的中國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新機會。

  向南,中海油與英國BP公司、印尼國家石油公司簽署的銷售與購買協議,合同價值達85億美元。向北,俄羅斯在油氣資源上與中國具有很大互補性,雙方又是鄰國,這也帶動了中俄的互利合作。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師李國洪認為:在第一步多元化石油供應階段,分散的收購策略是對的,因為要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完成多元化石油供給。但下一步就應建立集中的海外收購體系。我們看一下國際海外石油并購,動輒幾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美元,如總部設在紐約的Access實業與Chatterjee集團以44億歐元買下巴塞爾公司(Basell),1億美元左右的小項目幾乎都是與我國采取“份額油”的方式進行的。

  當今高度集中的世界石油經濟體系下,世界石油巨頭越來越強大,較分散的世界石油投資不易于與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抗衡,因此,我國急需建立更為集中的海外石油投資體系。

  油源換股權榨干產業鏈收益

  在世界各地,中國的能源巨頭們以“股權換能源”的方式在上游獲得初步成功;而在國內,面對一個新興的龐大市場,它們又以“能源換股權”的方式整合下游銷售渠道。在上中下游的整個產業鏈條串通之后,中國的能源巨頭們將榨干整個產業鏈條中的收益。

  2006年2月1日,中海油以3.88億元與上海星城石油有限公司簽約,按“油源換股權”方式,獲上海星城50%以上股權,從而吞并上海星城于當地的20家

加油站。而中石油在放棄收購上海星城石油有限公司之后,將目標鎖定上海的另一油品經營商——上海龍宛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旗下擁有4座加油站,分布在上海市區繁華地帶。

  有關專家分析說,能源巨頭爭奪民營加油站的動機,要么是為了鞏固自己在絕對優勢區域的市場地位,要么是為了彌補一些薄弱區域市場,以期達到與對方在某一個區域形成對峙的局勢。

  而對于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海油來說,如何跨越中國政府設定的

成品油批發門檻,取得經營資格,是其戰略部署的重中之重。自2005年12月,中海油在廣東惠州建造設計年煉油能力800萬噸的獨資煉油廠,正式大規模進軍下游煉化銷售市場以來,一直窺視著終端銷售這塊“肥肉”,而其加油站卻一直沒有形成一定的氣候,僅在上海等少數地方擁有數量極為有限的加油站,甚至遠沒有達到有關部門設置的“至少30座加油站”的門檻。有業內人士指出,中海油此次成功并購上海星城,無疑將打響中海油布局加油站市場的第一槍。

  中石油、中石化對民營加油站的吞并并非新聞,只是在最近顯得尤為迫切。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已如期開放成品油零售市場,成品油批發市場也將放開,零售、批發“雙放開”的過程,是中國成品油市場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它給中國成品油市場帶來的變化也將前所未有。成品油市場全部放開的標志是油品價格市場化、油品進出口放開以及物流基礎設施共享,但對我國現階段來說,放開主要意味著市場主體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油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

  成品油“雙放開”后,國內市場趨于自由化,外資以集約化、信息化程度高以及先進的管理模式等優勢,將更注重有效市場的調查,在重點優質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在這種情形下,主動對內放開達到練兵目的是政府必然選擇,也是社會資本得以進入或躍躍欲試的根本原因,而這會促使市場在一定程度進行重組,這一過程中市場將完成向更強抵御能力的蛻變。

  通過對上游的“股權換能源”以及對下游的“能源換股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在將資本化做資產。這種以股權為工具,打通上下游、完善產業鏈的整合行為,將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率和利潤。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