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理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各國的經濟活動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每個國家不僅為本國市場而生產,而且為世界市場而生產。其基本特征正是貿易自由化、金融國際化、資源配置世界化、投資全球化和生產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兩個方面的后果:一方面
,將在世界范圍內更加全面地推進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從而使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并將有效地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將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大大增強,相對削弱了各國經濟的獨立性,使各國經濟連接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統一體,增強了各國經濟運行的變量和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
與對外開放和作為對外開放產物的經濟全球化相聯系的,是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正是對外開放為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創造了前提條件,沒有國與國之間的對外開放,也不可能有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國際資本的流動又會進一步促進對外開放。因為國際資本流動會從各個側面影響一國的經濟活動,從而促使該國實行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包括直接的國際資本流動和間接的國際資本流動兩個層面。直接的國際資本流動指的是資本本身的直接的輸出和輸入;而間接的國際資本流動則是由商品和要素的輸出或輸入所引起等量價值的資本流入或流出。之所以必須不斷地擴大對外開放,正是為了增強一國與他國之間的商品、要素和資本等方面的交流能力。一國與他國之間的商品、要素和資本的交換能力越強,表明該國對外開放程度越高。特別是對于相對比較封閉的國家,一旦實現并逐步增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品、要素和資本的交流,就會在比較利益機制和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下,不斷地拓展它們之間的國際交流空間,以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所帶來的好處,實現資本的跳躍式擴張。
竇祥勝博士的《國際資本流動與宏觀經濟運行分析》一書,在充分肯定國際資本流動對各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指出其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集中表現在增加了各國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更嚴重的是有可能導致某個或某些國家發生金融和經濟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其中一例。與此同時,誠如竇祥勝博士在該書中所指出的,國際資本的流動也會對有關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機制產生重大影響。對于人均占有資源數量較少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國際資本流動所必然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特征的產業結構。這些國家正是借助于這樣一種類型的產業形式,在吸收消化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同時,顯著地帶動了地區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一些地區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使區域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了舉世矚目的溫州模式、珠江模式、晉江模式和蘇南模式等等。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畢竟不是一種理想的產業經營形式,當人們把它同資本密集型產業相比較時,它只能屬于較為低層次的產業經營形式,是與較為落后的生產能力聯系在一起的。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術界對我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以及對國民經濟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作了相當充分的論述,而對其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及將面臨的嚴峻挑戰,并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這就需要人們借助竇祥勝博士在這本書中所揭示的基本觀點對其進行再認識。
竇祥勝博士的這本著作,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深入系統地探討了與對外開放相輔相成的國際資本流動的規律,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這些成果對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宏觀經濟運行發展,有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國際資本流動與宏觀經濟運行分析》 竇祥勝 著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定價:3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