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云芳
“把零售業視作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受沖擊最大的領域,認為過渡期結束、全面開放后中國零售行業將遭遇毀滅性打擊,這種觀點讓我感到著急、擔憂!”2005年2月11日在上海舉行的“2005中國零售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市場化、國際化立場的堅定擁護者龍永圖先生公開表示了他對中國零售業向外資開放觀點的態度。同時他以堅決的口吻斷言:“外資在我國零售
業所產生的沖擊和影響,不應被過高地估計。”
然而,現實的數據好像不太愿意配合龍先生的斷語。在同樣地點、同樣的論壇上,不過時隔一年的2006年2月11日,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透露:這一年間國家商務部批準入華的外資零售商高達1027家。而零售業自1992年在我國進行部分城市試點開放以來,至2004年12月11日的12年間,商務部批準入華的外商企業僅有314家。
事實上,早在2004年中國零售業行將全面開放之前,有人就對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業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狼來了”。如今狼已經在雞形版圖上,暢快地奔跑起來。
我是一匹來自外國的狼
龍先生對外資零售商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做過這樣預言:即使全面開放,外資零售企業也不會“全面開花”。他的依據是:外資零售商進入中國市場后會面臨陌生的文化,尤其是消費文化方面的沖突。此外,目前國內效率低下的物流體系、數量眾多的供應商、資源分散的售后服務等,都是一道道難以逾越的無形“門檻”。
龍先生這話也有部分道理,有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調查數據支持。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幾百家超市企業的1萬多個門店,其中含42家外資企業1700多個門店經營數據進行了分析,從門店發展速度來看,內資企業發展速度明顯高于外資企業門店的發展速度,2003年內資門店占87.3%,增長速度為32.35%,外資企業門店占12.7%,增長速度為21%。
此外,在所統計的單店經營面積在萬米以上的外資零售企業中,2003年有68.75%虧損,單店經營面積5000米以上的外資零售企業中,有60%企業虧損。目前外資企業資產負債率比較高,亞洲投資企業平均為87.5%,歐洲企業平均為89.15%,美國企業平均為81.2%,而內資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為76.1%。
這樣的事實似乎證明了洋零售進入中國市場的水土不服。但是,這些都是發生在2004年12月11日之前。從被人們稱之為中國“后零售時代”的2005年起,外資零售商就開始了正面全攻中國市場的戰略規劃。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后零售時代”入華的外商零售企業不僅數量激增,且在華獨資的趨勢也正在加劇。2005年商務部批準入華的外商零售企業獨資的達到625家,占新批外資企業的比例高達61%左右。目前,港澳臺資及歐美日韓等國的知名零售企業,已經有300多家進入中國,在各大中城市開設門店及經營點達到1400多個。
此外,外商對股權的看重不僅在零售領域,在批發企業領域同樣十分看重。2005年一年商務部批準入華的外商批發企業多達571家,而此前這一數據僅為11家。其中303家為生產資料領域的外商批發企業,而鋼鐵、礦石、化工等領域也很熱門。
還有一些外資企業,把收購和并購國內的商業企業作為他們進入中國零售業的一種重要方式。去年商務部批準外資企業并購項目24個,其中上海永樂電器公司一次向外商轉讓了61個店鋪,營業面積達到28萬平方米。而另外一些企業,如英國百安居公司通過境外收購進入中國市場。
而那些已經全面進入中國市場并形成相當規模的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國際大型零售企業,則選擇增開新店,加速在大中城市全面擴張。2005年,沃爾瑪新增門店16家,門店增長率達到30.5%。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家樂福則宣布每年在中國以10-12家門店的速度擴張。易初蓮花、屈臣氏等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擴張計劃。當北京、上海等東部一線城市市場飽和后,外資零售商就加快了在中西部二三級城市的拓展。而這些地域,正是本土中小零售商賴以起家的根據地和主要市場。
至此,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跨國零售500強中,已有70%在中國搶灘登陸。它們先后進入了大賣場、超市、便利店、生鮮超市、折扣店等零售行業的主力業態。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新興業態的營業額外資企業所占比例已接近或超過50%。
正如沃爾瑪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成杰所坦言的那樣,我們來到中國,不是經營慈善事業的,是來開拓市場的。跨國零售商們不僅在資源性資產——店鋪資源上形成與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更借助于資本、管理、技術,以及全球化的采供體系對中國本土零售商構成多重而有力的沖擊。
溫水煮青蛙
如果說外資商業被喻作強悍的“狼”的話,相比之下,中國的本土零售業就只能被描畫為軟弱的“羊”了。之所以有“羊”論,原因在于本土零售業無論是資本、管理、品牌、技術,還是其供應鏈都與“狼”有著實力懸殊的差距。這也是不爭的客觀事實。
也許,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主體零售企業都想趕在中國零售業完全開放之前盡可能地增強本土零售業的實力。于是就有了中國本土零售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在2004年12月11日之前的兩年間,中國本土零售業在規模、實力、技術、業態等方面都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各地企業間的并購活動頻頻。2003年統計數據顯示,從門店發展速度看,內資企業發展速度明顯高于外資企業門店的發展速度,內資門店占87.3%,增長速度為32.35%,外資企業門店占12.7%,增長速度為21%;從銷售所占份額看,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占所統計企業銷售總額的28.3%,內資企業占71.67%。從業態發展的形式來看,由過去單一的百貨商店形式,發展成為單體百貨、連鎖百貨、超市、便利店、社區店等多種形式。
然而,我國本土零售業這種以每年30%至40%的高速發展,并沒有解決零售業所具面臨的挑戰,反而成為一場“消耗戰”,給國內零售行業埋下了隱患,甚至在2005年以后,面對洋零售的威逼,本土零售業反而出現疲態,零售企業在2005年內至少消失一百多家。
本來,中國零售業是在本土作戰,或多或少有文化和地域的優勢。然而,面對實力完全和自己不在同一層次上的競爭對手,這些優勢很輕易就被化解了。對于沃爾瑪這樣一個年營業額超過300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這個數字超過許多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否要吞掉中國哪個企業,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意的問題。
中國零售業一個突出弱點,就是盈利能力不足。全國零售業的盈利只有1%多一點,這一點盈利是不足以影響其增長。在盈利1%的情況下,零售業以12%到13%的速度發展,其增長究竟來自哪里?增長是由自身能力的發展而形成的,還是占用了資金?或者依靠借貸來進行運營?或是通過上市來解決資金收入問題?顯然這種增長帶有很大的風險性。
由于更多注重的是量的擴張,本土零售業的發展已經表現為三個不同步。店數增加了,銷售不同步;銷售增加了,利潤不同步;店數增加了,銷售額增加了,但是每平米的銷售額不同步。這三個不同步反映出了本土零售業有規模,但沒有效應,仍然停留于規模經營、數量經營的粗放型經營,而不是效益型運營。很難想象,以這樣增長模式能發展出和外資零售商相競爭的中國零售巨頭。
此外,中國本土零售商普遍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是它們無法與“狼”共舞的另一個緣由。雖說中國政府也給予本土零售業一定政策扶持,但這更多是面對國資大型企業的。而一些中小企業,尤其是民企基本處于被政策和資本市場遺忘的角落。反觀外資零售商,無論是在稅收、優惠政策上,還是關注率都遠遠好于本土零售企業。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常常給予一些位居500強的外資零售商以超國民待遇。
這些都嚴重妨礙中國本土企業做強做大的信心,也使得本土中小零售商在面對外資的競爭時,要么被收購,要么退出這一行業,更談不上什么自身的積累了。中國家電零售企業國美的老總黃光裕坦言:“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方面是事半功倍的。中國企業要以國外的企業看齊這個困難應該說是越來越大了。中國零售業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如果中國零售業不能獲得優于、或者至少等于外資企業的待遇,那么中國零售企業我想就很危險了。現在中國的零售企業在外資企業強勢的進攻下,我想已經差不多已經開始溫水煮青蛙了。”
零售業隱憂
法國媒體曾有一種說法,“誰控制了法國的商業流通業,誰就控制了法國的經濟,誰就擁有了法國。”那中國呢?
外資零售商對中國本土商業的沖擊是直接的。據估計,一個1萬平米的大店可以取代300個小店。在大型外資零售店紛紛開業的背后,是一個個路邊小店的歇業。這樣的后果:原先的小店主或失業或變成雇員,商業態勢越來越集中,越來越單一。在以中小零售店為主的中小城市,本身購買力有限,一個大的外資超市的開張會倒下多少商店呢?根據效率原則,原先從事商業的這些勞動力不可能全部被新開張的大超市吸收,要么成為雇員,收入或許會下降,要么失業,經濟上陷入貧困。
在這個背后,它還或多或少地改寫了中國經濟的規則。通過零售業,一個大的超市下面是成千上萬的供應商。供應商要供貨,就得守其規矩:品種、價格、質量、結賬方式、供貨條件等等。這些供貨商勢單力薄,根本不具備和這些商業大鱷對話的條件。一些有名的大超市向供貨商收取店慶費、促銷費、進店費等各種費用,變相把經營風險轉嫁到供貨商身上。與零售商的利潤相比,廣大的本土中小供應商風險更大,而且賺的都是血汗錢。再向下延伸一步,在這些供應商的背后,是更多的企業。比如,一家供應面條的小廠,它需要小麥(農業)、機器(工業)、電力(能源)、包裝(化工)。在這個產業鏈中,處于最高的是零售商。如果它有足夠占有率的話,下面的這些企業只有隨著它的指揮跳舞。
對此,上海的蔣先生頗有感慨。他對《董事會》講了一件他親歷的事。去年中秋,蔣先生在家樂福買了些月餅,吃時發現有霉變現象。于是打電話給家樂福售后服務部門,倒是很快有人上門道歉,不過不是家樂福的人,而是月餅廠家的代表。代表懇求蔣先生原諒,并告知蔣先生,他們的月餅都是放在家樂福賣場的地下室,由于沒有空調,地下室室溫很高,所以并非月餅質量問題,而是儲存條件太差。此外,他們已經向家樂福交了一大筆入場費,所以懇請蔣先生不要再聲張了,不然家樂福不但要對他們罰款,還要把他們攆出賣場,要是那樣,他們可就真的血本無歸了。
流通業就好比路橋,最先修的路總是修在以最小投入達到最大收益的地方。后來者不僅要面臨先到者殘酷的競爭,而且先到者占據了最順暢的路徑,后來者只有翻山越嶺,其結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而零售業的這種壟斷,其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對社會、生活方面也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成為跨國公司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已經是一個既成的現實。如果不想讓別人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自身就需要腳踏實地地壯實起來。畢竟一個強者說和平,那就是和平;一個弱者說和平,那只能是一個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