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緩解能源供給約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19:18 中國發展觀察 | |||||||||
劉滿平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產業轉移的趨勢不斷加強,我國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重工業化趨勢日趨明顯,帶動了國內能源消費需求的增長,目前,我國已成為煤炭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石油和電力世界第二消費大國。而自2003年末以來全國性的煤、電、油等能源的全面緊張帶給我們最大的擔憂: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我國
一、產業結構調整中重工業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帶動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從三次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處于持續下降趨勢,而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則是持續上升,特別是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上升更為明顯,逐步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1990年三次產業比例分別為27 ∶ 42 ∶ 31,2000年為16 ∶ 50 ∶ 34,2004年為15 ∶ 53 ∶ 32,2005年變為13 ∶ 47 ∶ 40。從發展速度看,第二產業發展速度最快,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發展速度最慢。2005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同比增長率分別為5.2%、11.4%和9.6%,第一產業的增長率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分別低6.2和4.4個百分點。 (二)在第二產業中,一些資金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的重化工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其中,制造業結構具有明顯的高加工度化趨勢。從1999年開始的5年多時間內,我國工業發展出現轉折性變化,無論是在產值、投資、利潤增長方面,還是在比重上重工業都超過了輕工業。1999年重工業增長速度超過了輕工業1個百分點,2003年甚至快4個百分點;重工業的比重2003年達到了64.3%,幾乎接近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時期的最高記錄(66.6%,1960年)。特別是重工業化的主要指標之一的制造業結構變化更為明顯,本文參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分類,把食品等12個行業列為輕型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等13個行業列為重型制造業;電子及通信等6個行業列為加工組裝型制造業,三種類型制造業的結構變化如表2所示。1990—2003年,輕型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總產值比重從41.17%下降為30.08%,重型制造業從58.83%上升為69.92%,上升了11.09個百分點;加工組裝型制造業在制造業產值中的比重從26.44%上升為39.27%,上升了12.83個百分點。可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內部結構呈現出重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趨勢,由以輕型制造業為主向以重型制造業為主轉變,重型制造業從以原材料制造業為主向以加工組裝型制造業為主轉變。 橫向比較,2003年我國重型制造業比重與俄羅斯、德國和日本等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比重大致差不多,遠高于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比重,可見,目前我國重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能源供給約束:“流量約束”和“存量約束” (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對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從能源消費總量看,2000年我國能源消費開始擺脫負增長,之后一直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1999年到2005年,能源消費總量一直都超過了能源生產總量,能源供應都出現缺口,2004年能源消費總量超過生產總量1.2億噸標準煤,2005年缺口仍在1.2億噸標準煤左右。從增長率來看,2002年能源消費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快了1.6個百分點,之后的幾年,差距日益加大;2004年能源消費增長率開始超過能源生產率,快了2.24個百分點。2005年的能源消費增長率仍然超過能源生產率。 從能源消費內部結構看,工業部門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特別是最近幾年,工業消費能源的比重逐步提高,2003年工業能源消費量達到80398.58萬噸標準煤,占當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0%。其中,1990—2003年,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的能源消費量占整個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上升6.4%、9.5%和0.5%,化工、造紙的能耗比重則分別下降2.4%和0.8%,以上幾個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66.9%上升到2003年的79.7%,重化工業特征在能源消費方面表現非常明顯。 (二)在我國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時,能源消耗偏高,產出效率偏低,能源效率損失比較大,更加大了對能源的需求。從縱向比較看,雖然產業結構調整是朝著能源消耗強度和污染強度更輕的方向發展,但是從目前整體來看,我國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此決定了能源消耗強度還比較高。2002年以來,我國的能源消耗增長速度快于GDP的增長速度,能源消耗彈性系數出現反彈。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2002年、2003年、2004年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分別為1.21、1.42和1.39,遠高于2000年、2001年的0.02和0.48。與世界其他各國橫向比較,我國的能源產出效率也偏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1年我國單位產出耗能比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高出2倍以上;比新興發達國家如韓國、巴西等高出近60%;比人均GDP與我國相當的國家如菲律賓、埃及等單位產出能耗也要高。 (三)在能源需求急劇增加和能源效率損失較大的雙重作用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不僅面臨著能源供給的“流量約束”,還面臨著“存量約束”的威脅,而且目前從“流量約束”向“存量約束”的趨勢在加快。在經濟學的視野里,能源約束所導致的稀缺能源最優配置問題無處不在,但在絕大多數場合中,能源約束是以“流量約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其主要特征是能源受到技術經濟條件的制約,無法全面地由潛在能源向現實能源轉化,主要表現在一定時期內能源的供給滿足不了能源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擔心的是能源獲取的速度,而不是能源存不存在。相應地,當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存量接近枯竭的時候,能源約束就轉化成另一種約束形式——“存量約束”,于是,就不得不開始考慮能源供給的可持續性問題。相比而言,能源的流量約束要溫和得多,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制度改進等手段使能源約束逐漸弱化,而能源的存量約束要嚴厲得多,經濟發展通常要受到比較大的制約。 近幾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能源流量與經濟總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可以說,我國的能源約束已經從流量約束狀態向存量約束狀態逼近。 目前,我國的能源約束問題既有流量約束,也有存量約束,但總體說來,在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內,我國的能源約束問題將越來越絕對化,存量約束將成為問題的主要方面(見上表),這是對我國現階段能源約束問題的基本判斷,也是進行產業調整的現實出發點。 三、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的協整性分析 對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之間關系的研究,國外已有運用協整分析和Grailger因果關系法,得出巴基斯坦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導致能源消費總量及石油消費量增加的范例。而在國內,近幾年也出現了采用協整分析法研究我國GDP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總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量之間關系,探討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及Granger因果關系。華中科技大學的周少甫、閔娜等學者利用這個方法,選取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指標國內生產總值、第二產業比重和能源消費總量,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總量為研究對象。樣本數據為1970年—2003年的年統計值,通過Eviews統計軟件;分別對這六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取對數和對數差分處理后,可得其變化趨勢圖。得出了如下結論: (一)經濟增長、第二產業比重與能源消費總量,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之間均存在顯著的協整關系,即具有長期共同趨勢。說明我國工業化階段對能源消費增長有更高的依賴性。而目前以重化工業為主拉動工業增長,是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需求彈性明顯增高的重要因素。 (二)高速的經濟增長,第二產業比重的提高促使能源消費量增加,能源價格的全面上揚,這意味著我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成本優勢正在一點點喪失。 (三)目的在于提高經濟效率的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節省能源。 (四)煤炭消費量的增加直接導致了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我國在經濟和能源安全供應方面遠沒有大量利用石油而拋棄煤炭的客觀條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格局近期難以改變。 四、舒緩能源約束的對策建議 (一)從長遠和宏觀上考慮,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是最大的能源節約,除了建設節約型社會外,建立節約型產業結構,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然選擇。 1. 從經濟發展階段和趨勢看,我國不能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業化發展階段,因此,結合能源等條件的約束,我國應擯棄先行國家在此階段的消耗大、污染大的發展老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此,必須樹立新的產業結構調整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此過程中,應該重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化拓展企業的產業鏈、技術鏈、市場鏈,提高能源源利用率和產出效率。 2. 必須將技術進步貫穿于產業結構調整當中去,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調整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技術進步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影響能源消耗。一是通過開發節能產品和推廣應用節能技術降低能耗;二是開發替代性資源、能源降低現有能源的壓力。因此,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必須以技術創新為根本,加快技術更新改造,盡量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盡可能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科技貢獻率,降低能源消耗密度。 3. 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更多地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基礎,避免低水平簡單重復建設,特別是要運用價格杠桿的作用,促進能源的節約高效利用,改變人為壓低能源價格、造成嚴重浪費和低效的現象。另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是片面追求產值、數量、規模、速度,而不講成本、消耗、污染的缺陷,必須更加注重質量、品種、效益,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二)采取多種配套措施,舒緩目前的能源供給的“流量約束”,提高因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能源需求的保障程度,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 1.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開發新能源,尋找替代能源,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實現能源供給多元化、多樣化和清潔化。由于近年來,石油消費量增加的幅度較大,石油價格持續上漲,而石油消費量的增加并非可以直接導致經濟的迅速增長。因此,應該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費量過快增長。 2. 開拓利用國際能源市場,建立規模化、多元化的海外油氣供應體系,構建能源全球化戰略框架。利用國外能源,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發展國際貿易;二是到海外直接投資,建立油氣生產供應基地。要充分發揮國家公司的比較優勢,以中東、中亞—俄羅斯和非洲的油氣項目為基礎,抓住機會,優選有利地區,發展新項目,加快建成幾個具有較大規模的海外油氣生產供應基地。同時,積極建設多元化貿易業務,實現油氣來源,貿易方式和運輸方式的多元化,確保石油供應安全。 3. 采用經濟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出口,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減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費。從長遠來看,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出賣能源換取外匯的階段,應盡量減少對污染嚴重、能源耗費嚴重、附加值低的產品的出口,取消包括出口退稅在內的鼓勵出口的措施,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考慮增收出口稅,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出口,以舒緩能源的“流量約束”。 4. 推進能源產業和能源管理的市場化改革,深化能源的價稅改革,建立合理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通過市場化機制來解決能源的效率損失和體現能源的市場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