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高增長也要看到環境付出高成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19:14 中國發展觀察 | |||||||||
作者:陳敏 也許是在蘇仙這座號稱人間福地的山水城區工作太久,對青山綠水情有獨鐘,也許是因工作關系,經常到沿海發達地區考察和招商,對經濟發展“高成長期”中環境成本的現象較有興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處于持續增長的“高成長期”,同時我們不能否認,一些地區也為此付出了環境資源的沉重代價。一般地說,相對發達地區的人們更應該重視“綠色”,“環保”的地位也應該與一個區域的“兩個文明”水平直接相關。但是,目前發達地區工業三廢到處隨意排放,特別是水污染的程度已經觸目驚心。在未來的15年,中國人口將會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如果不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將使我國十分寶貴的資源、能源消耗難以為繼,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也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關鍵,更是我國環保事業發展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轉變,能源、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就難以打破,經濟運行就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發展的良好勢頭也難以長期保持。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從事基層工作的同志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地方政府工作和區域經濟的戰略重點,使經濟增長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中央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發展能源資源和環保技術放在自主創新的優先位置,將環保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然而,我們也應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任務的艱巨性。對政績的過度渴望以及急功近利成為個別同志的主要心理特征之后,一些基層政府部門往往因政績考核而出現價值取向偏移,在現實發生的一些環境污染事件中,它會形成一種無法遏制的沖動力量。 基于充分發揮結構調整對增長方式轉變和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的思考,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實踐中,我們必須堅持以科技為先導,進一步加大引智引技力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產業和“粵港澳”產業不斷向我國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堅持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并重,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凈地”的環保工程,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和排污許可證等制度,出重拳、下猛藥。不能以環境資源的高成本代價來招商引資。在投資、土地、財稅、環境、技術等方面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和鼓勵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產業,抑制和依法關閉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按照“培育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鏈條、壯大核心企業、建立重大項目”的思路,致力于大上優勢產業項目,推動市場要素向優勢企業、優勢行業集中。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區域經濟,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立足自身實際,把經濟發展環境作為“名片”,堅持軟環境與硬件環境并重,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服務環境、人文環境并舉,以大生態環境概念努力打造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強對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按照“藍天、碧水、宜居、和諧”的要求,在環境保護上加大政府管理的力度。 從宏觀上看,在科學決策、多方利益的協調與相互制約上,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在權威性、操作細節、輿論監督、公眾參與等方面還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國家需要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抓緊擬訂有關污染、環境損害賠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監管制度,落實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完善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建立配套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使轉變增長方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