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發電:氣荒之下何處覓春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2日 17:00 中國電力新聞網 | |||||||||
中國電力新聞網 本網記者 高靜 因為清潔高效而備受推崇的天然氣,近期,卻在發電領域,被頻頻打入“冷宮”。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永干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一定時期內,天然氣不適合作為一種高效的發電能源被廣泛利用,天然氣發電機組要謹慎上馬。他列舉的理由是,由于氣源不足,相當數量新投產的燃氣發電廠已經停止生產,有的甚至自投產之日起就面臨虧損,而這種非正常停產,使得發電企業無法收回各種投資,發電公司資產保值增值面臨很大困難,增加了市場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和《第一財經日報》則在華東進行實地采訪后,得出了近幾年火速上馬的一大批天然氣電廠正面臨著生死之憂的結論。憂在何處?還是缺氣。2005年,僅華東地區就有400萬千瓦新建天然氣發電機組因燃氣供應不能保證而無法投入生產運行,而今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600萬。 那么,在一派蕭索氣象里煎熬的天然氣發電,又該向何處尋覓屬于自己的春天? 缺氣皆因氣源供應不足? 謹慎聲中,專家們基本一致的看法是,氣源供應不足是導致電廠缺氣停產的根源所在。這里面包括了兩層意思,一指儲量不足,二是儲量夠了,供應跟不上。 確實,與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相比,我國自有的天然氣資源算不上豐富,從探明儲量的人均占有水平看,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3%,只占我國能源資源的0.3%。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對天然氣的需求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長著,根據石油工業“十五”規劃里給出的具體數據,到2010年,天然氣的需求量將超過1000億立方米。因此,在僧多肉少的情況下,像王永干秘書長講到的首先保證居民和化工等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用氣,相應減少給電廠的燃氣,是合乎邏輯的。 但是,如果不拿天然氣和煤作比較,僅就天然氣自身的發展規模來說,儲量不足的說法又顯得不是那么客觀。根據社科院的一份資料,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鄂爾多斯、塔里木、柴達木、鶯瓊、東海6大盆地為主的氣層氣資源區和渤海灣、松遼、準噶爾3大盆地氣層氣與溶解氣共存資源區的格局。而周邊國家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的天然氣資源豐富,這些國家每年有400-600億立方米產能的天然氣需尋找新市場,由上述各國向我國輸送天然氣的可行性研究也取得了新進展。此外,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運輸和供應商中國石油則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建成一縱一橫貫穿中國的兩條天然氣管道輸送干線和西南、兩湖、西北、華北、華東、東北等6個區域天然氣網。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天然氣發展的思路是很清晰的,自家氣源加國際氣源再加完備的運輸網線,既考慮了氣源,又關照了供應環節。那么,為什么還是會出現電廠“缺氣”的怪事呢?換個角度,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提給煤電。從儲量上來說,煤炭資源倒是充足,可問題不也接連出現,煤電雙方矛盾糾結,甚至出現訂貨會無果而終的局面嗎?僅僅從儲量對比以及缺氣、缺煤的結果來分析我國能源行業面對的問題,顯然無助于將其送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天然氣發電就這樣夭折了? 家有家規,棋有棋法。遵循棋法,是下出一盤完美棋局的前提。然而在我國,與天然氣相關的政策法規尚處于缺失的狀態。今年年初,剛剛推出的天然氣價格改革又遭遇了國際天然氣價格隨油價飆升高位運作的局面,前景如何,各方都在觀望。 正是由于天然氣領域的這種混亂無章,再加上2003年之后出現的大面積缺電,全國各地的天然氣電廠項目才紛紛上馬,有的燃氣機組甚至是由燃油機組改建成的。根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到的資料,西氣東輸管道沿線共引進了28臺大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僅華東地區發電年用氣量規劃就達50億立方米。盲目建設的后果,就是不僅小電廠無“氣”可吃,連大電廠的生產也是時斷時續,無法維持正常的運轉,更不要說把成本撈回來了。 某種程度上,天然氣發電和煤電所面臨問題的性質其實是一樣的,作為連接原料和產品的中間環節,電廠始終處于兩面受氣的境地。煤價漲得離譜,氣價也超出了電廠的承受能力;關于燃煤電的定價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天然氣電上網后的價格更是沒有確定。不同之處則是,經過幾年的摸索,煤電改革已經邁開了蹣跚的腳步,而與天然氣相關的改革仍在襁褓之中,兩者都需要各方的關注和支持,尤其是仰賴在政府引導下的良性機制的建立。 小小豆丁渴望陽光照進來 在中國的發電家族中,老大的位子絕對屬于煤。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單一電源結構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投機逐利的小煤礦經營混亂,礦難頻頻,在利潤面前,生命遭到輕視。燃煤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硫導致全國40%的面積受到酸雨的危害,空氣質量全面下降,農作物減產,樹木枯萎,河流中的魚蝦死去。優化一次能源結構成為能源發展的重要趨勢。 盡管優化能源結構是否要大力發展天然氣發電的爭論一直持續不休,但天然氣是經濟、環保、熱效率高的一次性能源,卻是世界公認的。天然氣發電則具有更環保、用水量少、資源壓力小、占地面積小、對廠址外部條件要求相對寬松等優勢,可以有效彌補電力布局和結構的不合理,有利于優化和調整電源結構。在許多發達國家,天然氣被當作發電的首選燃料,與煤、核電相比,也是最便宜的發電燃料,能量轉化率可達到60%,而最好的燃煤電廠的能量轉化率只有40%—45%。 研究表明,到2020年,中國若實現經濟翻兩番的目標,反映到能源領域,約需發電裝機容量9億千瓦左右。如果全部采用火力發電,約需新增十二億噸以上電力用煤,由此將給資源、采掘、運輸及環境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雖然我國的天然氣產業和天然氣發電都還處于初期,發達國家普遍具有的天然氣發電優勢暫時還不能體現,但當政府越來越強調環境質量的時候,發電能源必然會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即將于本月底在北京召開的“2006中國天然氣發電投資高峰論壇”,將邀請業內最具影響力的專家領導、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高層主管探討天然氣發電在中國面臨的機遇和風險。該論壇組委會負責人周成當認為,分布式天然氣熱電聯產最具發展潛力,是當前建立節約型社會和實現循環經濟的優良選擇。 綜上所述,天然氣不可能全部用來發電,但至少,這種發電方式是個好東西,代表了世界發電市場的方向。至于如何將一株質地優良的小苗培育成參天大樹,則需要耐心加智慧了。另外,在種好自家地的同時,也要將目光投向其他有出售天然氣需求的國家,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大市場,自家地里不可能種完所有蔬菜,我們一樣需要學會到菜市場上去討價還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