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2006年3·15:消費與環境 > 正文
 

歧視性商標為我們敲響警鐘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16:51 中國質量報

  □ 史曉菲

  一個帶有明顯貿易歧視性的“非中國制造”商標申請,日前出現在歐盟內部市場協調局官方網站上。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的調查,在直布羅陀注冊了Alvito公司向歐盟提交申請的“NOTMADEINCHINA”字樣商標,商標一共有3個,分別是兩個圖文商標和一個純文字商標。歐盟已分別在2005年12月、今年1月和2月8日接受了該公司的商標申請。根據歐盟商標
法,歐盟將在受理申請后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決定是否公告該商標申請,公告期是3個月,如果沒有人提出任何異議就可批準。一旦批準,“非中國制造”的商標在歐盟25個成員國內都是有效的。

  此事一出,引起國人嘩然,討伐聲不絕于耳。

  “非中國制造”的直接語意就是“中國制造”不好,有人認為,注冊“非中國制造”

商標的外國公司,可能是把強調“非中國制造”作為提升產品檔次的一種手段。

  然而,就在傳出這條消息的前不久,一名美國普通消費者卻在一篇《中國——美國消費者的朋友》的文章中講述了其所知道的中國產品:中國的產品不但物美,而且價廉。文章說:“當時,我從美國國家汽車博物館訂購了一個汽車模型。現在看起來,這個模型仍沒什么可挑剔的,而包括運費在內才10美元。我對買到一件這么好的產品感到滿意。當然,這個車模是‘中國制造’。還有一個真實的例子。我有一個鏈鋸,是一件由德國公司制造的昂貴的工具,可我總是不知道該怎么用。后來我在一家大商店找到了理想的產品,堅固耐用,品牌也是響當當的,才99美元。這件產品也是‘中國制造’。我立即買了拿回家里安裝,很好用。”

  現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普通民眾,更愿意購買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中國商品已得到了發達國家消費者的認可。

  事實的確如此。數字顯示,美國人由于使用中國比較便宜的商品,在過去的十年里,為美國人節約了上千億美元。

  面對兩個不同的答案,人們不禁困惑:“中國制造”到底意味著什么,是物美價廉的商品,或者真的僅僅是價廉卻未必物美的“大路貨”?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系副主任吳佩勛分析指出,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形象是價格便宜、品質良好的商品,但在許多外國人眼中,它們還是低檔次的商品,不僅附加值很低,品牌認同程度也比較差。

  有媒體在評價“中國制造”的時候說,現在“中國制造”某種程度上似乎被等同于廉價,廉價背后是勞動力的低成本、技術的低含量與自主品牌的低附加值。在國外,大量的“中國制造”淪為地攤貨,只能占據利潤最少的低端市場,而在中高端市場上,大量中國商品處于空白。“中國制造”仿佛成了“中國濫造”甚至是“中國仿造”的代名詞。而正是這種低科技含量、低品牌價值導致的低廉價格、低端產品,為“非中國制造”培育了溫床。

  專家認為,中國廠商的生產環境、技術標準在國際上也備受爭議,外國消費者因而對中國產品存有一些誤解。“但其中肯定也有缺失,比如環保方面和工作環境方面,國內廠家還需要改進,在此過程中,也要走出‘量多與價低’的怪圈。”

  毫無疑問,今天,“中國制造”已并非是“質量低”的代名詞,但問題的重點是,“中國制造”不在中國自身的著名品牌之下。

  有一組數據似乎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傾向。中國商務部一份資料顯示,中國石化裝備的80%、數控機床與先進紡織設備的70%依賴進口;彩電、手機的關鍵技術50%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中國外貿總額已躍居世界第三位,但自主創新的高技術產品只占外貿總額的2%。因此,從這方面看來,事件本身也為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又一次敲響了警鐘。過分依賴出口、過分強調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不重視自主創新的經濟增長是難以持續的。

  資深管理咨詢顧問袁曉明指出“非中國制造”對中國產品的銷售無任何影響,申請“非中國制造”者可能是居心不良,但不用去過多地感受民族尊嚴被傷害,中國制造業更應該感到一種激勵,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積極走向“中國創造”,打造出屬于中國的知名品牌,從“中國制造”的陰影中走出。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