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珠江三角洲地區承載力極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6日 10:3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羅文勝 廣東報道 2月22日至27日召開的廣東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亮出了“十一五”的發展大計:從2006年開始,廣東生產總值年增比例鎖定9%, 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33500億元。 “這是客觀冷靜的做法。”深圳市市長許宗衡稱,廣東“十五”年增13%,“十一五”
然而,9%絕非一個低調的指標。上世紀末廣東推出《廣東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構想》,按照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翻兩番目標排算,2001—2010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目標為9.5%左右,2011-2020年年均增長8.5%。由于“十五”年均增長高達13%,“十一五”只需6.1%的增長,即可完成本世紀頭十年的年增目標。 從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的政府報告中不難看出,廣東自我定位為工業化中期,第二產業增長必須快于第三產業,2010年三大產業達到5:50:45比例。既然是工業化取向,客觀上必須借重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能力,也就是說,珠三角尚需完成一輪跳躍性產業擴張。 激辯珠三角承載力 按廣東官方解釋,廣東經濟區域分珠江三角洲、東西兩翼和山區三類,面積分別為4.17萬、4.47萬和11.44萬平方公里。 正是這個4.17萬平方公里,去年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占全廣東的79.3%和87.3%;以千分之四的面積,創造中國10%的生產總值。 奇跡背后,對珠三角承載力極限的認知,也成為廣東此次兩會的激辯焦點。 在參加佛山組分組討論時,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對廣東經濟“一哥”地位避而不談,集中強調廣東“發展成果惠及百姓”的一面;廣東省人大主任黃麗滿則挑明,廣東“十一五”要解決的主要是“兩件事”,一是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二是資源和環境問題。 廣州組代表顏湘蓉稱,廣東目前整個海岸線都布滿石化產業,一旦發生污染問題,整個生態將難以恢復。“盡管石化行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很大,但也要考慮和諧發展,要考慮幾代人。” 而據廣東省水利廳材料,珠江水域的污染已到了系統性惡化階段,成為一個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概念。解決珠海、澳門供水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將取水口上移至中山市境內,并修建避咸蓄淡水庫,避開咸潮影響。 如此說來,珠三角發展空間已然到頭?廣東發改委調研員呂沛對此并不認同。 資源承載力考究的核心因素是土地和水資源,呂沛透露,根據近兩年國家建設部牽頭作的珠三角城市群的規劃研究,結論是珠三角尚有“巨大產業挖掘潛力”。 “珠三角尚可承載兩三千萬人。”呂沛稱,按照現在的土地利用率,4.17萬平方公里的珠三角可以承載的經濟人口約6500萬人,目前這個數約4000萬人; 從水資源角度看,珠三角人均占有水資源2100立方米。國際上有關缺水分界點的通用標準是人均1700立方米,“這樣講珠三角還可以容納近1億人。”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及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對呂沛的觀點頗為認同。 牛文元稱,美國三大城市對全美經濟貢獻率達55%,日本東京區對日本的經濟總貢獻更高達70%,中國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區對全國貢獻只有38%,說明大區潛力遠遠沒有發揮。珠三角等三大區占國土面積只有4%,對國家的貢獻如果達到65%—78%的話,中國其余地方就可以解脫出來了,“這樣才能促成產業轉移,真正惠澤中西部”。 港珠澳大橋拓展珠三角發展空間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林凌也持相似觀點。林凌告訴記者,就他所做的一項東、西部關系研究項目看,中國西部的承載能力確實很弱,比如陜西,現有3000多萬人,但是承載能力只有2000多萬,而廣東6000萬的人口,承載量尚可翻番。 在《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列出的高達1.5萬億投資估算清單中,港珠澳大橋項目尤其令人關注。該項目按高速公路標準建造,全長40公里,總投550億元,2015年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間到位50億。 林凌認為,目前珠三角西部人口是東部的一半,但土地超過東部,水資源更是東部的八倍,這個潛力很大。港珠澳大橋建成后,珠三角的局面將大變。 牛文元則具體分析:珠港澳大橋落成后,將形成一個新的環圈,對銜接珠三角東西雙翼,促成城鄉聯動、雙重整合、結成“一帶兩極”意義重大。所謂一帶,指穗深港30分鐘快速通道形成的特別經濟走廊;所謂兩極,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經濟組團和以深港為中心的經濟組團,構建珠三角新一輪技術輻射和產業轉移的第一交匯點,成為承載中國社會財富新一輪增長的高端功能。 牛文元稱,世界經濟體財富承載密度各國均有不同,世界平均承載是200萬元/平方公里,中國是100萬元/平方公里,美國則高達1000萬/平方公里,“珠三角等中國沿海地區尚有巨大抬升潛力。” 按照廣東兩會的提法,珠三角城市群的價值排布如下:廣州定位為現代化大都市,“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深圳定位為國際性城市,“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兩大中心和香港構成輻射源,整合提升珠三角中部(廣佛)都市區、東岸(深莞惠)都市區的發展檔次,提升珠海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與港澳一起形成“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