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高進低出影響鋼企良性循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1日 22:13 中國產經新聞

  CIEN記者 趙和平 北京報道

  2006年2月,據鋼材信息網最新的統計材料顯示,今年1月份,國內鋼材出口同比增長了21.5%。這對于國內低迷的鋼鐵市場無疑像刮來一陣春風。

  業內有專家認為:目前中國鋼材價格已經低于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短期價格回升對中
國市場是個利好因素。但是受有限需求增長影響和過剩產能制約,這樣大的資源壓力,國際市場價格很難長期大幅上漲。同時受進出口態勢的制約,國際市場即使出現價格的短期上漲,近期也很難通過出口態勢演變來消化國內的新產能釋放,進而緩解國內市場的壓力和改變國內市場的走勢。

  國際鋼價趨勢

  日前,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馬忠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2006年國際鋼材市場走勢有三個特點:一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短期的壓庫和有限的減產以及短期的需求增加只能演繹區域市場的價格走勢,并引發世界區域市場

鋼材價格走勢的不同。但是從鋼材市場價格走勢規律看,區域鋼材市場價格走勢不平衡只能是階段性的。在鋼材流通作用下,運行的趨勢是向平衡方向發展。二是區域鋼材市場需求增長發展不平衡和產能過剩將導致國際鋼材進出口市場競爭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在一些地區有抬頭的趨勢。但是只要區域市場價格差較大,國際鋼材貿易量就會增加。三是2006年國際鋼材市場價格在不同地區的小幅漲跌互現中,總體將呈現價格比較穩定的走勢。

  據了解,今年1月份,美國市場仍然受經濟較快發展和災區重建的影響,需求持續旺盛,但是每噸200多美元的價差,連布什總統也不得不考慮國內消費者的利益,沒有批準無縫管

反傾銷議案。

  這正是世界市場一體化趨勢的必然結果。因為目前世界出口市場的板材價格畢竟只有360美元/噸。只要國際市場鋼材價格差距較大,國際鋼材貿易量就會增加。

  中國鋼材出口反彈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鋼材生產國和鋼材消費市場。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鋼廠改造和發展,其技術和設備已經步入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中國大鋼鐵企業的產品越來越具有國際

競爭力。盡管國情決定了中國不會走鋼材出口導向型發展道路,但是保持合理的凈出口量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2005年雖然我國進口鋼材2586.6萬噸,累計出口鋼材2052萬噸,仍然凈進口534萬噸,出口總量比2004年有明顯增長,但是進出口卻呈現月度出口不斷下降的趨勢。直到2005年11月才出現出口緩慢增加的良好勢頭。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從近幾個月我國鋼材進出口態勢看,由于國內鋼材市場價格明顯低于國際市場,已經出現了進口持平、板材和長材出口增加的良好勢頭。2005年10月份出口鋼材134.4萬噸,已經連續幾個月處于較低水平。但11月、12月鋼材出口量分別為155.8萬噸、181.8萬噸,環比分別增長15.9%和16.7%;其中 12月份出口線材59.2萬噸,螺紋鋼15.5萬噸,板卷29.9萬噸。管材34.1萬噸。這些品種出口都比10月份有較大的增長。但還是低于一季度超過200萬噸的水平。

  出口的低附加值困惑

  他認為:中國鋼鐵企業今后仍然面臨艱巨的擴大出口任務。與出口導向型的內涵不同,擴大鋼材出口是中國鋼鐵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駕馭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保持國內市場資源供需平衡,維持良好的進出口平衡態勢的一項戰略任務。隨著國際市場鋼材需求緩慢增長和中國的低價格優勢,中國鋼材出口會出現平緩增加的態勢,總體進出口要好于2005年。

  盡管今年世界經濟增速低于去年,但總體仍然發展較快。與前兩年不同的是發達國家增速放緩。但發展中國家的區域板快經濟增長仍然很快。

  河北省冶金協會副會長宋繼軍在接受CIEN記者采訪時則這樣認為:針對國內鋼材出口反彈的情況,令人憂慮的是,國內鋼材出口品種以低附加值的棒材和板材為主,汽車、造船用鋼板及錫鋼片等高附加值的鋼產品仍依賴進口。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06年我國鋼材產量將增至4.4億噸左右,而同期國內需求量僅3.4億噸左右,供需不平衡導致的出口過快增長與資源、運力和環境的矛盾將日益突出,國內資源緊張程度將進一步加劇,從而影響國家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政策的執行力度。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