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過剩與短缺中國經濟的搖擺千秋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0日 22:53 《觀察與思考》雜志

  蔡八弟

  短缺之后,過剩隱現(xiàn)

  去年宏觀經濟運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一出來,業(yè)界憂慮之音四起。據該統(tǒng)計: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逐季放緩,前三季僅增長2.0%,同比回落2.1個百分點;出口猛增而進口放緩,使
前三季凈出口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683億美元;前三季工業(yè)企業(yè)利潤雖增長20%,但同比回落了約20個百分點。以建材業(yè)為例,曾經持續(xù)上揚三年的鋼材價格從去年4月初一路下跌,5月后更是一發(fā)不可收,6、7月依然沒有止跌現(xiàn)象。螺紋鋼、線材為代表的長材價格,已經降到全行業(yè)平均生產成本以下,板材價格跌幅同樣也是近年來罕見的。水泥的價格也在不斷下掉……

  “這些看上去冷熱不均的數(shù)字,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宏觀經濟中供給的力量不斷增強,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出現(xiàn)了。”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繼續(xù)分析說,進口增速放緩表明在宏觀調控作用下,中國的國內投資需求在減弱;而近些年持續(xù)高增長的投資形成了巨大產能,在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向國際市場尋求出路,于是出口高增長;CPI漲幅回落主要與糧價下降有關,反映的也是糧食連續(xù)兩年豐收、供給充足的事實。

  事實上,

中國經濟也不止一次遭遇到了“產能過剩”的危機。歷史上,從糧食、棉花到煤炭、鋼鐵,從彩電、冰箱到服裝、鞋帽,從電影拷貝到汽車、
別墅
,從農村勞動力到銀行存款等等,這些都是老百姓在生活中隨處可感受到的實實在在的“過剩”。過剩在過去曾經是中國經濟的大敵:產品過剩、物價下降、企業(yè)效益滑坡、競爭力下降、一些職工下崗或收入減少、對未來預期不佳、消費不旺、……更為嚴峻的是,開放的中國面臨的是:全球的市場化。不發(fā)達的中國遭遇過剩,過剩的中國全面走向過剩的世界,業(yè)界擔憂。

  此次產能的過剩已經有了數(shù)年的積累,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固定資產投資連續(xù)3年增速超過20%,去年投資率(投資占GDP比重)已達到44%的空前水平。據此,專家指出,大量投資所形成的產能在2005年開始釋放,表現(xiàn)為行業(yè)庫存增加、價格大幅回落、企業(yè)利潤下降。專家舉例還說,去年由于國內各種生產資料產品大量過剩,被擠壓到海外找市場,是導致貿易順差激增的原因。同時從去年年初到現(xiàn)在,水泥、鋁、鋼材和汽車的出口都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6倍,凈出口占新增需求的比重也從近兩年的2.5%上升到去年前9個月的5%也是很好的例子。

  反觀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歷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長期短缺經濟下壓抑消費心理得到爆發(fā),出現(xiàn)了極大的消費熱情形成一次又一次消費熱。于是,在沒有責任約束的舊投資體制下,資金又嚴重短缺,所有單位都爭取資金競上項目,造成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由于沒有考慮到經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和市場的長期趨勢,造成了現(xiàn)在部分商品的生產能力的“過剩”。尤其是近幾年來,如1998年到2003年之間,消費率在58%上下徘徊,投資率則穩(wěn)定在40%以上。這是改革以來投資率水平最高,而消費率水平最低的一個時期。投資率和消費率都是反映社會總支出結構的重要指標,但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看,其意義卻有重大差別。消費率只是表示即期市場上消費性需求有多少,投資率不僅表示即期市場上生產性需求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預示未來年度,也就是在投入→產出期結束后,產出可能增長的程度。

  同時,消費啟動力度的提升,必須要經歷一定的過程。摩根大通銀行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師鄭吉娟認為,“中國將在2006年到2007年轉為溫和增長時期,之后,消費會取代投資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如此看來,要使消費增長到位,大體還得兩三年時間,而眼前則適合實行投資、消費雙啟動。特別是“長期以來,無論體制上還是政策上,都是重投資、輕消費,而且經常以投資擠壓消費。所以,消費的增長常常趕不上投資的增長,當然也趕不上產出和供給的增長。投資率經常偏高,而消費率經常偏低,不過是上述過程的近似反映。在這種情況下,生產性過剩的形成不但有其必然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了。”某經濟學家分析認為。

  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王小廣博士無不憂心說:“種種跡象表明,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再次明顯加大的趨勢,2006年這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新年已經開始,去年中國經濟“高增長、低通漲”的大勢已定。產能過剩問題已在經濟高增長的背后浮現(xiàn),如何應對逐漸增強的通縮壓力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

  搖擺的背后

  “產能過剩”或許也只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側面。從另一方面看,我國經濟是在短缺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首先在資源上面臨短缺,這已經為國人所熟知。支持工業(yè)化所需要的45種主要礦產品中,我國有25種是嚴重短缺的。在未來5~10年內鋼鐵所需要的

鐵礦石,超過1/3得依靠進口。石油需求中有超過一半是依靠進口來滿足。這在一個由工業(yè)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轉變的大國經濟中,這種能源構成是很罕見的,依靠劣質能源來支撐國民經濟工業(yè)化進程也是很罕見的。西方國家主力能源通常轉換到油、氣、煤上,而這些我們只占百分之十幾。

  同時,在高端市場上,也是國外的產品占據了大部分。“由于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時期,因此出現(xiàn)生產相對過剩現(xiàn)象并非偶然。我國目前出現(xiàn)的經濟過剩與西方國家的生產過剩既有相似之處,如都存在社會需求不足、生產下降、失業(yè)上升等問題,更有不同的特點。”國家發(fā)改委的一個官員分析:第一,是低收入型的過剩經濟。第二,是低層次的過剩經濟。第三,是結構扭曲型的過剩經濟。具體來說,從整體上看,我國的GDP人均值只有200美元左右,但以在全國經濟占有舉足輕重的上海地區(qū)為例,已達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中等水平底線,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量。

  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擺脫傳統(tǒng)上的二元經濟的結構形態(tài)。總體上,這幾年經濟高速發(fā)展,但農村的現(xiàn)代化程度很低,農村平均消費水平只及城鎮(zhèn)的三分之一。從消費看,全部的消費品種只及世界消費品種的一半左右,而且,人們的消費方向仍以儲蓄為首選目標。調查結果還顯示,居民的消費欲望仍處于低迷狀態(tài),特別是對精神消費的要求還繼續(xù)處于萌芽狀態(tài)。

  在這種狀況下,可以說數(shù)量過剩,質量短缺過去重復建設、無效供給的狀況仍然存在,無效增長、低增長加劇了生產能力的過剩、供需結構間的失衡以及各類庫存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大量生產能力過剩,形成低水平的結構矛盾,一方面市場需求旺盛的一些高技術、高加工度的產品,迫切需要依靠進口。這種供需結構性矛盾仍將限制我國產業(yè)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制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也會影響到經濟發(fā)展的后勁。同時,現(xiàn)時期的改革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由于轉型期各種風險不斷增強,民眾的不安全感和危機感在加劇,廣大居民會對消費需求作出不同程度的壓抑。市場開放度提高使國內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更為直接,在缺乏有效社會安全網的情況下,各項改革增加了人們的預期支出,也使人們的收入預期下降,在減少即期消費的同時惡化了人們的消費預期。

  現(xiàn)在中國入世已經有四年多,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我們充分享受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也使我們的民族工業(yè)不得不直接面對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在國內市場,國外產品份額迅速擴大,這就更使國內市場供大于求。不僅如此,而且在外向依存度很高的狀態(tài)下面臨一個普遍過剩的國際市場,這對我國的外貿商品出口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中國的“過剩”經濟可謂是內外交困。

  呼吁政府“看得見”的手

  面對過剩與不足的矛盾,業(yè)內人士認為,增長過剩的局面已延續(xù)了6年之久,當前必須加以改變,這也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問題在于,在促進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怎樣化解生產性過剩。有人認為,目前應大量增加投資,以投資拉動經濟運行和化解生產性過剩。這一見解立即獲得金融等部門的肯定和支持。2003年上半年投資增長率達到了31%,大體相當于先前經濟過熱時期的投資水平。但是,投資拉動的主張是不正確的。2003年下半年以來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其目的在于遏制過熱的鋼鐵、電解鋁、水泥等產業(yè)投資的增長,一時看升的全年投資增長率也有所放緩。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對“投資拉動說”的一次有力的否定。尤其是在不少領域,在產品增加的條件下,市場必將更加疲憊,競爭更加激烈。過度的價格競爭,不但給生產商、經銷商造成巨大損失,甚至給消費者也沒帶來太多的好處:不僅使國有企業(yè)效益普遍下滑,虧損嚴重,同時也形成了國有企業(yè)“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一小部分國有企業(yè)迅速擴大,形成各個行業(yè)的“龍頭老大”,更多企業(yè)面臨生存的危機,業(yè)界警告說。

  于是,多種經濟政策杠桿多管齊下,而不是簡單的擴大投資便成為調控經濟的必經之路。近一個時期以來,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進經濟增長,包括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等,這些政策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人們普遍樂觀的認為。

  歷史上,大量的財政投資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過去預算軟約束、低效益的體制下,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十分普遍,造成巨大浪費,負擔沉重,也是造成目前國有企業(yè)困難的重要原因。所以,為避免走上資源和資金浪費的老路,確保財政投資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通過控制財政投資的投向,避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另一方面要實行財政管理上嚴格的“增收節(jié)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包括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和其他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另一面可以增強農業(yè)對自然的抵御能力,增加農業(yè)收入,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同時,加大對農村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對于改善我國的二元社會結構,刺激工業(yè)經濟的增長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政府還要通過調整財政收入和支出的結構,實行傾斜政策,從而影響國民經濟結構。根據國家產業(yè)結構調整目標,對不同行業(yè)實行差別稅率,如對國家扶持行業(yè)實行低稅率;反之,則實行高稅率。并且,對于國家鼓勵發(fā)展的行業(yè)、企業(yè),可以通過財政援助、貼息貸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時,政府通過調整財政收人和支出,還會影響國民收入的分配。政府通過運用個人累進所得稅和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實現(xiàn)國民收入分配的公正性目標。同時,在注重公正性的同時,還應適當拉開收入分配的差距,以刺激企業(yè)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

  此外,還可以加強投資高新技術產業(y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知識經濟的到來,使高新技術在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投資高新技術產業(yè)有助于在短時間內縮短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有助于改造傳統(tǒng)產業(yè),有助于提高整個國家的技術素質。

  總之,要擺脫“過剩經濟”,政府只能在確保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運用好各項宏觀經濟政策,推進各項改革的深入,采取各種措施刺激經濟的增長,人們期待著。


發(fā)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